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域研究》杂志以刊载与新疆有关的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为主,杂志社始终把杂志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正确阐明新疆历史、弘扬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坚持双百方针,走特色办刊的路子,从而使杂志在学术界获得了一定的声誉。历史上的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正确阐明和宣  相似文献   

2.
现代作家中从事职业编辑工作时间较短的,恐怕就是郭沫若同志。抗战后期,他在重庆主编的《中原》月刊是他从事文学活动以来所编的第一种刊物。他在该刊创刊号的《编者的话》中自己承认:“我自己并没有主编过任何杂志,往年创造社虽然也出过一些刊物,但多半是成仿吾或郁达夫主编,有时是我和他们合编,我自己来主编杂志,这回要算是第一次。”《中原》创刊于1943年6月,时在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之后,因此《中原》的命运可以预卜。它只出了6期,按月刊来说,到同年11月便可出齐,可是却拖到1945年10月才出了第6本,即2卷2期,共费去2年又4个月的时间。对此,郭沫若是颇为恼火的,他  相似文献   

3.
《当代传播》杂志走过了20年的历程,可喜可贺。从当年的《新疆新闻界》变成了没有地域称谓的《当代传播》,这不仅是名称的变化,也是杂志成长的真实写照。杂志创办初期,我与杂志有过"对公"联系,但是当时《新疆新闻界》在国内新闻学期刊中影响力有限,我身处北京,距离遥远,较少想到给那里投稿,仅在1986年的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后来数年内除了几个学术会议的简讯,没有给杂志投过像样的文章。1995年以后,杂志走出新疆地域的限制,面向全国,逐渐赢得了全国新闻学界的关注。从那个时候起,我每年都在上面发表文章了,而且与杂志的几任主编工作上的联  相似文献   

4.
在老山前线阵地上,我们在整理一位战士的遗物时,发现他装订了厚厚的一大本各种杂志和日记本。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在这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杂志是我真正的朋友,可以从它那丰胸腴的胸膛中吸吮营养,使我不至于枯瘦苍白。是杂志给寂寞的老山带来了欢乐,充实了战士们的生活……。”前不久,我们收到了后方青年  相似文献   

5.
封面链接     
作为一位资深主辑,特里·麦克唐内尔对美国全国杂志奖已经不再陌生——上个世纪他曾代表《老爷》杂志和《男人杂志》两度领奖。在今年的颁奖仪式上,他再一次走上了领奖台——这一次是作为《体育画报》的编辑主任领取最佳人物传记奖,他所领导的杂志还获得了其他另外3项提名。  相似文献   

6.
《新疆新闻界》的创刊,是我区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从此,新闻界有了自己的刊物。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和朝气蓬勃的年青一代都为之欢欣鼓舞,并共同祝贺它的诞生。我们相信这一杂志将为青年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全面成长,使  相似文献   

7.
期刊图片使用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期刊图片使用中的两个问题汪保安【南京】法国GEO杂志做了一次读者阅读习惯的调查,一个读者将会很快浏览一遍整个杂志,然后停留在最吸引他的图片上,在这之后再进行阅读……从这个调查中,人们不难看出,在当今的出版物中,图片的分量变得越来越重。在新华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早在中学生时期,受家中订阅的报刊的影响,胡愈之就在家里和几个兄弟一起,办过手抄的杂志。据他自己的回忆,先后办过《家庭三日报》、《家庭杂志》和《后咫园周报》,历时三四年,一共累积了四五十本。这可以说是胡愈之办杂志的试验时期。 1914年,胡愈之考进商务印书馆,被分在主办《东方杂志》的理化部,他很快就参与了为《东方杂志》编写文稿的工作,最先主要利用外文报刊的材料编写文章,以后逐渐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从事国际问题的评论工作。在20年代初期一度致力于外国文艺的介绍和评论,但不久又全力从事国际问题的研究和写作,偶尔写些国内问题的评论。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在杂志的编务中逐渐起到了主要的作用。1924年《东方杂志》创刊20周年,胡愈之利用杂志上登过的文章编辑《东方文库》,其中《非战公约》等不少书就是他的文章。1925年爆发“五卅”运动,《东方杂志》出版一本临时增刊,发表了胡愈之的题为《五卅运动记实》的长文,成为全面记录这次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9.
风头正劲如果有人问,眼下香港谁风头最劲,众口一词首推小小超人李泽楷。1994年,他被《时代》杂志选为“全球一百位领袖之一”,1998年又被该杂志选为“全球五十位数码精英”。1999年底,他又出现在香港当年50位富豪的名单中,位居第四。585亿港元,这是香港一家证券公司给33岁的李泽楷开出的身价。“李泽楷”三个字值这么多钱,并不是因为他是李嘉诚的儿子,而是因为他拥有香港最具潜力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一份办给个体经营者阅读的《个体私营》杂志,其创办者也是个个体户。短短几年间,杂志走进大半个中国的城乡,发行量达20多万份。国家工商局、中国个协赞扬他办了一件大好事;57个省币县来信致电上千件,夸奖该杂志是“个体户的无言知音”、“一朵精神文明的奇葩”……说起这本杂志的总编──兰威,有讲不完的传奇故事。那年他脱去了相恋四载的戎装,丢弃一家报社记者部主任的头衔,复员走进个体户行列。时值“东方风来满眼春”的1992年。四川省224个县市,他在《国防时报》任记者4年间,足迹遍布其中的187个县市,行程是好几个“二…  相似文献   

