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21日第12版说哈同藏有《四库全书》全抄本的谬论,从全抄其全书工程之巨大、底本来源之不可能、社会影响之未有等情况,列举大量确凿的证据,证明哈同不可能藏有《四库全书》全抄本。  相似文献   

2.
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精抄本宋代曹勋《松隐文集》40卷,现代目录版本书鲜有著录。《中国古籍总目》集部仅著录为清抄本,抄者和抄写时间不详,版本源流及收藏情况亦未见考索。此本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钱塘吴允嘉借吴焯藏本抄校,曾藏于民国藏书家秦更年之手。经与嘉业堂本《松隐文集》对勘,此本缺第一页及第十卷,当与四库本为同一系统。作为罕见的清代精抄本,此《松隐文集》中的校记题识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其精善之处亦足补他本之失,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献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礼·秋官·大行人》中有这样一句话: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也相朝也。许多学者都把上句"邦"字与下旬"交"字相属连。唐代贾公彦最早采用这种断法,其疏语称:"诸侯邦交,谓同方岳者一来一往为交,谓已是小国朝大国,已是大国聘小国,若敌国则两君自相往来,故《司仪》有诸公诸侯皆言相为宾是也。"这以后许多学者持此观点,如清末孙诒让《周礼正义》更是加以发挥:"此云‘凡诸侯之邦  相似文献   

4.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现藏有抄本《金坛段女史龚太夫人遗诗、仁和龚女史朱太夫人遗诗》(合订本不分卷)一册。书名是后人根据抄本内容所题。抄本的前半部分是金坛段女史龚太夫人遗诗,后半部分是仁和龚女史朱太夫人遗诗。书面右上角双行题有"吉光片羽、抱残守缺"八字,右下角有"蓉孙珍藏"、"辛卯十月"字样,并钤有"容孙珍藏"章。该抄本首尾残损,首页单面存诗四首,其中有两首诗字句不全。在仁和龚女史朱太夫人遗诗部分,有"小太平庵  相似文献   

6.
《蘋洲渔笛谱》是南宋词人周密的传世词集,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清代江昱考证本《蘋洲渔笛谱》,前人向以抄本著录.经考证,该本应是江昱考证本的稿本,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江恂所刻《蘋洲渔笛谱考证》的底本.  相似文献   

7.
《里堂书品》(以下简称《书品》),抄本,浅绿格,每叶11行,每行24字。卷首目录题为"里堂焦氏书品",下署"廷琥手录"。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名为《里堂书品》。郑伟章先生在《文献家通考》中曾说:"(焦循)藏书多有题识。其子焦廷琥辑为《里堂书品》五册,系雕菰楼绿格抄本,有题跋之作四百四十九篇,多集部书。"以为该书是焦循的"题识"之作。其实,原书共十册,现存五册,故见于目录者有"四百四十九篇",而正文只存一百六十七篇。如果该书为焦循所作,尽管是残本,也必将成为研究焦循学术、尤其是文献学成就的重要著作。然细加考核,令人疑窦丛生。  相似文献   

8.
孙文杰 《编辑之友》2010,(12):109-112
抄本是指根据底本(不论其为写本还是印本)传录而成的副本,故又称为"传抄本".其中纸墨精良、书法工整、内容错讹较少的抄本,称为"精抄本";将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本子.称为"影抄本";根据底本朝代不同,又可分为"影宋抄本""影元抄本"等,而时间不确定的早期抄本,称为"旧抄本".  相似文献   

9.
《诗经·国风》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品所出,只有类似磨砺君子一般,仔细研磨,认真锻造。《新疆改革开放文学三十年》就是经过出版参与者精心琢磨的一本好书。它是自治区纪念改革开放30年重点出版物项目图书之一,自出版以来,凭借其精准的读者定位、周密的策划意图、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骄人的学术水平,获  相似文献   

10.
唐宋以来,谈文话诗的风气盛行,特别是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出后,诗话、词话、四六话之类著作风起云集,多至不可胜数。但却独无赋话。宋徽宗宣和时,王铚撰《四六话》二卷,其自序云"诗话、文话、赋话各别见",然今存《四六话》二卷,多言四六表启章奏之语,并未见其赋话之书。直至清乾隆年间,始有赋话著作出现,流传稍广者也仅有李调元《赋话》等寥寥数种。于是,后来学者或以"赋之有话,殆始于李调元之作"。笔者近年来搜集赋学资料,对古代赋论、赋话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考,发现早于李调元而以"赋话"名书者,尚有浦铣《历代  相似文献   

