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报纸上发表消息,是给读者看的,要让人看得明了易懂,这是消息写作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点,看起来似乎容易做到,实则并非如此.消息作者如果稍不注意,写出来的报道就可能含糊不清,叫人看不懂.我国古人对写文章也曾有言:“读之疑有阙焉,非简也,硫也.”因此,许多富有经验的中外记者,虽然工作多年,却都十分重视消息写作要明了易懂这一条,力求做到叙事清晰,文简而事明. 认真对待新闻五要素在消息的简短篇幅里,要把所报道的主要事实写得明了易懂,一般说来,最起码的是把新闻的五  相似文献   

2.
人物消息是以消息的形式报道新闻人物、反映其思想和事迹的新闻体裁。近年来,笔者发现众多报纸中,人物消息少得可怜。许多通讯员、记者一涉及写人物,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这也许是“消息写事,通讯写人”的说法给人们思想上留下的框框。对先进人物,可以用人物通讯来反映,也可以用人物消息来报道。用通讯介绍人物,固然写得生动活泼、具体细腻、富有文采,还可以较深地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笔者以为,它毕竟不是报道人物的唯一写作形式。采用消息的形式不  相似文献   

3.
上演一台戏,当主角应当出台.不仅出台,还应置于中心位置,让其充分表演,才能使主人公形象突出出来.如果压根就不让主角上场,这台戏就很难演,硬要演下去也十分蹩脚.同样,写消息报道,也应把主要新闻人物放到中心地位来写.如果一笔带过,甚至连名字也不提,这个报道就很难说是一篇好报道.而现在,这种不让主要新闻人物露面的报道,并非少见.这里仅举1994年9月一家报纸的一篇报道为例:  相似文献   

4.
让消息在新闻宣传中唱主角,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新闻规律使然。作为以写人物为主的人物消息,在人物报道中当然也不例外,亦应成为报道体裁中的强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翻阅报纸,无论党报、晚报、行业报等,上面登载的人物报道,大多都是动辄上千言的人物通讯,很少看到以短小精悍著称的人物消息。人物消息受冷落的背后,透现出了人们对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顺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  相似文献   

6.
会议报道应该是为扩大会议影响、推动会议目的服务的;如何写好会议报道,有时不取决于记者。但是记者仍有展示自己能力的创作空间,关键是要有创新意识和新闻敏感。在消息写作中,会议消息可能是最容易写的,也是最不容易写好的。为什么这么说?所谓最容易写,就是说通常的会议报道都是一个格式:某月某日,一个什么会议在某地召开,谁谁主持会议,某某领导到会发表重要讲话,他说  相似文献   

7.
人物消息是广播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体裁,理应在新闻报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近年来,人们在收听广播新闻时,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相对于时政报道、社会性事件报道,人物新闻太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也不能不引起广播人的重视。是什么原因造成广播新闻节目中人物消息偏少呢?笔者认为,一是对人物消息这种体裁认识片面。有的同志一提做典型人物报道,就认为必须采写人物通讯,好像不写通讯就不能将先进模范人物报告给听众似的。二是过分注重信息量,忽视了人物消息。因此在广播中大量的是会议新闻、领导活动、领导讲话以及其它时…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的消息编辑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 "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中缘由.  相似文献   

9.
有人写了一则消息,说河南的小麦今年增产两亿多公斤,是历史上第二个好年份.可是从第二天起,北京有三家报纸接连发表消息,说河南小麦原来预计增产十多亿公斤,但只增产两亿多公斤,有两千多万亩麦子因种子退化少收四亿多公斤.这样一来,前面那个消息就大为逊色,成了一篇只报喜、不报忧的报道。那则写“河南小麦增产两亿多公斤”的消息,在写增产的同时,为什么没把没完成增产计划及其原因也写上呢?是不是怕写上会减低宣传的分量呢?  相似文献   

10.
最近从<燕赵都市报>上看到一篇<未上天先自焚(肩题)合肥市一架自造飞机滑行时被烧毁(主题)>的报道.这则消息说的是一飞机爱好者用汽车和摩托车配件,花了一个月时间,自造了一架重达200多公斤的简易飞机在滑行时起火,被烧得面目全非的事.消息虽然新闻要素齐全,交代的十分清楚,文字语法上也没有多大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读了之后,让人总觉得心里不舒服.笔者认为,问题就出在肩题"未上天先自焚"这一句上.虽然作者在制作这一标题时费了点心思,写得也比较新颖幽默,然而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情味",没有"幽默"到地方上.  相似文献   

