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对晴雯不畏尊贵地位,敢于抗拒主奴不平直到最后毁灭的人生遭遇的阐述,展现了睛雯大胆叛逆、威武不屈、特立独行、疾恶如仇、率性而为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社会现实,愤怒谴责封建阶级的腐朽和虚伪,热情讴歌了被压迫者的挣扎、反抗与斗争。晴雯这个艺术形象蕴含着深沉凝重的美学价值,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感情上难以承受,却无法改变自身“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命运的悲情人物,极具震憾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2.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正在于它不仅仅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还同时描写和歌颂了敢于反抗的许多被压迫者的形象。晴雯,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身为下贱”的晴雯。却“心比天高”。在曹雪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晴雯是一个胸怀坦荡、嫉恶如仇、敢爱敢恨、敢笑敢骂的天真、勇敢的女孩子。她的这种性格特质,经常表现在她的尖刻的讽刺中。生活在大观园这个所谓的“乐园”中,她的眼睛  相似文献   

3.
妙玉是一位正值青春韶华的妙龄尼姑,虽被森严的佛门教规和封建道德观念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她难以超越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此完美的人,也只能注定她的最后结局是悲剧,让人不得不在哀挽中沉思.  相似文献   

4.
杜十娘是冯梦龙塑造的一个典型悲剧形象,她渴望自由、希冀平等,她努力与社会封建礼教抗争以期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由于杜十娘生而不具自由权,向往平等却难逃对男性的依附,再三被买卖,渴望被尊重却屡遭践踏,最后只能以死抗争维护了其最后的一点人权。  相似文献   

5.
卢隐是"五四"时期接受新式知识教育的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处于"五四"这一特殊时期,在新知识的冲击和封建礼教的压迫双重作用下,其女性命运难以逃脱"悲"的结局。一方面,她们虽积极地寻求反对宗法男权,但最终却又被迫服从于封建礼教;她们憧憬美好纯洁的爱情,然而往往又屈从于强大的习惯力量,以悲剧而告终。她们的悲剧形象,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典型性色彩,我们在此探究她们的悲剧运命及其原因,具有文学史及社会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创作本旨是三种悲剧构架,其中一种是作者要为一群青年女子作传,写一群异样女子的人生悲剧。在这一群"异样女子"中要探讨的是《金陵十二钗正册》而非其它。在这里笔者只探讨与宝玉密切相关的两位女性,她们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扼杀了她们的真、善、美,使得她们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践踏、被毁灭。  相似文献   

7.
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可以从心理角度更好地探讨最终导致爱玛悲剧结局的原因。"镜像"有其复杂性,一是描述式的,一是幻想式的。基于此,爱玛她同时生活在有逻辑的现实世界和梦幻世界之中。爱玛致命的缺陷,不在于她想象的习惯,而在于她全然剪断社会、道德对自我的精神束缚,任凭自我沉溺于幻想,沉溺于虚幻的认同感当中。更重要的是,她的极度自恋转变为对婚外情、肉欲的疯狂追求。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早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但在正统中国现代文学史主题中,无论是上世纪20年代的文学与民族救亡,30年代的文学与阶级斗争,还是40年代的文学与抗战,她仍然只是被作为一个"另类"安置。20世纪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是一个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上看都滋生悲剧的时代。而张爱玲正是以她融贯古今中外的悲剧作品和风格而屹立文艺之园。从现代悲剧观入手,可以发现张爱玲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悲剧的继承发扬具有独特的魅力,是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悲剧文学的丰富发展,也是对世界性现代悲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爱的饥渴》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名男子之间的婚爱故事。主人公悦子的一生是不断寻爱又不断遭遇失败的历程。长期的压抑终于导致了最后的爆发,她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意中人以求解脱,结果却是堕入更深的痛苦和虚无。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爱中无法体验真实的自我是浅层根源;文化冲突造成的身份危机和内心痛苦是深层根源;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及结果的不可得导致的虚无感是最终根源。所以说《爱的饥渴》的悲剧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洛丽塔》的女主人公洛丽塔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源于生命中所遭受的种种创伤:家庭的悲剧、亨伯特的囚禁和奎尔蒂的欺骗等等。创伤使洛丽塔既无喘息之机,又无逃脱之路。在经历一系列创伤之后,洛丽塔的主体意识和身份意识也逐渐丧失。直到最后,洛丽塔才慢慢走出创伤的阴影,主体意识也得以构建,但因为洛丽塔无法从创伤中痊愈,等待她的注定是悲惨的结局。  相似文献   

