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不后悔     
1991年1月21日,上午。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里的一个很平常的电话,却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我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这件事本身已经前前后后弄了两年有余,我也早已将它视为身外之物,外出采访,没有参加发奖仪式。通联部主任彭刚同志在电话中告诉我,“是宋任穷同志为你发的奖”;而本报副总编汪大绶接过话筒后的第一句话竟是:“春阳,我事后真有些后悔,无论如何应该让你赶来就好了。”我当时心灵一颤,一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在基层,一般都是被称为“小秀才”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秀才”,处处以先生自居,那就糟了,群众就会不理你,时间一长,与群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尽管你生活在群众之中,但群众不会把知心话告诉你,你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有一年,我听说一个公社的酱油厂办得不错,便去采访掌龙头的老师博,一见面我就急于向他掏材料,拿出本子来,摆出要他汇报的架势来,谁知他非但不理我,反而对我的到来很反感,使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3.
标题的这句话是我很欣赏的一位学者提出的假设,也是他向自己和全人类所提的疑问——人为什么恐惧? 一只牲畜晚上要被杀了,中午它照样可以很快乐地进食,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人会为未来的事而忧虑。未来如果没有安全,没有因慰藉带来的幸福,没有独立个体之间的交流,人就无法为自身的存在找到合适的位置。自从每个人的自我成了一个茧,把自己与他人之间封闭起来之后,人就无法再了解自身之外的存在。于是,人们涂改了“记住:你将死去”这句古希腊的名言,把“认识你自己”想象成另外一种重要但却冲淡了力度的境界。 即使是封在茧里的自我,也不能做到成熟的自明。这就是知识者无法回避的难堪。  相似文献   

4.
罗理 《大观周刊》2011,(18):132-132
谈起学困生.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很多老师都会无奈地摇头。 谈起学困生.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一张张稚嫩的脸庞.透着无奈;一双双困顿的眼神,流露着漠然。每一个班,都会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跟不上班集体的整体要求.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周围的人容易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是你的.我不好不关你的事”的消极心理。教师若冷落或无意伤害.他们就会很敏感的在心理上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对老师产生对抗心理.当他们无所事事时.就会干一些违纪的事.甚至于一些违法的事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双差生”。  相似文献   

5.
2005年12月,我在博客上看到一则署名“北方”的留言:“看你的博客,我有一个感觉,我觉得我是被你当作一个学生在教。你让自己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这样会让读你文章的人感觉到你是想保持自己与大家的距离。这不是写博客的最好姿态。就交流的彻底和真实程度而言,朋友之间要比师生间更充分。也许你已经习惯了如此的表达。但站在我的视角来看,我不喜欢你这样。想想,你真的像你所摆出的那个架子一样,对世间的事全都搞明白了吗?你真的无所不能了吗?我想不是吧?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朋友支持,我建议你还是调整一下写文章的视角,不要老是俯视一切。”  相似文献   

6.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一只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同他一决雌雄。狮子果断地拒绝了。“怎么,”鼬鼠说,“你害怕吗?”“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你如果与一个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人争执不休,就会浪费自己的很  相似文献   

8.
家务事     
《出版参考》2007,(12):38-39
“小心啊.”我对正打算结婚的儿子说。“结婚不仅是娶自己爱的人,也是组成一个全新的家庭。你最好现在就弄明白以后会碰到什么状况:家务事.全都是些家务事。”  相似文献   

9.
随笔     
你才是宝贝 网络泡沫刚破碎那会儿,大家最怕有人揭自己曾经在网站混过的老底。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在路上遇见一个熟人向他打招呼:“你好,CEO!”我朋友就急了,狠狠地回了一句:“你才是CEO!”之后仍不能解气,又添新词儿:“你全家都是CEO!”吓得那熟人落荒而逃。 也就在去年,南方一家体育报纸搞出了一种叫足球宝贝的东西,很受大众欢迎。  相似文献   

10.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11.
跟主持人聊天是件轻松的事,不用你费尽心思,他就会很善解人意地讲出你想要问的内容。任鲁豫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愉快的采访对象,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父亲是语老师,他从小就培养我的表达和朗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李才琼 《大观周刊》2011,(52):174-174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所以.我们推行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3.
从单机PK中有时能体会到网络游戏没有的乐趣,不过,就像每当有人踢开我们寝室的大门然后扔进一个空易拉罐时我就真的很不爽那样,找不着发泄对象总是件痛苦的事,找着了发泄对象。它没反应,也很痛苦,CS里的Bot除了“跑路 开枪”之外什么也不会,你在机器世界里哪怕任意杀人也很没意思,单机也好,网络也好,PK只是一个童话。  相似文献   

14.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填字游戏:当你在“业”字前面填“职”字.你会去掂量。去计较:当你在“业”字前面填上“事”字.所有的苦就都成了乐。  相似文献   

16.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语:“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编辑命题约稿,让我结合自己的新闻工作实践谈谈“专与博”的话题。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实践,只谈“专与博”的理论对于舞文弄墨为职业的我来说不是难事,问题在于理论要联系实际,特别联系自己来谈难免就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所以命题作文比较难写,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突然想起前天我在大学新闻学院讲课,有位读过我一些作品的研究生也曾问我:我见你主编了很多书,好像你在历史、考古、文艺、新闻甚至于风俗文化研究领域都写过一些学术论文和专著,觉得你在几个领域里都颇有见解和建树,获奖也不少,很受专业圈内专家们的认可。那么你到底应…  相似文献   

18.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19.
李超同学: 你的两篇小小说习作编辑部已转给我了。你在信中说:“不知怎样才能写出引入深思的小小说来”。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在初学写作者中倒是很有普遍性代表性。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你的习作《丢人》,掌握了小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即摄取生活中的一个镜头,选取一个片断,主题也很鲜明,通过一个学生不认父亲而表现了一种虚荣心。但这篇习作没有艺术感染力,打动不了人,原因何在?一是取材一般化。这样的事例现在有,在我读中学的六十年代也曾见过,因此觉  相似文献   

20.
瞬间     
刚参加工作时,听到同行们都把自己称为“兰台人”,心中着实感动。也就在这一瞬间,我对自己的工作好像一下 子充满了无比深厚的感情。姑且不去考究和追溯“兰台”的历史与渊源,只想用兰台的沃土润养出自己的兰心慧质。生活就是这样,从某个瞬间开始。其实,早在6岁那年,冥冥之中就早已注定我将是一个档案人。一名被下放回乡的老干部找到在落办工作的父亲,热泪盈眶地对父亲说:“老张,找到档案了,我的事有着落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的雨后,漫天飞舞着蹁蹁的红蜻蜒。也就在那一瞬间“档案”这个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