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多次提到“寂寞”。如何理解鲁迅在“五四”前后的寂寞乃至先生一生中的寂寞,这是涉及到如何评价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笔者略陈陋见。 鲁迅的寂寞植根于忧国忧民之心,根本不是纯粹属于思想和生活上的孤单冷清,而是作为奋斗者因苦于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出路,找不到民族解放之路而产生的苦闷。 鲁迅先生跟着南京政府搬到北京,他的苦闷也许比一般青年更甚。蛰居绍兴会馆,“外表虽然现着异常孤冷,鲁迅先生的内心生活是始终热烈的,仿佛地球一般,外面是地壳,内里是熔岩。这熔岩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有自发的力,有自发的光,有自发的热。”(孙伏园《忆鲁迅先生迅》)“他的良心好像一股烈  相似文献   

2.
《(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良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而写的一篇序言,该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完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所言,该文是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两点呢?教参是按鲁迅‘将亲疾”到“应索稿”的经历—一人手的,我认为这还不是最佳途径。通观全文,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词有三个,它们是“(好)梦”、“寂寞”和“呐喊”;而《呐喊)的创作又与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不妨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来换人…  相似文献   

3.
永远寂寞     
寂寞如山涧溪水,不见源头,不知去向。生命的旅途中注定存在各式各样的寂寞、孤独。什么样的人体验到什么样的寂寞,正如什么样的人会长成什么模样。事实上,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寂寞中并试图去冲破它来得幸福。晋陶渊明“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看似轻松安祥,与世无争,实则是内心寂寞,高标独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带着浓郁的哲理沉思,陈述的仍是一种俯仰千古的根本孤独感。“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者”鲁迅,在“风雨如磐黯故园”的沉闷之中,…  相似文献   

4.
寂寞碎片     
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细密密织出悲欢离合,织出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一切似乎早已注定,没有人了解并不是一种孤单,没有人欣赏也并不是一种寂寞。真正的孤单是坐在喧闹的大街上却没有人陪伴着享用冰淇淋,真正的寂寞是一个人在家看无聊的肥皂剧却永远没有人敲门。希望被冷冻在无声的压抑里,欢乐被忘却在无尽的黑暗中。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寂寞     
一“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呐喊·自序》) 鲁迅的寂寞的内容是:主张“如一箭之入大海”,实践“无可措手”。这样的寂寞渗透了他的灵魂,成为灵魂的组成部分,“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而且,他“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见过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6.
王钒宇 《文教资料》2010,(12):15-17
鲁迅先生的《呐喊》有很浓厚的"寂寞"意识,在这部小说集中《鸭的喜剧》给人的"寂寞"感最强。本文剖析了爱罗先珂的寂寞源泉,同时也分析了鲁迅先生的寂寞之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人"的普遍寂寞感的源泉——"缺少爱和诚"、"人与人的不相干性"。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寂寞     
再也没有鲁迅了,没有。先生已去了67年,我们一直在赞叹先生的文章,一直在背诵先生的名篇,一直在怀念先生的事迹。鲁迅是空前的,纵观中国文学的漫漫长路,他是最耀眼最璀璨的一颗星。他个性的为人,他个性的文笔,文坛中为数寥寥。鲁迅是绝后的,他的文学成就迄今无人能及。人们一直在为先生个性的文章叫好,无人不晓他是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与文学家。但能说出这些的人们并不完全清楚鲁迅的痛楚与寂寞。书架上堆满了戴望舒的诗、梁实秋的散文、郁达夫的小说,鲁迅去哪儿了?是一声无奈的叹息,还是不置可否的一笑?鲁迅的文章好像缺了点什么,悠闲?…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9.
唐王游冥府的故事一如鲁迅先生所言:“太宗之梦,唐人已言,张鷟《朝野佥载》云:‘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判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送迎引导出。’又有俗文,亦记斯事,有残卷从敦煌千佛洞得之。”(《鲁迅全集》第九卷,157页)所谓残卷,即变文《唐太宗入冥记》。据鲁迅先生考证,亦出自唐人手。  相似文献   

10.
在《<呐喊>自序》(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里,鲁迅先生叙写了自己在“五四”前夕的悲哀与寂寞时,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位老朋友金心异”,经过与他的一番辩论后,“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可见,这“金心异”还是鲁迅先生战胜寂寞、开始呐喊的一位契机性的人物。课本在“金心异”下注道:“指钱玄同。封建复古主义代表人物林琴南曾  相似文献   

