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孔识别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在跟人打交道时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活动。设想假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识别他人的面孔,我  相似文献   

2.
田宇 《科学中国人》2015,(3):115-116
本研究采用去除面孔外部特征的不同性别中性情绪陌生面孔刺激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学习-再认"范式,对6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探讨陌生面孔识别中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女性与男性对陌生面孔识别的能力无差异;(2)男性对陌生男性面孔识别表现出偏向;(3)女性对陌生男性面孔识别表现出偏向。  相似文献   

3.
面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言语信号,面孔识别能力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认知技能。在儿童的成长、互动及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青少年的发展教育受到遗传和早期教育环境的双重影响。儿童日常接触到大量的2D虚拟面孔,如动画片、人物漫画等。动画片可以寓教于乐,为儿童早期认知发展起到启蒙的作用。本研究从儿童早期教育入手,通过实验法,考察了27名6岁儿童对虚拟与真实面孔的面孔加工机制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儿童在早期教育需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分别考察了不同面孔类型是否会影响儿童的偏好和注意偏向,促进教育研究在我国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在对面孔进行识别时,大脑会在170ms左右产生一个负波即N170。N170是否具有面孔特异性,反映的是结构编码还是特征编码,一直都存在争论。文章对这两个争论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将N170作为异族效应指标的设想,期望探讨N170在情绪面孔识别中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5.
人生悟语     
美丽 有些人很会妆扮,但内心空无一物,你不会觉得他美丽.有些人长着一张精致的脸,却有着一颗自私的心,你也不会觉得他美丽.有些人外表很朴素,但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你会觉得他诚恳的眼睛很迷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些方面是令人诧异的,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原子弹上天,却造不出一把象样的剃须刀;我们可以让很多人利用中医药驻颜有术,却造不出一根高质量的植入骨头.还有,中国有驰名天下的文房四宝,而对于墨水笔,尤其是电子白板用的墨水笔,却一直要用日本韩国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信息》2003,(19):46-47
中国的科技发展有些方面是令人诧异的,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原子弹上天,却造不出一把象样的剃须刀;我们可以让很多人利用中医药驻颜有术,却造不出一根高质量的植入骨头。还有,中国有驰名天下的文房四宝,而对于墨水笔,尤其是电子白板用的墨水笔,却一直要用日本韩国的。  相似文献   

8.
正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又不仅仅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我们擅长从一个人的面孔对其迅速做出特质推断,比如从一个人的面部信息推测其是否值得信任。我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对某人性格方面的印象,这个时间甚至可以短到几十毫秒。实际上,这种印象的形成更多地是与我们的直觉相关,并不一定经过了大脑的加工,因而并非十分准确,鉴于这种不准确性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我们更应该理智地"看脸"。面孔能够影响审判的结果究竟面孔的哪些特征会促使我们对其形成特定的印象呢?  相似文献   

9.
民以食为天,这句老话可以说是言之凿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条件也在改善,食物的种类和选择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五谷轮回”问题就接踵而来了。排便问题可以说是两极分化,有些人“努力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有些人却担心着“不期而至”。这个“臭臭”的话题,真让几家欢喜几家愁。现在,我们就一起向龙华医院唐志鹏主任请教一下,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0.
读脸识人     
正尽管俗话说"不可以貌取人",但是人的面孔的确可以传递很多信息来帮助我们去了解一个人的身份、人格与情绪状态。人脸上喜怒哀乐各种表情,更是历经长期进化而形成的。表情不会撒谎,读脸可以识人。自古以来,不断有人探究是否真能通过观察面部对人的性格特征进行判断,比如古老的观相学就是根据人的相貌特征对他人的性格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最早深入介绍这个方法的人要算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了,其著作《芬克与瓦格诺尔斯新标准百科》一书中提到:"这门技术是以信念为基础的,人们认为‘面部特征和表情’与‘思想的品质和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观相术由来已久,流传极广。"  相似文献   

