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留学生》2006,(12)
为展示五六十年代留苏学子忘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国献身的伟大情怀,勉励青年海外学子回国奉献报效祖国,10月18日,为期一周的"学子之路——留苏同学历史图片实物展"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展,200多名留苏学长参加了当日上午的开幕式。据介绍,1948年,中国共产党派往苏联的21名留学生,是即将展开的新中国留学大军的先遣队。我国有计划、大批量地选派留学生工作,始于1950年,止于1964年。在此期间,我国先后向苏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初期,为了适应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出于学习苏联先进科学和文化的迫切要求,1951年是新中国派遣大批青年学子和革命干部赴苏联留学的第一年。本文通过对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派遣工作的历史回顾,展示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工作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从1951年开始直至1965年,新中国派遣了大量青年学子和国家干部赴苏联进行留学和实习。1953年起中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派遣留苏学生也进入高潮,但1957年以后,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派遣留学人员数有很大变化,至1965年中止派遣。本文根据不同阶段的历史背景,阐述不同时期选派留苏学生的特点,展示新中国留苏高潮的历史踪迹.  相似文献   

4.
我国派遣出国留学生和鼓励自费留学是从清朝末期开始的,自1872年派遣首批学生出国至今已经历了120年。从19世纪70年代派幼童赴美留学到二十世纪初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派遣留学生去苏联、东欧等国家学习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相似文献   

5.
王凡 《留学生》2011,(2):54-55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起,陆续成批地派出留学生,到国外的高等院校留学。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留学生的派往地,都是属于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及东欧诸国。直到1964年,中国才第一次成批地向西方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进程中,苏联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曾经留学苏联的留学生则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留学苏联史的研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一研究领域,苏联和俄罗斯的学者着手较早,对中国学生留学苏联的全貌加以概括,20世纪90年代,苏联时期的大批机密档案相继解密,其中不乏与留苏教育相关的文件,这无疑为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非常珍贵的材料,所以其研究成果比较丰硕。台湾学者对留学苏联这一问题也比较重视,以国民党留苏学生回忆录等史料作为依托,也取得一定成就。大陆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研究所利用的史料也较为单一。20世纪90年代以后,留苏教育的研究无论从广度、深度、史料等各方面都有质的飞跃,涌现出一批史料翔实、角度新颖、立意不凡的佳作,颇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7.
陈健 《教育》2013,(11):19-23
清末:留学风起青萍之末留学实况1847年春由香港出发赴美学习的容闳等3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是跟外国传教士出国和得到教会资助或引见的。从1871年起,清政府开始派遣官费留学生。在1871年至1889年期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每批30名,共派120名赴美留学生,由于当时守旧势力的攻击反对,这批人未满学习期限,就被迫全部撤回;派出留欧学生3批78名,加上一些临时派遣出  相似文献   

8.
张泽宇 《历史教学》2004,2(12):19-24
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苏学员中的托洛茨基反对派产生于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其成员均由于对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而接受了斯大林的反对者托洛茨基的思想.他们在中国留学生中开展活动,针锋相对地反对苏联当局的政策,策动中国国内的托派组织建立并为其提供理论思想上的支持,其行为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苏联当局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整肃,成为导致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运动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苏学员中的托洛茨基反对派产生于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其成员均由于对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而接受了斯大林的反对托洛茨基的思想。他们在中国留学生中开展活动,针锋相对地反对苏联当局的政策,策动中国国内的托派组织建立并为其提供理论思想上的支持,其行为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苏联当局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整肃,成为导致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运动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国珠 《留学生》2012,(8):62-63
新中国成立初期,正是处于抓住机遇培养人才、谋求国家发展的重要时刻,我背负着时代使命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于20世纪50年代初留学苏联。学成本领回国后,我被分配到航天部工作,并机缘巧合,在留苏同学的介绍下,加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之留苏分会,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2011,(7):17-18
从1960年到1970年,这是一段容易被忽略的留学年代,但却不能忘却。 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1964年以后基本停止向苏联派遣留学生,而改向西方各国。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2011,(7):15-17
1950年,中国留学的历史,在这里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这一年,新中国向苏联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当时,北京和莫斯科之间,还没有直航飞机,那些留苏的学生们,都是坐专列火车从北京出发,每批几百人。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肩负着国家的使命驶向苏联,在那块广阔的异国土地上,度过他们充满激情,  相似文献   

13.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尤其是留学女性在异乡情绪下,国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迷茫和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晚清开始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留美和留欧教育开启了留学教育之风。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的留学教育是它对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幼童赴美留学和船政局派遣的留欧学生是晚清政府派出去的第一批留学生,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开展及分析留美与留欧教育二者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有利于得出对留学教育的评价,进而引起对当今留学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统治新疆的军阀盛世才为标榜亲苏态度、加强与前苏联的联系,从而争取其鼎力支持,先后派遣多批中国学生赴前苏联中亚地区留学。这一官派留苏教育活动不仅造就了中国人留学史上最为特殊的留苏生群体,而且对新疆的解放与发展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批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始于1951年。到1065年,向苏联派遣八千四百多名留学生。这阶段是我国建国之后出国留学工作的“先河”,在新中国的派遣留学生工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总结和借鉴五、六十年代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经验,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出国留学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留学生》2011,(7):14-15
3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中,中国共产党内派遣留学生的工作仍在进行,1930年秋,苏联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停办后,中共派去苏联学习的留学生先后进入了苏联各类专门学校,如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等,此后又有大批爱国进步知识分子,在海外留学归国后参加了革命,参加了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军装备基础薄弱,人才缺乏。为了能够建设一支新中国海军力量,在中苏友好背景下,中国陆续派遣海军学员赴苏留学。留苏海军学员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回国后,他们成为中国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并利用在苏联学到的先进海军技术和战略、战术,服务于中国海军建设,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在苏联的支持援助下分期选派了一批留苏生,以培养政治、军事等方面骨干,从而掀起了留苏热潮。但在国共合作破裂后,这股热潮即戛然而止,众多国民党员留苏生被遣送回国。随着归国留苏生人数的增加,建立相关留学生团体的条件也逐渐具备,以国民党员留苏生为主体的留俄同学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因其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特殊性而产生独特、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依附于汪伪政权的"中国留俄学生同学会"也粉墨登场,为日本帝国主义与汪伪政权俯首卖命。  相似文献   

20.
台湾地区的留学教育,是我国现代留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研究台湾地区留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及其缺陷,对我国当前留学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作用。三十多年来,台湾当局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巩固其统治的需要,重视社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发展留学教育,并采取了以下措施。(一)调整留学教育政策台湾当局的留学政策,曾数度变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954年以前,对留学生的派遣、管理及归国后的使用,仍然按照1947年4月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