11.
寂寞     
人们常以寂寞为痛苦,殊不知人需要孤独和寂寞。寂寞让人与外物分离,寂寞让人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属于心灵的空间。在寂寞中,人更能认清自己;在寂寞中,人的灵魂将被细煎慢熬,若耐得寂寞,就会熬炼出支撑天地的钢铁之魂。古往今来,凡有大成就者,无不经受过寂寞的苦痛。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的孔子;壮志难酬,纵情诗酒的李白;荷戟彷徨,孤军奋战的鲁迅……可以说,孤独成就伟大,寂寞产生美丽。下面两篇写寂寞的文章,一篇是文化大师梁实秋的随笔,一篇是散文家郭枫名篇的节选,我们不妨细细品读,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寂寞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寂寞与彷徨,是他在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之前,一面战斗,一面探索中产生的失望、苦闷和孤独及怀疑的心境,是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思想深沉而又曲折的反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寂寞与彷徨呢?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思想发展过程的。 首先,鲁迅的寂寞与彷徨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通过学习《<呐喊>自序》一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在东京筹办《新生》的流产,使鲁迅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和悲哀、寂寞。辛亥革命的爆发,唤醒了鲁迅,他以极大的热  相似文献   

13.
鲁迅很少谈自己的创作,仅有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就是《呐喊·自序》。这篇文章被鲁迅研究大师钱理群先生誉为“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的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开始就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从文章内容的表层来看他不能忘却的回忆是童…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寂寞和彷徨,是他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之前,在人生的长途中,遇到难关时产生的怀疑、失望、苦闷和孤独的心境,是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思想深沉而又曲折的反映。鲁迅的寂寞和彷徨,无论“怎样阴郁,怎样悲哀,却决不是非革命”,他从来“没有忘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曾给鲁迅带来希望,但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又使鲁迅消沉了,使它感到“悲哀”和“寂寞”,“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呐喊·自序》).后来,“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掀起来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之一钱玄同为寻友军来劝说、鼓动鲁迅重新提起笔来.钱玄同,便是《呐喊·自  相似文献   

16.
十四年难忘的岁月,书写了十四年的寂寞与回避。当时间掀开真实的面容后,其实过去的曾经真的就是一场梦。 关于本书GUANYUBENSHU一个长发的小女孩,低着头站在黑暗里,不说话,也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17.
志存当高远     
诸葛亮说:“夫志存当高远。”多少年来,这句话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周恩来总理少年读书时就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鲁迅先生始终以“警世救国”自箴自策,三易其志;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信共产主义信念,不屈不挠,终身奋斗……综观社会,每位令人敬仰的伟人,哪一个没有崇高远大的理想?哪一个没有博大的胸襟? 崇高远大的理想,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勇敢的探索者指引道路,使之努力达到成功的彼岸。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寂寞     
龚平 《老年教育》2008,(6):21-21
有一种感受,让你难过也能让你冷静,让你忧郁也能让你憧憬,让你沉沦也能让你奋起。那便是寂寞。 没有亲人的关怀,没有朋友的抚慰,孤苦之感时时袭上心头,这样的寂寞就如长空孤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无望而无助;繁华过后的凋零,荣耀失去的落魄,这样的寂寞如同红楼残梦,“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伤感之情每每萦绕心间;  相似文献   

19.
寂寞     
如果说快乐是清晨十七岁单车的飞奔,那么寂寞则是黄昏河边的独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反思和内省,使我们一次又一次陷入寂寞的苦思冥想。当然,寂寞并不是一种坏的心绪,里尔克就曾在一封给青年人的信中说,要“爱你的寂寞”。用徐敏的话说,就是要“承担寂寞”。—纪续  相似文献   

20.
此文题中的“寂寞”是指文中的“她”感到“不被理解”——被逼着“解释”“一年前的那件事”。对“寂寞”的这种解读,别出心裁。何以要用“烟花”来比较其“寂寞”呢?燃放后的烟花,它不会寂寞;那只能是燃放前的烟花——其“内心”处在因不被人知晓的境地。用“烟花”作比较,凸显了“寂寞”的程度很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