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相似文献   

2.
漫画家方成应某报之约写了篇千字短文。见诸报端后,方成从头到尾读了三遍,发现只有十六个字是他写的,除此没有一句是原文。方成笑笑说:“这种幽默世间少有。”方成的幽默的内涵,不仅有讽刺,而且有呼吁:请编者尊重作者,手下留情!文章并非金科玉律,编辑有权修改,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修改不是妄改。一篇稿件从构思到写作,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只要稿子能用,编辑在修改时就应注意不损原稿  相似文献   

3.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相似文献   

4.
江乃武 《河北科技图苑》2009,22(3):96-96,63
这篇短文连同前两篇,都以核心期刊为题,明眼人可能从前两篇中已经看出,笔者想说的主要不是核心期刊,而是只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才能作为评职称的材料这一问题。这一篇只说想说的。  相似文献   

5.
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未必可以照搬。这是一篇看似要跑题的编辑手记,可是我从来不觉得做廖一梅老师的书的感悟会和其他感悟一样,千篇一律。我喜欢廖一梅老师说的,年轻的时候就应该胡闹的,这不是吗?  相似文献   

6.
论百读不厌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减少这本书的好,未必减少它的价值。但是时间匆促.大家没有达到明确的结论。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没有重读过这本书.并且似乎从没有想到重读它。然而问题不但关于这一本书.而是关于一切文艺作品.为什么一些作品有人“百读不厌”.另一些却有人不想读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吗?是读的人不同吗?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读不厌”是不是作品评价的一个标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一番.  相似文献   

7.
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每个人的方法都不一样,未必可以照搬。这是一篇看似要跑题的编辑手记,可是我从来不觉得做廖一梅老师的书的感悟会和其他感悟一样,千篇一律。我喜欢廖一梅老师说的,年轻的时候就应该胡闹的,这不是吗?  相似文献   

8.
《新闻世界》2008,(1):41-41
“时光带走了一切,惟独没有带走我们”。有人说人生要善于遗忘,有人说要永不遗忘——让我们难以忘怀、痛苦不已的,也许会不断给我们以提醒、激励;被我们忘却的,也许会最珍贵、最重要。如今时光,何当不忘?何当遗忘?  相似文献   

9.
“我能在逆境下像娘那样面对人生吗?被划为右派后还会不会坚持入党的信念?有人说,这是‘愚忠’。但我理解娘,这不正说明那一代人对终生所追求的理想的执著吗?”  相似文献   

10.
独自在说话──说说一个编辑的责任感韩小蕙经常会有年轻的同行来找我,请我帮他们去向名家约稿。逢到这种情况,一向乐意助人的我,却每每断然拒绝。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这里面有着一份责任──比如,你知道别家报刊的口味、需求吗?你知道人家是怎么审稿、用稿的?你知道...  相似文献   

11.
某晚报记者去年曾通过模拟测试,写了一篇《你有同情心吗?——一次现场模拟测试实录》的报道,新闻界颇有异议。这几位年轻记者装扮成盲人、孕妇,去测试路人有没有爱心、同情心。电视上已见过类似的“策划”,初看挺新鲜,再一深思,这种名为采访,实为制造新闻的活动实不可取。因为那事实并没有发生,只不过是记者模拟、“制造”出来的,这怎能叫新闻?新闻应遵从事实是第一性、报道是第二性这一原则,采访不过是挖掘新闻、发现新闻的过程,绝对不能无中生有或去制造,其中的界线是可以把握住的,一种是制造、一种是挖掘。至于有人说这是…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13.
艾丰好直言。谈到自己从《经济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后的人生盘算也是如此:“我最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位先生说,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磕碰的话,一个人应该能够活到一百二十岁。一百二十岁,分为两段,前六十年是一段,后六十年又是一段。我现在后六十年刚刚开始,是两岁。这后六十年,我的原则是开拓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新的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支配自己,做自己想干的事。体操比赛不是有两种动作吗?新闻报道也曾有过‘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说法。前六十年不管如何大体都是‘规定动作’,读书,…  相似文献   

