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国教是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为摆脱罗马教皇的统治和打击天主教会的势力,在英国推行宗教改革后形成的英国国教会。它是否属于新教教派?课本第一章第三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即第17~19页的文字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在第19页的《宗教改革后新旧教的并立》插图中把英国国教列为“新教区”。可是在课后的练习题3中问道:在西欧的宗教改革中,产生了哪些主要的新教教派?《教学参考书》第43页提供的参考答案却是: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很显然,在这里,课本与教参对宗教改革运动中出现的英国国教是否属于新教教派界定不一…  相似文献   

2.
《亨利八世》是莎士比亚于英国宗教改革时期创作的一部历史剧,讲述了英国国教在国王的直接领导下,脱离罗马教廷的统治独立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莎翁对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女王这都铎二君治下的英国持肯定态度,该剧对不列颠人民亦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宝卷是一种在宗教(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的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明清时期,统治者镇压民间教派,西北偏远地区成为民间教派宣卷活动的主要区域。由于地缘接近的关系,陕北说书的演唱形态、信仰仪式以及传统书目与山西介休宝卷十分相似,明显受到宝卷的影响,并与山西境内流传的三弦书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英国小说家、政治刊物作家、记者丹尼尔·笛福(DanielDefoe)与塞缪尔·理查逊(SamuelRichardson,著名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和词典编纂家)一起被称为英国小说的奠基者。丹尼尔·笛福于1660年夏天出生。父亲詹姆斯·福是一个不信奉英国国教的商人,经营蜡烛和肉产品。父亲固执的清教徒信仰时而也会出现在笛福的作品中。笛福就读于伦敦的查尔斯·莫顿学校,在这所专门为不信奉国教的清教徒孩子开设的学校里,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成人后,笛福将自己的姓氏(福)改为笛福,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没有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而…  相似文献   

5.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宗教纷争,马修·阿诺德是国教的忠实拥护者,坚持国教统一,即重新定义国教,使其成为国家性道德机构,其实质是神学形式一元化但神学思想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灰色星期三》发表于1930年,反映了诗人在皈依英国国教后的信仰追求和精神成长,对于理解艾略特后期诗歌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学术界对于这首诗歌的关注程度仍然不够。本人将分析这首诗歌中的宗教元素,特别是英国17世纪大主教兰斯洛特·安德鲁斯布道词对于这首诗歌语言的影响。本文认为,诗人在这首诗歌中继续从宗教传统中寻找诗歌素材和语言元素,融宗教体验于诗歌体验中,创作出一种独特的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7.
中西宗教信仰的不同特点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宗教,作为意识形态,不仅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且与其它意识形态也紧密相关,它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受传统文化的制约。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宗教信仰方式。欧洲人传统上以信仰基督教为主,全欧七亿零五百万人口中基督徒占三亿五千八百万;还有些国家,所有居民名义上都是基督徒。至于教会势力,则更炙手可热,不光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还操纵政权,左右政局。基督教成为欧洲各国的国教,同时教派之争绵延不断,并导致宗教战争。宗教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虽然历史久远,但是人们的宗教观念淡薄,信教者甚少,全国各派教徒不到一亿人,且多属少数民族。教会一直隶属于政治,从未得势。中国没有国教,更无宗教战争。  相似文献   

8.
说明:1.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在宗教改革以前,基督教在欧洲已经广泛流传.东正教流行于东南欧和俄国一带,天主教流行于欧洲其他地区.2.在天主教会内部,马丁·路德于1517年在德意志首倡宗教改革运动.脱离罗马教皇管辖的路德教派建立起来.该教派后来从德意志传到丹麦、挪威、瑞典等地.十六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瑞典、丹麦(当时辖有挪威)国王先后发动宗教改革,宣布路德教派为国教,建立起由国王控制的路德派教会.十六世纪中期,法国宗教改革倡导者卡尔文在瑞士建立卡尔文教派.该教派流传到荷兰等许多欧洲国家.这些教  相似文献   

