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林逋是宋初晚唐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高尚隐逸情操备受后世景仰。这种思想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接受了东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崇尚自然,不爱官场、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为林逋所继承,并成为其后来长期隐居孤山的精神支柱;同时林逋种梅、饮酒、抚琴等情趣,也明显受到了陶渊明隐逸时生活情趣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林逋也吸收了陶渊明创作手法,形成了“平淡邃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林逋是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晚年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分析前人的论述和他的诗歌,可以发现林逋的隐逸思想是决绝的,他的隐逸原因是无奈的——理想不能实现、学不应时和身体多病。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七律共225首,约占其诗歌创作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诗文革新诗人中,欧阳修是七律创作数量比较大,比例亦比较高的一位诗人。其七律在内容上多写闲适细腻的日常生活情事;在艺术上,以平实流畅、质朴自然为主,又能整合杜甫七律及晚唐体、西昆体七律之长,发展了宋初王禹偁等人的白体七律,并影响到后来的苏辙、张耒等诗人,最终确立了北宋七律平易畅达的风格。欧阳修的七律诗风与其诗学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诗文革新诗人在诗体学上的认知与理念。  相似文献   

4.
最早提出宋初"晚唐体"一说,并对其成员进行勾勒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今人多从此说,然学界也有异议。笔者将现有文献史料和诗人诗歌创作实践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将"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归属于"晚唐体"应属无疑。宋初还有很多诗人受"晚唐体"影响,其诗具有"晚唐"风味,但这些诗人作品大多散佚,仅凭几首佚诗残句以及古人的评论,难以考征其诗风归属。  相似文献   

5.
林逋的诗歌体现了"适性情"的诗歌创作思想,更多地关注、表现诗人自我。无论是闲适吟咏的隐逸诗、诗情画意的山水篇,抑或是精巧有味的咏物诗、表露真情的寄赠送别诗,皆是诗人心灵、性格、意趣的自然流露,表现出诗人的高雅情怀。林逋的诗歌富有极高的艺术性,不仅涵浑天成、韵味无穷,而且在平易疏淡之风中不乏构思精巧,对偶工切、用典圆融,甚富理趣的语句。  相似文献   

6.
林逋与许浑皆好佛学,崇陶诗。相近的思想性情使林逋与许浑诗作有趋同倾向。林逋对许浑诗歌的接受表现为两点,一是在字词的选择上承袭许浑;二是诗风同宗平淡闲适,在艺术上相近却不相犯。  相似文献   

7.
将寇准视为"晚唐体的盟主",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观点。认为寇准是"盟主"有两个理由:一是其政治地位高,二是他文学交游广。但是,身份的高贵与否并不是统领一个诗人群体的决定因素,而从"晚唐体"几位代表诗人的交游情况来看,"与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的也绝非寇准一人。就实际创作来说,他的诗歌成就既非出类拔萃,也不曾有过领导组织晚唐体诗人进行集体创作的经历,因此很难称为晚唐体的"盟主"。事实上,宋初的晚唐体,根本没有"盟主"。  相似文献   

8.
唐末乱世的文人们把政治追求的热情转移到了诗歌中,具有强烈的诗歌创新意识,唐末诗歌总体上走向议论化、通俗化,古体衰落,近体繁荣.最能代表唐末诗歌艺术创新和艺术水平的是七律和七绝两种诗体.唐末是全唐七律和七绝创作最为繁盛时期.七律艺术渊源及艺术风格呈现多样化,涌现罗隐、韩僵、韦庄、陆龟蒙等大家;唐末七律最富独创性的是写时事,且善于议论,代表人物是罗隐、杜荀鹤.唐末七绝已成一种全面普及的诗体,其主要创新表现在:体式上全面探索;构思新奇,讲求音乐美的效果;将议论讽刺艺术发展到极致;极富"造语成就";呈现"晚唐异味"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9.
乙白莲 《语文天地》2010,(11):99-99
宋代诗人林逋,不求名利,终身不仕不娶,隐居杭州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以为伴,世称“梅妻鹤子”。他超凡脱俗的品格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0.
在南唐与宋初,徐铉七律如其仕途一样,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化.其前期七律,虽有元和风调,但情调与手法上更类晚唐诗风,而后期在题材、风格及创作手法上都向元和风调的主要代表者白居易靠拢,成为宋初白体的代表性诗人.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南唐入宋作家心态的转变,也体现了唐末五代到宋初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士人诗风的影响及宋初右文政策对士人明松暗紧的束缚.  相似文献   

11.
唐代近体诗中的对偶形态有形式和内容两种,形式上的对偶是声律上的平仄相间、相对、相粘,它们构成三维对偶状态,体现出汉语文化的精妙;近体诗内容上独具特色的对偶只有偷春格、蜂腰格、扇对格、全首对格和俱不对格五种。  相似文献   

12.
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堪称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开篇之作.其思想内涵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声春雷,是文学界解放思想的响亮号角.徐迟以诗人的气质和风格,创造出的报告文学诗体化艺术,虽为人所称道,但鲜有专人论及.在这篇杰出的报告文学发表25周年之际,笔者试图重新解读它的深刻意义和艺术创造,以此呼唤报告文学多出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精品.  相似文献   

13.
李贺近体诗,除了《南园十三首》其五、其六具有豪壮之气,保留了盛唐七绝的余响之外,其他绝大部分以想象奇特,色彩艳丽,描写生动和细腻见长。其风格对晚唐的绮丽派有深刻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过去谈近体诗的起源和发展的人往往五、七言不分,笼统地说近体诗"见于唐初"、"起源始于唐代"、"是唐代以前所没有的".本文通过对六朝新体诗(重点分析五言新体诗)的体式、平仄格式、拗救、押韵、对仗诸要素的深入探析,提出如下的看法:五、七言近体诗并非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五言近体诗产生于六朝,七言近体诗萌芽于六朝陈、隋而完成于初唐,且仄韵五绝新体诗也诞生于六朝,它开了唐代仄韵五言近体诗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近体诗仄仄脚律句的拗救,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三拗四救”说和“四拗三救”说。本文从历代诗律研究,诗律发展演变,利于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两说的源流,大致考查了历代诗歌的实际应用,认为教学中采用“四拗三救”说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黄佐诗歌用韵可分为17部。有押仄声韵的现象,偶有韵字不避重复的现象,出韵的情况亦有之,元韵分为三类;从音韵学的角度,对两种不同本子进行对比,校正了几处错误。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林风眠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实现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力图在中西艺术相调和的基础上重塑民族文化精神。为中国绘画寻找到了一条走向现代的途径,实现了中国绘画的现代视觉革命,开创了一条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可行道路,而这一切,全体现在其卓有特色的绘画作品中。  相似文献   

19.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翻译体式都不可能具有通适性。因此,在以白话体译诗为主流的翻译中,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只是在选用词曲体时应考虑译诗的审美效果和受众的经验视野。  相似文献   

20.
林徽因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以独具的艺术魅力成了当时文坛上一道清丽迷人的风景。由于作家本人的出身教养、艺术趣味、性别身份及当时的现实环境等多种原因,使得其小说创作既充溢了女性的温柔婉丽,又有学者式的聪慧睿智,同时还隐含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时伤世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单纯与繁复,宁静与喧嚣,婉约与雄浑,静态与动态等多元化的审美风格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