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听界》1989,(6)
编辑同志: 最近,有几位业余通讯员朋友向我倾说:他们在采访时存在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生怕写出去的稿件不被报纸或电台录用,怕再遇上采访对象不好交待。因此,有些新闻稿件不敢直接去采访,常常道听途说。这样不仅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且容易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作的朋友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毛病:稿件内容很杂,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甚至让人看不出主题是什么。造成这类毛病的原因之一,就是舍不得对会冲淡主题的素材“割爱”。 众所周知,通讯员对自己经过辛勤劳动采访到的素材,特别厚爱。然而,自己喜爱的东西,不见得都是有用的。相当多自己觉得是新鲜的素材,不一定就有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必然会冲淡主题。与吃东西一样,好东西不能吃过量,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不适当地往稿件里“塞”,同样要造成“伤食”,致使主题淹没在大量罗列的素材之中。对于这些不利于表现主题的新闻素材,通讯员就要敢于“割爱”。 笔者觉得,一是在确定主题时,要认真组织好素材,舍去可能造成多主题多事件的材料;二是在修改稿件时,要果断删除可能冲淡主题的无关紧要的枝蔓。敢于“割爱”,才能使主题更突出,更鲜明。通讯员朋友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3.
一、对文字的"再创作"作为新闻编辑每天都会面对许多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都已经是成品,但是对于编辑来说,只是一些基本素材,尤其对于电视编辑来说,除了文字以外,还要对新闻画面进行处理。所以对稿件的再创作才是新闻编辑真正的工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1.首先编辑要熟悉记者的工作采访过程,如果不知道记者的工作内容,又有什么资格去删减人家的稿件呢?这个过程当中有时会了解到一  相似文献   

4.
记得我刚学新闻写作的时候,由于上稿心切,几乎每天都有稿件寄往报社,总想用投稿数量来感动编辑。但结果投出去的稿件却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于是我拿着底稿请教新闻干事,他看后说我没有研究透报纸,盲目写稿才出现了“产销不对路”。 从此,我仔细分析研究报纸栏目的特点和选稿标准。把每种报纸的专栏和用稿要求列在一张表上,采访到一些素材后,在写稿前总习惯性地翻翻各类报纸的栏目表,看看自己的素材适合写成什么样的稿件,适合哪个专版、哪个专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慢慢地,我写的稿件不仅上 的数量多了,而且还 有几篇被评…  相似文献   

5.
韩远 《记者摇篮》2007,(8):72-72
进行新闻采访,获取客观新闻素材是必然的第一步,然后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加工的过程,最后完成新闻稿件的写作。其中,获取客观新闻素材是能够完成新闻稿件写作的基础,从某一方面来讲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新  相似文献   

6.
靳普 《新闻世界》2010,(10):43-44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巧妙而且有效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新闻失真,有采访、写作方面的原因,也有编辑工作方面的原因。编辑虽然只是在记者或通讯员的稿件上“修修补补”,但若不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多核实,不仅会让错误从自己面前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错误。编辑就是新闻的“把关人”,如果把关不牢,就是他的失职。  相似文献   

