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以“五四”启蒙文学为开端,但其发展的历程并不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放区文学不是“五四”启蒙文学的结果,而是另一个时代的新的文学形态。90年代对“五四”的“误读”,既有新文学“正史”情节叙述的“误导”,也有现实社会中理想主义激情的普遍丧失所导致的价值的失落。“五四”新文学的历史价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五四”未完成的启蒙将继续进行,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道。但是,启蒙的方式很难再是“五四”式的精英对大众的权威言说  相似文献   

2.
曹霞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79-83
“文革”结束后,人们重新思考审视“个人”、“人”、“主体”的价值,中国的现代性追求从“阶级”话语复归到“人”的话语,重新接通了五四。“文革”后文学的功能已大大超越了文学性本身,知识分子以“社会的良心”自居,以“精英意识”启蒙民众,与民众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说”与“听”的权力关系。90年代,原有的叙事模式失去了“中心”位置,出现了多元叙事局面。以张承志为代表的“荒芜英雄路”上孤独决绝的姿态成为新时期知识分子最为典型的精英剪影。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可分为“启蒙的文学”和“文学的启蒙”两种。“文学的启蒙”也即通常所说的审美性文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讲功利,反对直接的现实功用,主张从“人”的角度实现文学内在的独特价值。其中20世纪20年代的周作人首树“人的文学”的大旗,30年代的沈从文4、0年代的徐讦分别从两个方面实践和丰富了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老的文明曾经有过自由的辉煌,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桎梏下,“爱情”成为被随意践踏、随意诬蔑的符号。“五四”作家们采取自上而下的视角,以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姿态俯视民众,开启国民灵魂,改造国民性。“五四”启蒙与20世纪40年代上海作家“启蒙”形态就是一对既有继承又有颠覆的不同的启蒙姿态。杨绛先生以幽默调侃的手法将“知识女性”对爱情的理想宣言消解为世俗的琐细和无奈的人生,来实现其对“五四”爱情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初期文学通过重建“启蒙”叙事和重构“现代化”意识,以达到对历史的“中断”和“修复”并重建自我认同。在此过程中,现代主义话语与新启蒙话语既有力地参与了“人”和“启蒙理性”的建构,又以其内在的分裂性而自我解构。1990年代启蒙叙事的渍败和“人”的解体,既是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危机的新变,又是1980年代文化逻辑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1980年代与“历史”构成了第一个辩证,1990年代与1980年代构成了第二个辩证。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晚清以降中国思想史的叙述中,“启蒙”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晚清“开民智,新民德”,五四”掀起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随后展开为以鲁迅为代表新文学精英的文学救国,科学话语的扩散和教育体制的革新,到“救亡压倒启蒙”,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位置互换,经由“延安整风”、“1957反右”和“文革”,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和社会实践,日益萎缩、消失殆尽;再到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勃兴,趋向高潮,  相似文献   

7.
从“新启蒙”与“现代性”追求的角度浅析20世纪80年代文学现象,指出80年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流派(含流变)及先锋派、新写实小说等多元共存现象,是统一在“新启蒙”运动的大旗之下的,这些纷繁复杂、此起彼伏的文学流派、现象从不同侧面反应出“新启蒙”运动对“现代性”的不同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人们在庆幸“文化热”的“帐面富贵”之余,品尝到了某种“虚盈实亏”的苦果。现代文化启蒙面临三重困惑:一是现代新文化的构建与种种无文化、反文化的行为同期发生;二是外来先进文化有被民族文化中的落后层面同化的危险;三是广大群众对文化启蒙缺乏热情,知识精英的焦灼呼唤在国民中没有感召力,引不起共鸣。这些现象,似乎不能仅用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及其强烈的自我修复倾向加以解释。现代文化启蒙的三重困惑,与  相似文献   

