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孟繁杰、李如龙《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下文简称《演变》)一文,我们受到了不少启发,但觉得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左传》中称量"幄幕"的"张"是不是个体量词?(1)子产以幄幕九张行(《左传·昭公十三年》)《演变》一开始就指出:"‘张’做量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是汉语中产生时间较早的几个个体量词之一"。该文举出的先秦时期"张"做量词的例子只有上述一例,这显然是把称量"幄幕"时使用的"张"看成了个体量词。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先秦典籍中重要的语科,在反映先秦语言,尤其是在反映先秦口语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从《论语》的实际语言材料出发,着眼于其中的量词,通过对《论语》中所出现量词的语法功能、语义分布特征的分析,以期反映出春秋时期量词的概貌以及在量词形成过程中名词的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书语言通俗晓畅、富有哲理反映了先秦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专书的专题语法研究有助于整个语法研究的深入,反问句在《孟子》中大量运用,在形式、语义、语用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本文力求联系《孟子》研究反问句,并联系反问句研究《孟子》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4.
孟子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其中"养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阅读《孟子译注》后,从《公孙丑章句上》《离娄章句下》和《尽心章句下》这些章节的文字中对孟子的"养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将三篇结合来看,阐释何为"养心"?养何"心"?如何"养心"?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学习孟子的思想,进而将其带入现代生活,宣扬人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5.
对先秦文献的断代研究,向来是研究先秦政治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津梁.为研究先秦连词"而"的历时语法变化,我们对《周易经》、《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七部先秦传世文献作了断代研究.除了对各文献历来的断代研究状况作了追溯以外,还对当前断代研究状况和最新研究成果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我看孟子     
蔡花 《高中生之友》2008,(Z2):39-39
两千多年前,先秦文坛的重镇——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雄辩的口才雄踞"亚圣"之位,他是一个政治的奇葩,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精神领袖。孟子的感情是澎湃的。在《公孙丑》中,孟子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轩昂霸气充满着斗争意  相似文献   

7.
马国平 《考试周刊》2014,(25):36-37
<正>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轴心时代,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当时的辉煌和成就。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原生期,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给中国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更是青年一代成长和发展的源泉。因为正如易中天所说:"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特安排了《先秦诸子选读》,选录了《论语》、《孟子》、《荀子》、《老子》、  相似文献   

8.
先秦汉语中的假设连词"若"和"如"除了在表示假设关系这一点上具有相通之处以外,还在其他多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它们是一组"同源多功能语法形式"。借助语义地图的操作方法和语法化研究的成果,通过考察"若"和"如"的五个常用的共同义位在先秦代表性文献《诗经》《论语》《孟子》《左传》中的分布状况,可以探讨这些义位之间的关联。假设语义的来源除了时间词、言说动词、是非问句标记和系动词之外,至少还与比较、像似和话题义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量词数量丰富、使用频率较高,在魏晋南北朝数量范畴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齐民要术》中,量词总计有111个,其中,名量词101个,动量词10个。在继承和发展先秦两汉量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兴量词15个。从数量表示法的角度来看,在2237例物量表示法中,使用量词的称数构式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但"数量名"结构仅占7.06%;在239例动量表示法中,使用动量词的约占44.35%。同时,"数量"结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位置仍未定型。可见,此前学界认为该时期汉语量词获得大发展并趋于成熟的观点有待修正,魏晋南北朝量词主要继承自两汉,其语法化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量词史中的成长阶段。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著作,其论及的方面很多,书中保留了丰富的先秦语言,是我们研究上古时期语言的珍贵材料。本文选择颇具特色的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对《荀子》中的量词进行穷尽性统计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一时期量词的使用情况及特点。  相似文献   

11.
李华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1):98-102
产生于西汉初年的《韩诗外传》杂采先秦百家,其渊源所自向来难以确指,但历来人们所论,多局限于其与《荀子》的关系而忽略了《韩诗外传》对其他各家的采纳,尤其是《韩诗外传》体现出的鲜明的尊孟倾向,目前鲜有论及。了解《韩诗外传》对待孟子的尊崇态度,这不仅对把握《孟子》在韩婴学术构成中的分量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理清汉代诗学渊源、重新考查孟子在汉代诗学承传过程中的地位,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  相似文献   

13.
量词属于语法范畴,但它的成员多来自名词和动词,其特点和演变又同语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研究量词不能仅局限于语法学的范畴,也应该从词汇学的角度考察和分析。《淮南子》中共有量词64个,主要是对先秦量词的继承,但在某些方面又有了新的变化,不同类别的量词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从《淮南子》量词的运用情况 ,我们能够发现上古汉语量词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其他先秦诸子的德育思想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深厚的德育根基。孟子在著作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孟子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点,提出了著名的"四端"学说,论述了德育与物质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他重视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教育,并进一步提出了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德育方法体系,通过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路径的论述,来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5.
《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相似文献   

16.
《孟子》和《庄子》海洋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海洋观念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孟子》和《庄子》作为战国时期儒、道两家的代表著作,其中涉海内容较为集中。《孟子》中的涉海内容包括北海、东海的具体所指,如伯夷、太公避海及齐景公历海等,从中体现出《孟子》海洋观与社会政治的密切联系;《庄子》中海中仙境"姑射山"的刻画、"四海"反映出的宇宙观、"江海之士"的超脱及海鸟、海鱼等内容,则体现出其海洋观在自然方面的侧重。两者的差异缘于儒家注重社会政治,而道家偏重人与自然,以及他们各自身处地理环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要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论辩就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孟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如对三段论、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这样就使《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孟子在说理中战胜了对方,而且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论辩技巧的科学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梳理《周易》与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论述,认为三位先秦儒家在天命观、人的能动性、“中庸”伦理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承接和发展了《周易》的哲学思想,揭示了《周易》与三位先秦儒家在哲学方面的源流关系及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不仅是先秦诸子中,而且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一部著作。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儒家的“爱民保民”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本文分析了《孟子》一书的民本思想,并指出鲜明的民本思想是《孟子》迟迟没有被立为经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先秦人性论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孟子主张的性善和荀子主张的性恶。从表面上看,二者确实水火不容,《荀子·性恶》篇中就记载了荀子对孟子性善的强烈批判。然而,我们认为荀子对孟子的性善可能是有误解的,这种误解从二者起初探讨人性的不同语境中得以缓和。同时,在人性目标的实现上,孟子强调存心养性,在修养方法上重视"思";而荀子强调化性起伪,在修养方法上重视"学"。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其二者最终的人性目标都是"成圣",这种结果可看作是二者误解的一种消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