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教材分析】《小松鼠找花生果》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26课。这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告诉学生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全文有5个自然段,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为线索:花生开花了一小松鼠想摘花生果过冬一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一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一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课文采用科学童话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  相似文献   

2.
【事件呈现】这是一堂一年级的语文课《小松鼠找花生》。学生读课文大约6分钟,老师说:"大家读通了课文,有什么疑问可请教同学。"学生互相提问、解答,甚为热烈。班上的一个瘦高个男孩儿高高举着小手,急不可待地大声说:"我觉得书上说小松鼠‘没看见一个花生’是错的,因为花生不是一个一个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见解得到了全班同学的响应。老师思考了片刻,说:"把全文再读读,看‘一个花生’在这儿到底是对还是错。"可是,读了课文之后,学生还是认为书本上写错了。  相似文献   

3.
正课文:树林旁边长着许多花生,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小松鼠问蚯蚓:"这是什么呀?"蚯蚓说:"这是花生。"小松鼠很高兴,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睁大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奇怪,花生果被谁摘  相似文献   

4.
史峰 《内蒙古教育》2009,(19):45-46
有的教师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时,将之定位成“科普童话”来处理并展开教学。如果将这篇童话定位成“科普童话”,那么在教学这篇童话时,其主题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童话教学的主题过于单一狭窄,  相似文献   

5.
贺连萍 《山东教育》2004,(28):24-26
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包括《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借生日》《雪孩子》《小熊住山洞》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六和口语交际。  相似文献   

6.
《小松鼠找花生》一文的最后一句是: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一年级学生由于经验少,加之本地区没有花生这种植物,因此,对于花生长在泥土里这一特点不明白,为了落实这一教学重点,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片断: 师: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 生1:花生是被摘走了,可能是鼹鼠摘的吧!  相似文献   

7.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说了一只狐狸因为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而小兔、小松鼠以为狐狸很聪明,不会骗人,就轻信了狐狸的话,也说葡萄是酸的。只是小猴子不相信狐狸的话,亲自尝了尝,才发现葡萄原来是甜的。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十分爱读这篇课文,喜欢文中各种小动物的形象,读后也容易从中得到一些启发。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把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定位在“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许多学生在课文学习后,也能认识到了这一层的寓意。但在深入分析课文中,总觉得这样的定位还…  相似文献   

8.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小松鼠原本打算等花生结了果,摘下来留着冬天吃。可是,等啊等,等到花都落了,却找不到一个花生,他很奇怪,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小松鼠找花生》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使学生知道花生在地上结果这一  相似文献   

9.
《黄山奇石》是一篇传统课文。当学生时我学过这篇课文,做教师后我又讲过三次。为此,我对此文的教与学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落花生》是老作家许地山1921年所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作品以平实清新的笔调,叙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小片段,作者从种花生写起,然后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处处紧靠题旨,议花生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由吃花生很自然地引入议花生并在赞美花生的同时引出“做人要做有用的,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民没有用的人”这个道理。笔者在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讲到议花生这一段时,遇到了一个意外的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后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花生有什么好处?它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2.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  相似文献   

11.
吕舜昌 《山东教育》2005,(16):15-15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经典”课文了,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样教的,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今天。我又要给我的学生上这一课了。  相似文献   

12.
《落花生》选自《许地山文集>。文章感情真切,语言朴素,借落花生的特点,教育人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在教本课时作如下安排。一、分清课文主次,抓住重点“练习分清课文主次”是本组教材的读写训练项目。本课“预习”中要求学生“读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 )→( )→( )。”这两个要求都是为帮助学生理清文脉,分清课文主次而设定的。因此,我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先让学生完成填空,理清文脉,知道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相似文献   

13.
请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在学生读了一遍《落花生》这篇课文、议了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后,老师就发问了:"你们是想做花生,还是想做桃子、石榴、苹果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片段一】第一次执教第2、3自然段师:这么美的植物到底是什么呀?生:这是花生。师:听了蚯蚓的话,小松鼠知道了这是花生。这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第2自然段)生:他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师:小松鼠有了这么美好的打算,又多么想尝尝花生的味道啊!那他是怎么做的呢?生:他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师:如果你是小松鼠,你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生:我会想花生果去哪里了?生:我会去别的地方再找花生果。  相似文献   

15.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国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说了一只狐狸因为摘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而小兔、小松鼠以为狐狸很聪明,不会骗人,就轻信了狐狸的话,也说葡萄是酸的。只是小猴子不相信狐狸的话,亲自尝了尝,才发现葡萄原来是甜的。这是一篇  相似文献   

16.
高云淑 《成才之路》2014,(14):15-15
正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悄悄地走进了中学课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在语文课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语文课之美。一、课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想让学生学好每一篇课文,就应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想办法引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只有这  相似文献   

17.
秋天到了,小松鼠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花生获得了大丰收。这一天,小松鼠挑着箩筐去收花生,准备过冬。干了大半天,总算把花生都收完了。小松鼠挑着沉甸甸的两筐花生高高兴兴地往回走。走着走着,小松鼠看见一只小刺猬在路边哭泣,就走过去,关心地问:“小刺猬,谁欺负你了?怎么哭得这样伤心呀?”小刺猬一边哭一边说:“我妈妈生病了,我找不到东西给她吃,怎么办呢?”小松鼠安慰她说:“别哭了。我这儿有许多花生,我送一些给你吧!”小刺猬不哭了。她感激地说:“谢谢你,善良的小松鼠。”小松鼠告别小刺猬,继续往回走。走着走着,小松鼠看见一只小鼹鼠坐在路…  相似文献   

18.
《达尔文和小松鼠》学法指导设计李千铎(德安县第二小学)一、教材特点《达尔文和小松鼠》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达尔文人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次,一只小松鼠爬到他身上玩耍,他一动不动地站着,不伤害小松鼠的事。表现...  相似文献   

19.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写人课文。学习《桥》这篇课文,是以教师的讲问为主,还是以学生的读练为主,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有位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坚持以学生的读练为主,很值得我们借鉴。下面笔者结合课文教学实录来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20.
怎样才能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要求我们在教学每一篇课文的开始时通过有感情的范读,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轻松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