9.
刘心武在新时期承续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新时期之初即以揭示"文革"造成的种种"伤痕",描摹了苦难的图景,并直面社会政治来阐释苦难的成因。20世纪90年代后的文学逐渐疏离于政治意识形态时,刘心武一直以启蒙者的精英意识来关注弱者的生存体验,维护底层小人物的人格尊严,成为启蒙文学精神价值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浩劫,人们从历史的教训中发现思想化启蒙的必要与急迫,于是继承了五四这一传统,这就为当代小说提供了启蒙化语境,于是小说语言打上了启蒙的烙印。具体来说,小说语言被注入了人理性,语态庄重,常采用寓言式语言结构,呈现出读在场的“精英独白”,让读在“审美的沉思”中接受启蒙。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背景下精英艺术的拓展与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精英艺术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大众文化以其科技优势强占了大众生活的艺术空间,精英艺术越来越远离大众。艺术家只有主动适应市场,放弃主流地位和精英意识,从大众利益的视角去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艺术才会走出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莫言用民间审美与审丑的尺度构筑了《檀香刑》的精神家园高密东北乡。他以宏阔的眼光,以对民间本土文化的谙熟特质,寻求着历史、寻求着人性的全部美与丑;他以一种与精英意识和主流话语迥异的价值取向,打破美与丑的界限,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民间审美与审丑的二元悖论命题。  相似文献   

13.
自登上文坛之初,迟子建就坚持将目光和笔墨投注在故乡,执著地发现黑土地上生命的"美"与"痛",以怡人的温度、氤氲的温情建构起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并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自己的文学信仰与理想贯彻始终。虽然迟子建并未确认自己"启蒙精英"的身份,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温暖和温情是有力量的,其意义便在于对人和人性再次启蒙,帮助人们完成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寻觅与构建。  相似文献   

14.
刍议体育舞蹈的“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舞蹈集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全面的健身效果,其独特的运动之美、协调之美、情趣之美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和欣赏这项运动.就体育舞蹈的特点,多角度的探讨了体育舞蹈运动的“美”.  相似文献   

15.
刍议体育舞蹈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勤  薛娜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2):110-111
体育舞蹈集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全面的健身效果,其独特的运动之美、协调之美、情趣之美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和欣赏这项运动.就体育舞蹈的特点,多角度的探讨了体育舞蹈运动的"美".  相似文献   

16.
痖弦是台湾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他把东方传统的文化精神和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技巧紧密结合,创作出具有西方现代审美风格的纯正汉语诗。他的《深渊》是对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深反思,也是对日益丧失掉社会精英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的痛苦揭示。诗中使用意象和戏剧化因素来将情感客观化,尤其是"太阳"这一意象,集中表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在炫目的超现实主义技巧背后,表现的是诗人最为深沉的情感和隐忧,体现了举重若轻含蓄蕴藉的诗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人自身身体的审美经历了以实用为美,到人体审美趣味独立,再到人体审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三大阶段。通过对这三大阶段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不同表现,得以归纳出中国特有的美学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人体美学的嬗变规律,即中国对于人体美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态度更迭,重内容到重形式的转变,以美为美到以丑为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70年代,古字学家认为,“美”字的原始意义是人戴羊角头饰;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学家接受了这种看法,又渗入了“图腾”的意识;新近又有论提出,“美”字的初构意义,生发于男女交感之美。以上几种看法,或多或少地都要涉及到许慎的“羊大为美”,认为是属于味觉感,是不可靠的。本依据甲骨献及初民造字的规律,认为“头饰说”、“图腾说”和“交感说”需要再作推敲。许慎“美,甘也。从羊从大”云云,应当是正确的解释,但非属味觉感,而应是视觉感。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是一个独具东方色彩的唯美主义作家。他总是着眼于植根在悲苦的土壤中的美,大都在处于龌龊地位的下层平民的困顿境况中游目。他总是在悲苦中写美。悲苦,就是日本的现实。他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消失是人性的自残,美的毁灭是命运使然。他的美学思想是和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一脉相通的。他“赋予众多善良的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情调,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他一生都在描述悲哀中的美,这与他所处的动乱社会和他自身的悲苦遭遇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李清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4):137-139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组歌》是一部深刻隽永的哲理散文诗。诗人通过"浪"、"雨"、"美"、"花"、"幸福"之口来吟唱,构筑了诗人心中爱与美的理想世界。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解读这部作品的美学特征:形象之美、意蕴之美、表达之美、图画之美,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