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校园文化,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校园的隐性文化,二是校园的显性文化。如果说校园的隐性文化是历史形成的话,那么校园的显性文化则是要靠人为建设出来的。所谓显性文化,简单讲就  相似文献   

2.
王吉春 《教育文汇》2013,(21):38-39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为此,首先要抓好显性环境建设即班级环境布置;其次要加强隐性文化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为此,首先要抓好显性环境建设即班级环境布置,其次要加强隐性文化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班级形象和思想行为方式。班主任应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为此,首先要抓好显性环境建设即班级环境布置,其次要加强隐性文化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树立大课程观,既重视显性课程建设,又重视隐性课程建设。所谓大课程观,是指将课程建设的观念从传统的显性课程延伸至隐性课程,将两种课程均纳入课程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宽,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显性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大学精神、校风、自然文化、学术文化等要素都是隐性课程的结晶,这些要素对人才的健康成长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相似文献   

6.
班级文化是通过班级这个载体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而新课堂背景下的班级文建设的核心是班级小组文化建设。班主任应探索小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建设策略,并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班级文化建设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要营造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那么就必须建设一个好的班级文化,所以优良班级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文章重点介绍了班级显性、隐性文化建设措施和文化的融合基础,结合平时的实践工作,提出了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论教学环境与课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学环境是由影响人的教学因素组成的总体,它包括教学自然环境、教学物质环境、教学人际环境、教学观念环境、班级教学环境和社会教学环境。我们视给学生以积极影响的环境为课程内容。课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隐性课程一般指学生从学校隐性文化之习得,隐性课程具有课程展开的暗示性、主导者的不确定性、非认知心理作用的显著性;习得过程中的愉悦性、多因素的依存性、效果显现的间接性和长期性。隐性课程对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隐性课程建设的着眼点即在学校隐性文化的建设,我们要为高质量的隐性课程创设整体性条件、互容性条件、情感性条件、知识性条件及个性鲜明性条件。  相似文献   

9.
组织文化作为组织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新的元素,在组织内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现组织文化的信息化,主要是指显性的组织文化的信息化和隐性、半隐性组织文化的信息化。组织文化的信息化,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网、DSS系统、网络EAP系统等计算机系统来实现。这些新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组织文化建构中的应用,加速了组织文化的发展进程,为组织的软实力提升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建设,是建设优良校风、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丰厚土壤,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和支点。校园文化又可划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二者构成了校  相似文献   

11.
王琳 《天津教育》2013,(13):88-88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其内在底蕴的反映,是办学理念的载体,是精神内核的体现,是办学品位的标志。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校已逐步形成了“海燕文化浸润下的健·雅校园的建设”的校园文化主题与特色,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着眼于文化建设由显性向隐形的发展,使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辅相成,实现了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同步并进。  相似文献   

12.
谈校园隐性文化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中显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校园隐性文化的德育功能也不容忽视。校园隐性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隐性文化的核心,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在德育过程中,如果能把校园隐性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定能收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隐性体育课程是相对于显性体育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体育课程之外按体育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进行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统称,即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一、体育隐性课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班级文化建设可从显性文化及隐性文化入手,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优化各种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姚江红 《教师》2012,(26):28-29
隐性课程指课程计划中未明确、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通常包括:学校物质、社会和文化环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学习态度、兴趣、方法、理想信念;审美情趣、情感情绪、思维方式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生相伴,相互渗透,只要有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就必然产生。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并进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6.
陈卫东 《人民教育》2012,(23):30-31
对学校文化建设,有许多说法,我比较认同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的阐述:"学校文化指学校内有关教学活动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这个说法既简洁又易懂。价值观念是隐性的,行为形态是显性的,价值观念决定着行为形态的呈现。学校的办学有许多共性,但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自信、关爱、责任、创造"品质的新时代中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主要从班级文化中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层面来建设,为每个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与活动氛围,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锻炼空间和平台。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造就人",对于班级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学习单位来说也一样。本文就班级隐性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一、班主任在营造隐性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题,需要不断挖掘、研究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片面理解,认为把班级布置得漂亮就可以了。窗明几净的教室固然漂亮,但那只是显性的环境文化建设。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  相似文献   

19.
韦仕喜 《广西教育》2011,(17):31-32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细胞,是班级形象的名片、窗口,是班级精神风貌的缩影,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个部分。"显性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  相似文献   

20.
课堂隐性文化是课堂文化结构研究的出发点,它不同于课堂显性文化、课程隐性文化和课堂亚文化。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课堂无意识文化与课堂潜规则文化,根据作用形式可分为课堂隐性积极文化与课堂隐性消极文化。它具有存在方式潜在性、形成方式内在性、发展方向不可控性和研究方式主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