9.
英国牛津运动是一场英国国教复活运动,给英国社会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析其文化理念,认为牛津运动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普世文化,实质上是精英文化领导下的普世文化。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4,(6):23-26
女神信仰是越南人信仰的古老起源,而母性宗教则是越南第一个信仰教派。基于之前的相关研究,探讨女神信仰和母性宗教在越南的创立发展、宗教象征及崇拜方式,最后介绍越南女神信仰和母性宗教的现况。  相似文献   

11.
黄牧航 《中学历史教学》2012,(8):64-64,F0003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问题带来的矛盾与冲突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1637年,这个问题开始把英国逐步拉进剧烈冲突的革命时期。这一年,查理一世声称“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命令英格兰教会接受英国国教的祈祷书,放弃自其16世纪确立的长老教信仰,引发英格兰的反抗,各地开始签署《国民圣约》,并组织军队,于1639年进攻英格兰。查理...  相似文献   

12.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发源于日本的原始神祇信仰,其历史变迁与外来的宗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神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其历史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神祇信仰;二是律令制国家形成时期的皇室神道;三是不断融合外来宗教思想与文化,各种理论教派逐渐形成的教派神道;四是作为统治阶层意识形态工具的国家神道;五是神社法人化与信仰自由化时期。  相似文献   

13.
张之燕 《海外英语》2012,(4):278-279,282
通过对2009年至2012年之间英国举办的四次莎士比亚国际会议的主题和论题的总结、分析和对比,这篇文章对这些会议进行简论,旨在指出当前英国莎士比亚研究乃至全球莎士比亚研究的特色和趋势。在这四次会议中,尤其是在英国莎士比亚协会举办的两届会议中,莎剧演出是其中的一个亮点。这篇文章指出,就会议涉及的主题和论题来看,莎士比亚的文本世界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舞台世界,本土化莎士比亚和全球化莎士比亚,以及外层的莎士比亚和内层的莎士比亚将不再被视为单独的实体,它们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种视角将会有助于学者触摸莎士比亚真实的深层的世界并使莎士比亚研究更加富有活力并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4.
现代早期英国国教会众多堂区存在教职收入不足的问题。1704年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开始启动了补助堂区贫困教职的所谓"安妮女王津贴计划"。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教职税。同时安妮女王津贴计划也接受来自私人的资金。通过实行安妮女王津贴计划,英国堂区贫困教职的收入得到了显著地增长。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实施是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在解决英国堂区教职收入不足问题上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相似文献   

15.
英国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尽的鲁迅。鲁迅与莎士比亚因为社会与文学的机缘相遇在中国。然而从鲁迅的著作中所提及或评论的莎士比亚,一直以来被解读为鲁迅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认识不足或是一种偏见,但认真审视鲁迅著作中所提及的莎士比亚,却看到鲁迅眼中的"的确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形象。  相似文献   

16.
由自己做起     
佚名 《广西教育》2004,(7C):36-36
以下这段话是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  相似文献   

17.
彭丽 《文学教育(上)》2009,(10):104-105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一直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作为英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先驱,莎士比亚始终以引导人们懂得“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为宗旨。但是,他的早期喜剧《驯悍记》却让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主义者甚觉不爽,在她们看来这部喜剧全然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一种侮辱、戏弄和迫害,是对女性的一种极大不尊重。笔者认为,这种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创作此剧的真实意图的误解。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以其悲剧为代表的戏剧创作标志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对悲剧创作有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悲剧创作观念。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灰色星期三》作为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后发表的第一首诗,反映了诗人的信仰追求及精神挣扎,在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国内学术界对这首诗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关于这首诗的深度论文不多。本文将分析这首诗中的宗教元素,特别是天主教四旬节的礼拜仪式在诗歌结构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继续从宗教传统中寻找诗歌素材和表现手法,将诗歌体验和宗教体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崭新的诗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是全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家.四百年后的今天.莎士比亚仍然是英伦岛上一颗永不坠落的文学太阳.成为英国的文化象征和不列颠人的骄傲。在英国人眼里.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文明的象征”、“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人物”、“优秀的、代表着‘英国最佳”’。保守党更把他誉为“英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