11.
去年11月,我从喀什出差回来,走进办公室,桌上摆了封电报。打开一看,电文写着:著名作家杜鹏程于10月27日病逝,特此讣告。电报是陕西省作家协会发的,分社同志告诉我,接到电报后,分社已代我发了唁电。我凝视着电文,陷入深深的回忆里。30多年前在新疆朝夕相处的情景,顿时浮现在眼前。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至今历历在目。1950年深冬的一天下午,一位身着宽大棉军装、满身尘土的军人走进分社大院。早先从部队回到分社的同志,边说边笑着把他簇拥到我们的宿舍。一位同志向我介绍说:“这是老杜同志。”他中等个头,面容清瘦,显得很老气。我也以“老杜”相称,握手问好。室内温度比较低,大家都围着火墙和炉台说话。老杜卷好一支莫合烟,从炉膛挟出一块炭火点燃,一抬脚就蹲在炉台上继续跟大家交谈。他的这个举动,使我一下消除了对名记者的拘谨。第一次见面。他给我的强烈印象是随和、  相似文献   

12.
沈昌文  平雨 《出版参考》2007,(11):35-35
前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持人沈昌文.在他回忆录的一节《陈翰伯的一个意见》中说:上世纪40年代我就知道有个进步的国际问题评论家叫梅碧华.后来才知道这就是身材魁伟的陈翰伯。  相似文献   

13.
北京清华附中高中学生卜大华,是红卫兵运动的—个重要人物。1986年第10期《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他的《一个红卫兵发起者的自述》,在这篇自述中,他以自己的亲自经历。讲述了红卫兵运动从发起、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位印度老人睡在长凳上,他的小狗睡在下面,这是一段安静美好的时光。一位摄影师按动快门,此时此刻,连警觉的小狗都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  相似文献   

15.
美国杂志发行量的认证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杂志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化程度的加深,杂志发行量的认证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回顾美国的杂志发展史,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从无到有、到发展的过程。在1914年以前的美国,杂志的准确发行量取决于出版商的诚实,没有什么专门机构来核实这些数字。一个杂志出版商可以告诉广告客户他的杂志有10万个读者,而广告客户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明。  相似文献   

16.
8月份,我们在社里开第七期传媒沙龙的时候,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在报社搞技术的小伙子找到我,他说很高兴参加我们杂志组织的传媒沙龙活动,这次来还给我带了一份礼物。说着,他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送给我,“请指教,这是我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虚拟化技术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17.
女人     
白水是个老实人,又是个有趣的人。他能在谈天的时候,滔滔不绝地发出长篇大论。这回听勉子说,日本某杂志上有《女?》一文,是几个文人以“女”为题的桌话的记录。他说,“这倒有趣,我们何不也来一下?”我们说,“你先来!”他搔了搔头发道:“好!就是我先来;你们可别临阵脱逃才好。”我们知道他照例是开口不能自休的。果然,一番话费了这多时候,以致别人只有补充的工夫,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1月6日,《广州日报》发出题为《60年未解的世界数学难题,"90后的他破解了》的报道,声称"韶关学院大四学生王骁威在6个月的时间里,独自成功论证了世界数学界自上个世纪提出的一个著名猜想——‘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的不成立性。在屡经一些相关杂志退稿、学者漠视后,他的论文成功被国际著名的《数论杂志》选定。"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绝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就像世人绝不会有相同的指纹一样。——题记他身材健硕,步履轻捷;他康健恬淡,思想敏锐,谈吐不俗,言语间浸透着高雅、博深;他有一个为新疆新闻界所熟知的名字——陈义,现任《新疆军垦报》副总编辑。发年仲夏的一天,我采访了他……那时,在刚刚结束的新疆第六届(1990年度)好新闻评选中,他写的一组系列报道通讯《棉花高产攻关报告》荣获一等奖,这是他在新疆的六届好新闻评比中第三次荣获一等奖,这在新疆报刊负责人的行列中可称为佼佼者。  相似文献   

20.
萨米尔·胡斯尼(Samir Husni)被大肆宣扬的恋情已经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这是他最大的爱情之一,而且在近期没有放弃的任何意图.更奇怪的是,他的妻子明明知道而且完全放心. 59岁的胡斯尼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的杂志权威,他甚至有正式的绰号“杂志先生”. 胡斯尼毕业于贝鲁特的黎巴嫩大学新闻系,年轻时就爱上了杂志.这都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他和两位朋友决定凑钱购买阿拉伯语版的首期《超人》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