14.
吴海民 《今传媒》2005,(12S):18-39
目前,报纸面临的问题比答案要多。 中国都市报研究会的《南京宣言》回应网络进攻,是报业危局的开端还是拐点? 新媒体的壮大是否意味着报纸原有市场的重新洗牌? 似乎所有的信息都指向报业的危机和困境,“危言耸听”并非空穴来风。 “新媒体”一时的春色无边伴随着部分传统报纸经营的大幅下滑。全球媒体的不断演变,包括非传统新闻媒体的出现,意味着对于任何一家报纸来说,经营模式将面临突破,原有的生存发展空间和盈利标准将随之改变。 面对新的形式,有人乐观有人焦虑有人彷徨,南方报业老总范以锦说:我不赞成报业“寒冬论”;《京华时报》老总吴海民说,中国媒体面临大变局…… 在未来几年内,围绕报纸生存的问题,争论会越来越激烈。但是总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必须接受:变化无时不在,一种运营模式不可能永恒。 明天报纸还会存在吗?走向微利还是整合新传媒?很多报人已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简单的是与否的回答似乎已经没有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古籍还有人读吗?陈思丰(南京图书馆)《人民日报》华东社会文化版登了一篇文章,其中谈到“古籍还有人读吗?”我是一位古籍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我也思索了很久。当人们从阶级斗争的漩涡中脱出身来,纷纷脐身于商品经济大潮中,图书馆这个领域,在人们眼里都快成了象牙塔...  相似文献   

16.
艾丰好直言。谈到自己从《经 济日报》总编辑岗位上退下来后的人生盘算也是如此:“我最近看了一个电视节目,有一位先生说,在现代社会,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磕碰的话,一个人应该能够活到120岁。120岁,分为两段,前60年是一段,后60年又是一段。我现在后60年刚刚开始。这后60年,我想开拓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支配自己,干自己想干的事。体操比赛不是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吗?新闻报道也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前60年大体都是‘规定动作’,读书,找工作,评职称,争取当个什么职…  相似文献   

17.
郭显炜 《出版参考》2007,(7S):26-26
每个人都听过“哲学史”,面对哲学史,想必内心都是五味杂陈。有人觉得,这是吃饱没事干才值得关心的;也有人觉得,这不是普通人可以轻易碰触的。有人认为,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初步了解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哲学科班生才需要研读的。甚至有人可能会认为,不管看得懂看不懂,也不管读得完读不完,唯有读过哲学史,人生才算是完整,才能称得上是高贵一族。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豆腐干”:编者读者都喜欢郑日金 “你都是大学里的学者和干部了,怎么还老是写‘小豆腐干’文章呀?”有人不无揶揄地问我。是的,我多年来一直乐此不疲地写小言论,小体会、小通讯及知识小品,每周一篇,有时数篇,可并非一开始就乐于这种“小打小闹”,这一业余写作习惯乃是在听从编辑引导和遵从实际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 是不是文章短小、简明,就可以信手拈来、一蹴而就呢?不,我对“小豆腐干”同样有自己的严要求,力求做到:“小中见大,小而精细”,“把短东西写深,把小东西写透”。在坚持多年写短文、说短话的实践中,我渐…  相似文献   

19.
这篇带表扬性质的典型人物报道真像网友评价的那样“肉麻”吗?它真是因为“肉麻”而遭遇“封杀”?为何这篇让作本人非常感动的报道,却感动不了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以来,在《楚天都市报》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品种“记者手记”,所发数量不多,但很快就有了一定的影响。汉口读者焦抒仁就以《希望多些“记者手记”》为题,提出“我们希望能经常看到记者的手记,让我们共读,共享!” 是什么原因使得读者对它一往情深呢?我认为,其力量,就在于它以“心灵的对话”,引起了广泛的深沉的共鸣。 现就此作些分析。 (一) “笔者读着这一篇篇记者手记,其实是在读着一个个鲜有人知而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是读者来信中的一段文字。它反映了许多读者内心中的一种需求。 是的,记者,本身是一个比较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