11.
书虫呱呱呱     
《阅读》2007,(12)
书虫陆奕远(常熟市石梅小学)海蒂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她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一切,将快乐和纯真带给每一个人;她纯朴清新,像阿尔卑斯山上的朝霞一样给人以希望和温馨……克拉拉是残疾人,但是海蒂却创造了奇迹,她用快乐,用清新的空气治好了克拉拉的病。这也说明,快乐最重要。  相似文献   

12.
晴雯悲剧的产生,对于贾府初期民主主义改革势来说,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以王夫人的封建势力迫害。主观原因:初期民主主义的代表人物贾宝玉没能象探春那样在重点解决贾府主要矛盾(严重经济危机)的同时,相应地解决次要矛盾(女儿人权被践踏);而是只关心次要矛盾,置主要矛盾于不顾,结果一事无成。在强大敌对势力的压迫下,晴雯悲剧终于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义”作为价值观念,有依托与桎梏的双重品格。梁山英雄既在“义”的实践中找到了自我,又在“义”的圈限中丢失了自我。其中李逵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在义所谱写成的“意志自由”与“伦理侄梏”的双重变奏中,走完自己崇高却悲哀的一生的;是在“义”所塑制的两重李逵——反抗型李逵和服从型李逵——的矛盾斗争中,完成自己的人格悲剧的。同时,他的悲剧,也是一个“真”之存在的悲剧。宋江对他的毒杀,是一种带有悲壮意味的“成年礼”的宗教式补行。  相似文献   

14.
宋江、李逵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二人从江州相识到魂聚蓼儿洼,一直亲如手足,患难与共。他们的相聚以"义"为基础,表面上情分最重,但内部却充斥着尖锐的矛盾,李逵最后也成了宋江"忠"的牺牲品。两位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不仅与二人的出身、文化教养、思想追求及悲剧性格有关,且与时代观念及作者情感倾向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看,孙悟空身上背负了两重悲剧:一是他高扬个性,追求自由平 等,与神佛斗争,却终究失败;二是他斗争失败后,皈依佛门,护僧取经,终至个性泯灭,丧失自我。  相似文献   

16.
《欲望号街车》中,父亲的形象一直隐藏在幕后。在父权社会中,"父亲"是权威的代表。这个隐藏在幕后的角色不仅影响了剧中主要人物:布兰奇,米奇和斯坦利,并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布兰奇的去世了的父亲是"美梦庄园"的象征,迫使她逃离,但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米奇,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恋母情结和男性气概的缺失,导致了他与布兰奇的爱情悲剧。斯坦利,继承了父权社会中"父亲"形象的所有特点。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已被教化成父权制下残忍的刽子手。这部戏剧表达了作者对于父权制社会下同是社会的受害者的男性和女性的同情。  相似文献   

17.
《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主要原于作者的审美理想--以朴实的人性美来唤醒沉睡的大众,来医治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宿命感和神秘感是这个爱情悲剧中的特点,善良和谦让的美德是这个爱情悲剧的动力.即便她是一个悲剧,却能让人们在悲剧中寻找善良的人性以及所表现出的无限凄美,引导我们去认识社会,振作起来,追求其中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讲述一个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个恋爱悲剧。主人公海斯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她的情人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宗教殉道者的形象,人物命运充满了悲苦和纠结;她的丈夫齐林沃斯则是一个挖掘很深的反面人物形象,表面的斯文却无法掩饰内心的阴暗和扭曲。  相似文献   

19.
秋天的树叶     
邵奕菲 《阅读》2014,(35):27-28
<正>秋天到了,许多事物都变了样,树叶当然也变了,它们变得更漂亮了!大多数叶子慢慢染成了金黄色,也有的被染得火红火红,远看就像一把火,就像诗人杜牧写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有的树叶却没变,依然碧绿的。更有趣的是,有的树叶看上去是绿的,但上面却点染了星星点点的金黄。在阳光的映照下,叶子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20.
北静王--宝玉的精神领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情型人格的爱欲倾向使北静王和宝玉相互倾慕,结为知己.作为宝玉人格发展的参照模本、影响宝玉"情种"个性发展的精神领袖,北静王"不为官俗国体所缚"的行为方式,当出自于他特殊的心理内存,客观上也体现了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