8.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9.
质量合格而不宜刊用稿件的处理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栾奕 《编辑学报》2001,13(5):296-296
当前我国一般的科技期刊论文刊出率在20%左右[1],有约80%的稿件不能被刊用,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论文稿件即属于质量合格而未被录用的稿件.对此,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挫伤著作者写作及投稿的热情,而且会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5,(10):43-44
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一条新华社记者采访政协委员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名政协委员是著名影视明星,记者采访完之后,主动要求这位政协委员为自己修改稿件。部分新闻工作者认为,这样做是典型的丧失职业操守,是一种非常不专业的表现。记者应当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怎么能让采访对象审核把关呢?如果这样,记者岂不成了采访对象的传声筒?但是,也有新闻工作者认为,记者主动将自己采写的稿件交给采访对象审查,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做不仅可以做到准确无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新闻记者是个“杂家”,这不仅指知识面要广,而且指新闻写作的手法要多。 我们通讯员也应当向“杂家”努力,学会新闻行当的十八般武艺。这样的好处是: 一、不浪费素材、采访中得到的素材很多,有时写一篇稿用不完。如果只会写消息,其他素材岂不白白浪费掉了? 二、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通讯员一般是从写消息开始的,但新闻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果多练几手,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都尝试一下,也许你会找到自己的写作优势。 三、有利于提高写作兴趣和水平。一种写作方法用的多了,难免单调。只有多种形式交替使用,才能不断丰富你的文采和词汇,锻炼你的思维,提高你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老杨 《军事记者》2009,(3):71-72
采访,顾名思义,包括“采”和“访”两大内容。所谓“采”,就是对新闻稿件所需素材的寻找和采集;所谓“访”,就是对新闻事实的主人公、见证人或知情者的调查和访问。采访是新闻采写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而在采访过程中,最关键和决定稿件成败的工作,莫过于“问”了。善于“问”,就可以获得充分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新闻稿件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在做调查性报道有时会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我们所说的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这种采访不仅采访过程十分曲折,而且学界和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不管如何,隐性采访必须坚持新闻真实及接受新闻职业道德之制衡。  相似文献   

14.
浅谈编辑失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业被称为"知识产业"、"智慧行业",在编辑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当,不仅可以使一些差错得到改正,使一些思路不够清晰的文章变得精练而有条理,而且能够起到拾遗补缺、点铁成金的作用,为稿件增色.反之,如果编辑失当,不仅原有的差错和问题得不到纠正,而且会造成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朱邪 《新闻窗》2010,(6):47-48
采访技巧是记者在新闻及公众人物采访活动过程中运用的一种巧妙而且有效的访问方法,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正《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采访也不例外。新闻工作者要想取得新闻采访的成功,在双脚迈进新闻发生的现场之前,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这样说:"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因为采访前有了准备,不仅在正式投入采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提问主动,而且还可节省现场采访的时间,减少现场采访不必要提问的几率。如果采访前不做准备,或是准备不充分,有时不仅会给采访工作带来被动,甚至可能造成采访的失败。记者在采访前,需要考虑:事先  相似文献   

17.
常见记者采访时,带上采访机或采访本郑重其事要求被采访者回答问题。我认为这样做很容易使被采访者思想紧张,有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不易挖掘出来。使采访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能和被采访者互通思想,采用聊天的形式把他引向你所要了解的问题,就会收集到真实、感人的素材。劳模丁春棠是个销售能手,他  相似文献   

18.
新闻工作者要提高逻辑素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逻辑素养在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诸要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编辑记者的业务活动中,逻辑修养在许多方面直接影响着他们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但目前并没有受到新闻工作者的应有的重视。运用逻辑知识判定新闻素材稿件内容的真假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记者在采访中能得到各种新闻素材,编辑部每天收到大量来稿。如何鉴别这些新闻素材和来稿内容的真假呢?诚然,记者必须坚持到现场采访核实,但有的采访对象或单位出于某种需要而提供假材料,出具假证明。如果编辑记者有较高的逻辑素养,就可以运用逻辑知识来分析鉴别一些新闻素材和…  相似文献   

19.
对个别先进典型进行采访报道时,这个典型(人物或单位)确实是先进的,采访获得的素材也生动感人,但稿件播出后不久,报道对象却开始走下坡路,甚至个别的在稿件播出的同时就犯了错误。对这种典型报道怎么看?有的记者认为这样的报道不能算是失实报道,理由是,采访或报道播出时,典型还是典型,报道后典型失色,不能把账算到记者头上,谁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优秀通讯员在介绍如何当好通讯员的经验时,多次提到要敢于“厚着脸皮”去采访。他在采访一位有名的老厨师时,一开始遭到婉言谢绝,但他“厚着脸皮”,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终于打动了老厨师,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而且不厌其烦地回答了他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据此,他写出一篇好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