11.
一条消息应有新闻诸要素,方能交代清楚报道的事实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满足读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这是消息写作做到规范化的前提。但是,在消息中如何正确和巧妙地运用新闻诸要素又大有讲究。初学新闻写作者一般认为,新闻诸要素运用起来比较简单。写消息时把这些要素凑起来就成了。有时丢掉一两个要素也照样发稿。因此.当前一些消息存在着这样的毛病:运用新闻诸要素有的是照葫芦画瓢.有的丢胳膊少腿,构不成一篇完整的报道。为了克服消息写作中这种种不规范的现象,运用新闻诸要素既要做到准确,又要灵活巧妙,便颇有“学问”了。现…  相似文献   

12.
许多初学者写作消息时常常从写标题入手,其实在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这几个部分的写作中,导语是消息写作的关键,也是倒金字塔式消息结构写作的重点,有经验的记者大多是从写好导语入手来写作消息的。美国哥  相似文献   

13.
在从事新闻工作不久的年轻同志中,有这么一个观点,认为写消息份量轻,没味道,不如写通讯篇幅长,气势大,影响也大。笔者以为,大凡吃新闻这碗饭的,恐伯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产生些社会影响,这本在情理之中,不足为怪。但是倘以为唯有写通讯才是“正宗”,而视消息为“末流”,少写甚至不写消息,那就不对了,起码说,这是对消息缺乏深刻了解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4.
我的这篇文章是针对山西日报的一些情况写的,但是对于其他报纸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报道的平衡性问题,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山西日报有一个毛病,报道地区不平衡,忽视后进或一般地区.这是一个老问题.编辑部曾屡次下决心改进,但这种状况始终没有真正扭转过来.因而有些通讯员编出这样一段快扳:"农业生产是长治,统购统销有晋南,临时消息抓榆次,雁北、忻县不见面".(其中所指地名均为专区名称)这几句快板确实是切中要害的.不信请看石楼、永和、  相似文献   

15.
人物消息,是读者喜爱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人物通讯精炼简要,能够及时反映各条战线大批新人的时代风貌。但是,由于它的报道内容一般不属突发性事件,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较大,包涵背景和历史资料较多,容易写得不新鲜。有些人物消息往往这样开头:某某人多少年以来如何如何。这不是传播新闻,而倒象是在讲述历史,这怎么会吸引读者呢! 一些优秀新闻作品启示我们,写好人物消息的导语,使它有个精采的开头,是增强人物消息新鲜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的一种重要手法,可以起到化旧为新(新鲜、新颖)的作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会议报道可以说是记者们的“基本功课”,基本上要天天做。但对一些地市级党报来说.不少会议报道干稿一面,冗长繁杂,读之让人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会议消息虽然已经刊发出来,会议精神也罗列出来。但读者不满意,顶多看个标题,或者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领导不满意,因为八股文似的报道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第四期上有一篇"不要忘记一般地区和后进地区"的批评文章是针对山西日报写的.我认为批评中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一些有益的意见,无疑,这都值得山西日报加以检查和改进,力求在报道中克服这种可能克服的缺点;但批评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更有一些不符事实的指责,这也需要我们加以很好的探讨和实事求是的说明.关于批评中的一些事实的说明文章中指责道:山西日报的报道地区不平衡,忽视后进或一般地区,因而有些通讯员编出这样一段快板:“农业生产是长治,统购统销有晋南,临时消息抓榆次,雁北、忻县不见面."我认为这段快板的内容和事实是有出入的.山西日报的报道是不是”农业生产是长治,统购统销有晋南,临时消息抓榆次,雁北、忻县不见面"呢?这里我不妨从统计数字来加以考察.去年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报》发表曹林的评论《这个记者节,不写假新闻》说,不写假新闻,不仅是一种对记者的道德要求,也是记者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记者的责任是报道事实和揭露真相,他们应该有拒绝说假话、拒绝写假新闻、拒绝传播虚假消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美国某城税务所女出纳员逝世了,就这位不知名小人物的死,当地报纸作了报道。消息写得很有特色,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教授把它编入教材,作为范例。这篇消息着重写了同事们对玛丽·琼斯的怀念,笔墨不多,充溢着真摯朴质的感情;没有罗列模范事例,只点出了她的最突出特点,也即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谁到这儿来,她都是笑脸相迎。”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地市报的小记者,却来谈论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消息的新闻,可能会让人觉得好笑。但最近一篇报道反映的情况,让人实在“不吐不快”。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据这位导师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这些话要不是通过媒体传播出来,估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既便信了,也恐怕会有些惶惶然。因为,这好比在说一个作家不会写小说一样,有点近乎天方夜谭。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