11.
《兰雪集》为宋代女词人张玉娘的词集。山西大学图书馆藏有《兰雪集》抄本一册,为清末上虞罗振常所抄,其源流来自微波榭抄本——知不足斋抄本——小山堂赵氏钞本——顺治中孟称舜刻本。抄录时间早于世间流传的民国九年李之鼎宜秋馆辑刊本,陶氏涉园《託跋廛丛刻》本。二者仔细校对不但在内容上有差异,而且过录了清人孔继涵和鲍廷博的跋语,对研究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戴震《屈原赋注》中《音义》三卷署名为汪梧凤,后之学者不察其究而以之为是。如游国恩《楚辞讲录》,褚斌杰校《屈原赋注》的前言皆以《音义》三卷为汪梧凤所作。但是,若对跋文做一番推理,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汪梧凤跋文云: 右据戴君注本为《音义》三卷。自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常置案头,少有所疑,检古文旧籍,详加研核,兼考各本异同,其有阙然不注者,大致文辞旁涉,  相似文献   

13.
罗雪堂振玉先生系现代著名学者,其治学范围之广,成就之大,可谓卓绝精伦,超越群匹。以印学而言,持论云“鉥印有裨于考证至巨”,“古印鉥者实于小学地理官氏诸学至有裨益”,以玺印为考经证史之有力辅佐。又曾先后辑刻《罄室所藏鉥印》八册不分卷及《续集》五册不分卷、《赫连泉馆古印存》一卷及《续集》一卷、《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一卷附《补遗》《附录》各一卷、  相似文献   

14.
庾信诗《集周公处连句》云:"市朝一朝变,兰艾本同焚。故人相借问,平生如所闻。"这首诗诗题中的"周公"是谁?清人倪瑶在《庾子山集注》卷之四中说:"周公,陈尚书周弘正也。弘正入周,信集其处,有伤旧国之词。"由于倪璠认定这首诗诗题中的周公是陈尚书周弘正,又其《庾子山集注》有多种印本行世,故当代学者舒宝璋:《庾信选集》(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鲁同群著:《庾信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林怡著《庾信研  相似文献   

15.
宗炳《画山水序》有一句云:“而贤者通”,“通”字甚少有人注意,而实至为重要者。《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疏:“通晓于幽明之道而无事不知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唐君毅称之为“交感之际”,即吾人生命体验之起点。察《全晋文》卷二九王修《贤人论》,有云:“敬未能暗与理会,何得不求通?”《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洞”者空也,空者通也。故《全宋文》卷二十宗炳《答何衡阳书》:“佛经所谓本无者,非谓众缘和合进皆空也……贤者心与理一,故颜子‘庶乎屡空’,有若无、实若虚也”;卷二十一《明佛论》:“虽以颜子之微微,  相似文献   

16.
正蒋炳章(?—1894),字君铨,室名醒栩草堂,江苏阳湖(今属常州)人。著有《醒栩草堂遗稿》不分卷,卷端著者项镌"阳湖蒋炳章君铨"。是书收录其古今体诗凡二十六首,末附《浪淘沙·落花》一首。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一部。卷首强运开(1867—1935)序云:"君殁逾岁,李君洛如悼君之才、哀君之遇,遴选遗诗,梓以传世。"卷末李祖廉跋云:"蒋丈君铨既卒之明年,余取其旧日见示之作,得古今体诗若干  相似文献   

17.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部清抄本《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四册,不分卷,经史子集各一。无页码,无栏线,无版心。该书曾经金镶玉修复,如今经部之册有封面,上写"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经史一二",史部之册无封面,子部之册有封面,上写"文宗阁四库全书装函清册子集三四",集部之册无封面。据此推测,此清册原装为两册,金镶玉修复后因厚而按经史子集各一册装订。各册均无封底,末叶是修复之纸。经部首叶有莫友芝藏书印,各册之首钤有"南通冯氏景岫楼藏书"之印。景岫楼,南通冯雄(1900—1968)的藏书楼。冯雄,字翰飞,号疆斋。藏书万卷,重视南通地方文献,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有记。抄本内无有关底本的记载,亦无抄书人的记载。所记为函数及书名,有的一函内不止一种书,但无卷数。与《四库全书总目》核对,知  相似文献   

18.
《大学》原为《礼记》篇章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教材,流传极广。但旧注中始终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颇有争议。例如"格物致知",致知即大知,《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大戴礼记·主言》云:"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又如"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情为忠诚之义,《周易·乾·文言》云:"修辞立其诚。"又如"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命当读为冥,昏庸之义。  相似文献   

19.
释“齐气”     
一曹丕《典论·论文》(《文选》卷五十二)云: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踽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骤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  相似文献   

20.
《斗南老人诗集》是元末明初胡奎的诗文集。胡奎其诗不事雕饰,往往有自然之致,尤长于古乐府及歌行体,受铁崖体诗风浸染颇深。天津图书馆藏明抄本《斗南老人诗集》乃明代书画家姚绶之书法手迹,递经盛草汀、项元汴、季振宜、项源、查莹、徐世章等名家收藏,朱墨灿然,流传有绪。同时还保留了项元汴、徐世章等多则题跋,是一部兼具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以考述姚绶抄本《斗南老人诗集》的递藏流传为中心,对该书的现存版本进行汇总归纳,梳理版本源流,以厘清各版本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