11.
蜜蜂的秘密     
识别人脸本领强在人的眼中,蜜蜂似乎都是一个模样。但在蜜蜂的眼中,人却不尽相同。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蜜蜂可以识别并记忆不同的人脸。辨识不同面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功能。此前研究发现,当我们注视另外一个人的脸时,大脑中一个特殊的区域——锤状回,会变得活跃。但对于不具备这种专门结构的动物来说,它们能辨识不同面孔吗?人们知道蜜蜂分辨不同花朵的本领超强,英国剑桥大学视觉科学家阿德里安·戴尔就设想,蜜蜂这种辨识天分会不会也适用于其他目标。于是他和同事们设计实验,将4张不同人的大头照钉在木板上,以蔗糖溶液为诱饵,不断…  相似文献   

12.
在不少国家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不要弄死蜜蜂,因为它的同伴会记住你的样子。科学家的最新研究验证了这个谚语。科学家发现,密蜂也会认人,并且能记住照片中的人脸长达两天。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好了解人类识辨同类面孔的原理,并制造出更好的面孔识别软件。  相似文献   

13.
每个人都会有若干次遭遇感冒的经历,虽无大碍却免不了难受好几天。感冒药因此成了我们的亲密伴侣,在家庭药箱中也是举足轻重的角色,堪称药物界"最熟悉的面孔"。不过熟悉归熟悉,我们在使用感冒药的时候却未曾想过其中的名堂。其实,在感冒药的选择和使用上,还是有不少问题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14.
资讯     
<正>"脸盲症"是如何产生的?日本一项研究发现,人在正常识别他人容貌时,大脑中只有相关区域处于兴奋状态,而与识别容貌无关的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该研究有望为治疗无法分辨他人面孔的"脸盲症"铺路。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识别颠倒过来的脸部照片,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其  相似文献   

15.
人名如何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中国人接触到的外国人也日益多起来。虽然在某些场合我们可以把他们统称为“老外”,但在更多情况下,便不得不称名道姓,这样姓名翻译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面孔与我们相似的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好办,他们历史上用过汉字,现在也还经常用汉字写自己的名字。尽管许多字他们读不同的音,我们听起来觉得陌生,写出来却基本上是一样的,翻译时求其同(字)而存其异(音),照写就是了。他们之外的其他“老外”,就不那么  相似文献   

16.
在它们身上,看不到大力神——大象的面孔,也看不到百兽之王——狮子的面孔,却偏偏看到了人类的面孔?为什么会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美地 《今日科苑》2007,(9):24-25
有些人在睡梦中吃东西,或者是痛打自己的伴侣,甚至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可是,人真的能在梦游状态下进行复杂的犯罪活动。甚至是谋杀吗?法律如何看待梦游谋杀案的辩护呢?科学又会怎样解释?毫无疑问,有些凶杀案是在某人处于梦游状态下发生的。睡眠科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似乎表明,人能够在睡梦中做出极为复杂的事情。可是,梦游者杀人就可以无罪开释了吗?  相似文献   

18.
石嫣 《青海科技》2013,(4):12-15
食物从哪里来?这似乎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现如今,这个问题却不断困扰我们。更为准确地说,今天,从哪里可以获得安全健康的食物成为了我们的困扰。这无疑是一个有些滑稽的问题——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人们已然可以奔向外太空的时代,我们却开始困扰于餐桌安全。然而,它却真实存在,并要我们做出思考和选择。  相似文献   

19.
科普画廊     
有些人到了17—18岁的时候,面孔上往往会长出一粒粒的小疙瘩,此起彼落,医学上叫做“面疱”,使青年人感到十分苦脑,当30岁以后才逐渐停止发生,所以也叫“青春痘”。人的脸上皮肤脂腺很多,在青春发育期,皮脂分泌量大大地增加,每天早晨起来面孔总是油亮亮的,这就是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相似文献   

20.
吴芳芳 《科教文汇》2008,(7):49-49,73
从生态学模型和隐性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启示,那就是提供了人的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科学依据,让我们对人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重视,人的因素包括人自身和他人,在个体的发展中,个体自身和重要他人的素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个体的发展还受人们组成的氛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