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是一节承上启下的内容,是对数学2中解析几何初步学习的总结,又是对后继圆锥曲线学习的奠基.学习这部分内容关键是要帮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定义:即从曲线到方程和从方程到曲线.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要采用变式例题.怎样检验是否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呢?要将理论知识技能化.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解题方向的选择与确定是解数学题的关键所在,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其内容与代数、几何知识密切相关.相对于其它数学问题而言,解析几何题的最大特点是:“数”与“形”同时兼备,所以其求解方向往往比较宽广,我们不仅可以从解析几何自身所提供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方面去进行思考,还可以从几何、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知识及其思想方法角度去展开探索.现举数例具体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解析几何教学中,存在着热衰于模式化解题的倾向,造成高考中对数学思想、能力考查的失落.解题需要模式但不能唯模式,要“入格”还要“出格”;另外还存在着在解析几何中用综合法研究问题的现象,这也与解析几何的课程性质不符.通过三道例题的分析,具体阐释解析几何的教学与考查应聚焦于通过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思想和坐标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鲁春波 《成才之路》2012,(20):23-23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相似文献   

5.
推动跨学科教学高效、可持续开展,需要借助多学科的合力,而“主学科牵引+相关学科参与”教学共同体恰恰是这一合力的载体。在主学科牵引下,多学科教师可以立足主题容量、学段要求和学情,合作开发结构有机且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整体性教和学的框架,形成科学的跨学科学习知识地图、学习思路以及对应的指导方案。同时,在主学科教师的主持和策划下,采用主学科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角色轮转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跨学科学习的“统”和“分”的问题,将学科聚焦和学科交叉与融合结合起来,推动学生的学科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此外,基于科学分工与合作模式,多学科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的分学科发展“画像”和跨学科学习的整体“画像”进行评价与反思,进而对整体教学案和分学科教学案进行优化升级,对指导模式和策略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6.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维·H·乔纳森曾赞誉说,以情境为核心的教学“成功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并且成为教学领域“光明前景的另一个信号”.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于数学课程各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促使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由于数学知识逻辑严谨,在教材设计上,往往采取分散式编排,再将这些内在联系紧密的部分进行巧妙组合,分置于各个学段和册次.通过这种结构性呈现,既保障了数学知识的一致性,还突出了其内在的学科核心理念.在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与“空间观念”核心素养密切相关,亦是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基于单元整体知识,深入挖掘单元内素材,明确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以“图形与几何”相关内容为焦点,开展大单元教学,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其空间观念.文章以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尝试对空间观念培养下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内涵、价值以及实践策略展开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1引言调查显示,很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往往感到难以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从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两极分化的情况.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同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在现实中却囿于学校编制和不同学段孤立的教学实际,从而导致不同学段的学校和教师“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无暇顾及数学学科内部的联系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这种各自为阵,  相似文献   

9.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从“量”的角度出发编制解析几何问题,通过编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析几何问题的本质以及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思想方法.一条直线是由两个独立的量决定的,如直线方程l:y=kx+t(k,t∈R),直线是由斜率k和轴上的截距t来决定的;两个量确定了,直线就随之确定了,只要有一个量不确定,直线l就在变动.  相似文献   

10.
波利亚认为,解题训练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掌握数学的本质就体现在解题上.文章认为,习题教学类型主要有示范引导型、补充延伸型、强化补救型与深化提高型.文章以“解析几何初步”的习题课教学为例,通过“学生先行—交流展示—教师断后”的模式应用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1.
龙慧 《吉林教育》2006,(7):57-58
一、如何认识“习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方面,在不同的学段用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1-2年级)是“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是“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是“写作”。运用不同概念的目的是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体现教学的梯度区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新和先生在《“写话”、“习作”与“写作”辩正》一文中对“习作”作出阐释:“从教师的角度看,‘习作’只是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的写的训练,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是一种虚拟的写作,不是一种真正的写作。”  相似文献   

12.
以一道“过去”的课本习题作为起点,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出“阿波罗圆”,并以此为素材,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逐步经历求轨迹方程以及根据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过程,在联想和类比中将解析几何的前后知识融为一体,完善知识体系,突出解析几何基本思想方法.并就探究教学中教师如何去挖掘课本习题的教学价值,如何处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把学生思考逐步引向深入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一、作文教学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在课标中,对总目标的表述侧重于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学段目标中,则更多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每个学段目标第一条都是着眼于习作兴趣的培养,后面的几条才是有关观察、表达等能力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要求“乐于书面表达”;第三学段则要求对写作的意义有所认识而发展写作兴趣,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相似文献   

14.
解析几何是借助坐标系,通过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的联系,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这样,解析几何的知识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数”与“形”之间转化的方法。1.与距离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曲线和方程的关系是解析几何的一大重要理论基础.而对于曲线和方程一节的教学,是老师们颇感“头疼”的问题,部分老师的意见是学生能够了解曲线和方程的关系就够了,这种忽视理论基础的教学,对培养学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阶段‘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下简称“双有效”)是河北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2009年,“双有效”实验在我省全面展开。该课题研究以县为主,采取区域推进、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策略、教师教学策略四大方面。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和各个学科,共设有10个实验县区和200余所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缘起1.课程改革的呼唤“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这一领域调整的重点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数与代数”中共有45条具体目标,其中有关估算的目标有5条。如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等,在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等。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始终?是亟需我们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在解析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出现方法不当,而引起繁琐、冗长的运算,有时会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与解题息息相关的众多数学意识、因此如何减少计算量,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是解析几何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  相似文献   

19.
郎和  关燕  黄鹏 《物理教师》2009,30(6):3-4
探究式教学具有7个要素,完全具备7个要素的探究式教学是“完全”探究式教学,只具备部分要素的是“部分”探究式教学.阐述了“部分”探究式教学的涵义,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就实施“部分”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角是解析几何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常常会遇到与角有关的问题.新课标将解析几何分成了“平面解析几何初步”“圆锥曲线与方程”及“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三个部分,分别编入《数学2》、《选修1—1》(或《选修2—1》)、《选修4—4》中.采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编排方法,使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有利于学生学好解析几何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