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一位教育专家如是说。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当因人而异,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一、读出个性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个片段、一篇文章,如果老师是怎么读的,优秀学生是怎么读的,其他学生就怎么读,全班形成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而课堂是最能生长个性的土壤。不少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个性飞扬”。而2001年新课标提出的个性化阅读正适应了本世纪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一、“五分钟小老师”应运而生记得教育专家曾说过:“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因材施教,给学生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鼓励他们创新思维,大胆表现!一堂语文课虽有四十分钟,  相似文献   

4.
笔以前也是一直追捧“小手直举”的课堂为理想的课堂,现在想来,不禁为当年的浮躁和浅陋而脸红。到底什么叫“积极主动性”?难道惟有学生纷纷举手才算是“充分调动积极主动性”了吗?课堂上小手如林未必就“精彩”!又有谁能说得清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下面究竟有多少独到的感悟或富于个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作为21世纪的小学教师,如何匠心独运使你的课堂生动鲜活、绮丽多姿?如何慧心独具使你的学生生动活泼、个性飞扬? 一、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培养个性的坚实大地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是机床,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课堂是流水线,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划一的产品!学生除了“正襟危坐”地聆听以外,没有别的任务。这样的教育,哪承认“儿童是认知的主体”!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执行性才能”,而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才能”。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必须在教育观念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要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设民主、自由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教育专家如是说:“21世纪最需要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后天社会影响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生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化阅读是指个性介入阅读活动所形成的个体阅读品质和方式,是个体阅读活动时个性心理特质的充分绽放。  相似文献   

7.
成为你自己     
穷花 《初中生》2006,(3):16-17,10
①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背景 教是为了“学”,那学生究竟该学什么?怎么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一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参的指导建议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过程。我们知道学生是充满个性的,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但是我们却很少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9.
自从有了“高效课堂”的提法,一时间“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一种时髦,但我心里始终存有疑惑:什么是高效课堂?有什么标准?是教师教学的高效?还是学生学习的高效?是分数的高效?还是学生发展的高效?  相似文献   

10.
有人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则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则材料引人深省。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提出了要求,所以构建思维灵动的课堂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相似文献   

12.
孟智 《中学文科》2007,(7):99-99
时下,尽管“满堂灌”的现象已被摒弃,课堂上举手发言的人数多了,但学生的回答却大多是缺少个性的人云亦云,尤其缺少融入自我理解、独具发现的思考。究其原因,是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主体性阅读,更说不上自主探索、自主感悟了。究竟是什么妨碍了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思维呢?  相似文献   

13.
李晓宁 《语文天地》2012,(11):43-44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进发创新思维火花。阅读教学上的“解读”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这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三点导读     
这篇小小说,有三大看点。 文题如敲警钟。创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手段。罗曼·罗兰说:“我创新,所以我存在。”这篇被收入《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的文章,在有关创新的问题上,给广大读者敲响了警钟: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我们曾经怎样对待创新?我们正在如何实施创新?我们该怎样引导并激励创新?面对创新,无论是在社会大课堂。还是在学校小课堂,甚至在家庭微型课堂,许多人似乎还是“孩子”。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下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植根于个性发展的土壤之上,个性发展的土壤肥沃,创新之花才会越开越艳。作为实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肥沃土壤和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17.
葛海东 《现代语文》2006,(10):90-91
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中活动起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现在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上的主动性,不敢、不愿或不善于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室往往陷于一种令人尴尬的沉寂之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戏剧讲究“矛盾冲突”,借助“矛盾冲突”刻画人扬个性,揭示社会关系,推动精彩情节。把“矛盾冲突”引进课堂是否会如一股清风在平静的海面上激起几朵浪花呢?  相似文献   

18.
顾冬梅 《小学生》2010,(3):34-35
什么是本真的评价?许多先进的理论为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设计提供了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阐明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人本主义理论,提出了评价时应该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数学课堂”应该千什么?“数学课堂”应该怎么样?……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思考,并且最终必须自己作出回答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数学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一直苦苦追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数学课堂,努力使学生把数学学得“多滋多味”。现撷取几个课堂教学片断,阐释我对“新课堂”的粗浅感悟,  相似文献   

20.
“个性化教育”与“自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个性”一词被理论界炒得火热,就连中小学生们也常把它挂在嘴边,他们受现代思潮的影响,一直想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问其“怎样才算作有个性”,答曰:“课堂上可随便说笑,爱怎么坐就怎么坐;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可以睡觉或做其它事情?作业想做就做,不做也没有关系……”这是笔者对上海市某一中学高二学生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这引发了笔者的深思:这就是我们当代学生所追求的“个性”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怎样“个性”如的人呢?个性教育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发展?为此,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谈一谈个人认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