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它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在书院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书院的官学化趋向.书院的官学化在南宋就已初见端倪,元代更是具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发展到明清时期则彻底地官学化了.  相似文献   

2.
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它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在书院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书院的官学化趋向。书院的官学化在南宋就已初见端倪,元代更是具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发展到明清时期则彻底地官学化了。  相似文献   

3.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组织,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教育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发轫于唐,至北宋初年,正式形成制度。北宋时期,声著全国的有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石鼓、茅山六大书院。至南宋,书院大盛,其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官学。此后,由于政治、学术和科举等原因,书院时兴时衰,并日益向官学化、科举化的方向演变,渐失其  相似文献   

4.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到目前为止,研究宋代书院问题的学者很多,但是探讨的焦点多集中在宋代书院的官学化,四大书院研究或者同一地域之内书院的研究等方面,而对北宋与南宋之间书院对比分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论文从兴办书院的目的、书院发展的过程以及书院的授课内容三方面分析白鹿洞书院在北宋和南宋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不同特点.以便通过书院这个切入点窥见南北宋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对研究宋代教育史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初始动机是要将其办成官学,①这既与理学书院长期在野讲学得不到朝廷政治认可有关,更与有宋书院官学化的"主动"特征相关联。文章以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为蓝本,分析了朱熹将书院主动"官学化"的政治因素和政体原因。得出了追寻政治上的"教化权力"与"治统"、"道统"形式上分立,本质上却高度和合的政体文化背景是宋朝书院官学化和朱熹欲将白鹿书院"官学化"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7.
书院的官学化造就了书院一时的辉煌,也给其带来了致命的灾难,使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最终走向消亡。对书院官学化的过程、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以史为鉴,对当前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谭甲文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82-85,107
书院产生于唐代,它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即书院有官府和民间两大源头。宋代是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兴盛期,南宋则是书院管理体制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南宋理学家和书院结为一体,赋予书院更多的学术教育理念,使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元代书院发展史上,宋遗民书院是个特殊而重要的文化现象。重建或新建的江南宋遗民书院依然保存着宋代书院具有的讲学传道特征,由宋遗民主持的书院多专注于学术,其学术氛围比同一时期的其他书院相对要浓厚得多;江南宋遗民书院在官方统一教育之外独立办学,并不受元政府过多干预,不仅在创办书院时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其内部管理也有更多的自主权;江南宋遗民书院不仅帮助宋遗民找到精神寄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宋遗民的生活困境;在宋遗民书院中,从书院的创建者,到延聘的执掌者和生徒也多认同遗民身份,师生之间有着相同的气节、趋同的价值取向,使江南宋遗民书院更富遗民文化的气质。宋遗民在书院中讲授程朱、精研理学,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为元代书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书院自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机构,便开启官学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崇儒的视域下,为维护政统、彰显道统和赓续学统,书院又行走在“庙学化”的道路上,通过对官学中庙学礼制的因袭与创新,将祭祀空间与教学空间予以合理建构,呈现出“完全庙学化”和“不完全庙学化”两种相关联的教育形态,既为书院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又促使书院努力践行“成圣成贤”教育目标及树牢书院人儒教文化信仰的神圣使命,所形成的书院庙学文化又深刻影响到韩国、日本等中国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1.
杨军昌 《教育文化论坛》2013,(5):F0002-F0002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始于唐中叶,勃兴于宋元,变革于明清,清末书院改为学堂,退出历史舞台。在我国历史上,书院集藏书、祭祀、教学与研究于一体,是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殿堂。书院发展中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书院进入贵州,开端于南宋。据史载,南宋绍兴年间,在绍庆府治彭水县(今贵州沿河县)境内,曾建有銮塘书院和竹溪书院。贵州行省建立后,随着中原经济文化的大规模进入,书院在贵州遂蓬勃兴起。有明一朝,贵州境内出现的书院共有41所。清代是书院贵州高速发展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贵州共创建和修复书院共  相似文献   

12.
元朝政府文教政策的调整,各处地方官的积极推动,南宋遗民儒士、理学家、普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及宗族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上述各方力量所形成的合力,促成了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按所在地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特别是淮河流域一带,书院创建较少。按创建年代分,元代中后期安徽境内新建书院较多,也有不少前代所建而在元代得以留存的书院,经过修复被重新利用。按创建主体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绝大多数为民办,官办相对较少。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控制的加强,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官学化趋势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3.
元代庆元路是书院教育发达的地区,有书院十二所,分布于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慈湖书院以外,庆元路绝大部分书院传授程朱理学,反映了元代理学逐步一统天下的情况。从书院建筑布局和书院管理来看,元代书院出现了明显的官学化倾向,反映了元朝国家对书院管理和控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14.
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书院高度官学化的大背景下,甘肃实现了书院教育的普及,从省会到各府州县,甚至有些乡村,都有了书院教育。甘肃书院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准备、兴盛、回落、中兴和废止几个阶段。甘肃书院的发展一方面折射着清廷文教政策和国内时局的变化,同时也受甘肃本土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书院的发展和全国书院发展不相一致,因此可以说,甘肃是清代书院发展中一个非代表性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发展到清代,其官学化色彩逐渐浓重。道光年间河北巨鹿所设的广泽书院也不在其外。(《钜鹿县志》中收有一则“广泽书院新定条规”,是分析巨鹿地区,乃至河北地区书院制度的宝贵资料。通过对条规中所反映的章程制度、山长聘任、经费运转等进行探讨,映像出清末时期书院官学化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7.
由于宋初朝廷鼓励书院发展以解决文教不振、官学不力的局面,使得书院的教育功能强化,但一些大的书院走向半官学化。北宋三次兴学过程也是官学再度成为国家教育主体的过程,书院在发挥继续教育功能的同时,学术传播、学术交流的功能也得到强化。北宋中后期,书院继续发展,不但促进了宋代的文化繁荣,并且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古代教育史中构建了一幅光辉灿烂的画卷。石家庄区域的书院,自唐代起便开始了办学旅程,历经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具有丰富的书院教育传统。明代石家庄区域书院明显增长,其发展轨迹呈现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在书院的官学化加深,甚至逐步沦为科举教育附庸的背景下,石家庄区域内的书院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促进知识传播、学术探讨和人才培养的功能。研究明代石家庄区域内书院,不仅具有区域教育历史及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而且有助于推动当前石家庄高等教育、社会文明和旅游产业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嵩阳书院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形成了自己独特且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影响育化着后人。经历近千年发展,嵩阳书院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化研究价值,而且其独特的魅力更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是极具开发价值的书院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0.
南宋书院的发展受到了"南孔文化"的影响:南孔家庙的文化内涵与南孔族人的教育活动传承了"洙泗遗风",在江南营造了重教兴学的文化语境;"南孔文化"对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家的"书院情结"产生了影响;"南孔文化"与理学家共同"实化"了孔子。南孔、理学家与"实化"的孔子三方共同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