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建生 《中学理科》2005,(8):76-76,F0003
1.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1.1以《决定》精神为指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教育处于研讨、争鸣的变革时期,知识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1995年在北京召开两次“我国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报告会”,标志着这项计划的全面启动实施;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深层次,多视角地阐述了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内涵,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对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确立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完成.英国的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成为“世界工厂”。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法国、美国先后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引进到中国、日本等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开展,它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也深深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二战后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一直持续至今,它无论从规模、速度和影响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前两次.对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各国经济都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当首推日本。如1872年,日本全国有纱锭8000多个,1913年增至38.5万个;煤产量从1874年的20万吨增至1913年1580万吨;生铁产量从1880年的1.6万吨增至1913年的25万吨。炼钢业从无到有,1913年产量达到24万吨。  相似文献   

4.
生命,对每个人都是铁面无私的。那么,一个人可以活两次,不是很可笑吗?其实不是。我不妨举两个例子。生长在17世纪的英国人威仁爵士.他原来是格里汉学院与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但他在48岁那年,突然异想天开,他要改变自己的职业,开始过另一种陌生的生活,从事一个新的创造性事业。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辈子献给了城市建设。他在后半生的40年中.  相似文献   

5.
警醒今天与明天老愚仲夏之际.江泽民主席应邀对芬兰、匈牙利和德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德的演讲中,江主席又一次严肃提出“要使二十一世纪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世纪”.他庄严宣示了我国同其他国家发展关系的指导原则,同时重申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允许世界上...  相似文献   

6.
如果19世纪化学科学在理论上的最伟大发现是无亲周期律.那么,本世纪则要数化学键了.这可从它在相邻学科的涵盖面和影响化学的深广度上得到佐证,也可从五十年代以来3次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得到说明.-.经典的价键理论1.几个先驱理论的回顾现代化学键理论是建立在19世纪经典结构学说的基础之上,特别是以下几个里程碑值得一提.1812年瑞典的贝采里乌斯提出了电化二元学说.1852年美国的弗兰克兰提出了原子价的概念.1858年德国的凯库勒提出了碳的四价和碳原子间相互成键的学说.1861年俄国的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学结构的概念,1874年荷兰…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一门充满活力的科学.虽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危机,并且目前仍处在第三次危机中,但这并不影响它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以来,数学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展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从而跨入了现代数学时代.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在改变世界,也在改变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总结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在1857年至1858年写的《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论断,并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著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①列宁也指出过:“农艺学的科学运用,打破了几世纪以来农业停滞状态,推动了(并且继续推动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发风水平的限制,无论是马文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没有指出科学…  相似文献   

9.
北大中系饯理群教授在一次笔会座谈中发言,认为20世纪以来我们犯了两个短时期内改变不了的大错误,那就是人口和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闻听此言,在灵魂震憾的同时,我私下里提出这样的命题——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确确实实应当进入反省时代了;中国教育进入全社会共同反省.审视甚或忏悔自己的时候,也就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开始!——就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李镇西。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后半期.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历史发展态势形成鲜明对照,双方在东亚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也因此最终发生逆转.打造出了整个20世纪两国关系的基调。历史虽然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双方在20世纪的恩恩怨怨使两个民族的内心至今还有一个无法解开的结。当我们思考如何面向未来建立和谐中日关系和美好新世界的时候.同样应思考一下历史以弄清问题的根源.本文就用现代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对19世纪后半期的中日两国历史发展做一比较,探讨它们失败和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飞 《历史学习》2006,(10):16-19
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中华民族经历第一次历史性巨变;20世纪中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中华民族经历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在复习本单元时,应着重从政治明、物质明、精神明的三个层面把握1945—1949年和1949-1956年两个历史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总是喜欢把这几年的高中生活比作一条路.刚刚上路时不知道自己要走多远.之后就是一次次地在跌倒和爬起中犹豫自己还要不要继续走下去.当终于到达目的地后转过身。望着那长长的足迹.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走这么远,原来没有走不通的路。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一世纪,国际的激烈竞争和新课改的全面启动,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又是教师发展的机遇和平台。与时俱进,时不我待,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职业责任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文章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教师教育的前沿问题,对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孙健 《教师》2013,(1):56-56
新课改在不知不觉间已施行了三年多,在此期间,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情感困惑,原有的教学理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一次又一次成功与失败交替的“折磨”自己的同时.也渐渐领悟到了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的许多真谛。反思过去,可以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先前教学中的迷惑与无知:反思过去.  相似文献   

1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从教近七年的普通语文教师,站在世纪之初的起跑线上,我不由得走进内心深处.以“三省吾身”为主题,来对自己“愿做一个特立而不独行的语文教师,记住学生,并让学生,乃至学生家长记住”的灵魂作一次深刻地拷问。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学会不断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外语教学更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为此,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国加速高等教育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稳步发展,至今已近10年。199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8.79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失业率4.2%,通货膨胀率2%。在整个20世纪,美国共经历了5次经济增长周期,90年代经济增长因素与其他4次经济增长因素(如战争、资本投入)不同,主要依赖科技进步,依靠人的素质提高。目前,美国技术与知识进步方面约占生产力提高因素的80%,高于欧洲发达国家。近几年来,美国科技发展之所以如此迅猛,人口素质得以改善,应该说高等院校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维持其在…  相似文献   

18.
试析物理方法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周国强一、物理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做任何事都会遇到方法问题,采用某种方法处理起来效果很满意,采用另外的方法处理,效果可能不如意.物理学研究也一样.物理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不仅积累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而且形成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处在21世纪,面向未来,我们从事化教育及科研工作的人,必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承认化交流,利用化交流,来扩大自己。既然有化差势问题,我们就应当尽快提高自己的科学化水平,使自己在化交流中处于比较有利地位.吸取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化。否则,就会在国际大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自己的化落后,科学落后,处在被别人影响的地位,就只能跟着别人走。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举世公认的最具有权威的科学大奖,自1901年12月10日第一次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授予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后已历经百年有余,除因战争中断6次外,已有近200人获奖,成员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幸运的获奖者中有师徒、父子、母女、挚友等,他们意志坚定,为了真理和科学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令世人称颂的赞歌。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也记住他们的事迹,向他们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