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曾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随着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以同一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通识教育为基础,成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211工程"院校中大部分已实行按大类招生,其他一些一般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这一模式。一、大类招生的主要模式1.按学院招生  相似文献   

2.
何为“大类招生”大学按大类招生是通识教育的一场革命,更是中国大学的一场革命。本科教育实施大类招生,核心课程以文史、科学、语言训练为主,力图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最基础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课程,使学生广泛涉猎到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3.
我国按大类招生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当时北京大学在借鉴国外著名大学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进行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变革,并于2001年秋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1],从此拉开了国内高校"大类招生"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胡科 《高等理科教育》2020,(1):17-18,42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我国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形成了以经济行业或领域来划分学科和进行专业设置的专业教育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人才知识面窄、缺乏创新力等问题凸显,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教育模式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各自专业形成“学术孤岛”、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等问题,也导致了学科发展遇到瓶颈,大学教育质量受到质疑。人们发现,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生产程序革新,社会生产力关系再次调整,不仅理工科可以提供经济发展动力,人文社科同样也可以成为资本和生产要素,且知识创新、生产力提高等都需要多学科支撑,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系列社会发展需求下,我国各高校进行了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改革,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即是开展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革新。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对策,并陆续有学者提出通选课、核心课程和实验班等通识教育课程模式。但目前通识教育改革仍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将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或将其与人文教育等同,忽略了理工类通识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模和数量上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言的,在高职教育中发展通识教育迫切而意义深远.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要求通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调整及大类招生等措施来落实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按照"宽口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多个高校采取了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低年级的新生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学生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这种学习制度客观上需要对专业知识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本文从交通运输大类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出发,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大类专业必须具备不同层次的经济学知识,探讨了经济类课程在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提高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该大类本科毕业生更好更快适应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许多综合性大学实行“通识教育”,按照学科大类招生。这一招生制度改革尊重了学生自己的志向,实现“宽、专、交”的学习要求,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在这样的招生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地学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大类招生新形势下,班导师必须了解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对培养全面的人的意义,且具有广博的知识视界,才能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体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专业学习和专业选择。面对文基班学生"自信、卓越"的文化特色,班导师要防止"捧杀"学生,工作中多使用批评和教育的方式。面对文基班"开放、分享"的文化特色,班导师应该引导学生开放创新、自理自治,以平等的姿态参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9.
张梅 《快乐阅读》2023,(1):94-96
<正>大类招生即学科大类招生,指的是高校依据专业结合的形式所开展的招生工作。一般是合并同类或者是相同学科进行招生,学生通过1~2年大类基础培养以及通识教育后实施专业分流,不仅有利于降低考生选择专业的盲目率,同时也能够让其在零距离接触其他专业的过程中,挖掘自身的兴趣,提升综合素养。在大类招生模式下,日语专业如何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如何更加科学而有效地完成分流,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都需要进行合理又科学的课程设置,给予高效而流畅的教学安排,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本源和20世纪初的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切入视角,分析了通识教育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从冲突到对立再到统一的整合过程。同时,文章从知识构成、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大学通识教育目标的核心维度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跨时代维度""跨文化维度"和"跨学科维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潘红波  唐建新 《考试周刊》2014,(76):138-141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大类招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已有文献均基于规范研究或者个案研究,没有达成一致的研究结论。本文以中国"211"工程大学数据为样本,首次实证检验大类招生对重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结果发现:大类招生可以显著提高"211"工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声誉;大类招生有助于"211"工程大学毕业生一般工作能力和英语能力的提升。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大类招生,一方面可以帮助优秀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有助于优秀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专业,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重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按大类培养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大类培养是改“按专业招生”为“按学科大类或按院系招生”的本科培养新模式。学生进校后分两段进行培养。前一阶段按大类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相同,主要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一阶段是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基础上,分专业进行教育,即按专业不同学习相应的专业主干课、限选课及任选课。一、按大类培养的必要性1.经济体制转型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教育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它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基于这样一种理论预设:同一层次的所有人,都应该接受同一种培养方案、同一种教学计划、同一…  相似文献   

13.
自主招生"北约联盟"中的五所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表现突出。五所高校的学科布局都体现了自身优势专业,注重通识教育、大类培养、跨学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但尚未有足够的课程与之相匹配;实践环节在各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比重仍不高;必修课比重较大,学生学习自由度有待提高;基础课、专业课比重较大,跨学科课程有待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以"完整的人"为目标、以"生活世界"为本真之源,克服了现代大学教育专业化和片面化的弊端。然而,通识教育虽然在理念上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践中却仍然陷入了"专门化"误区,遮蔽了通识精神的本真意涵。走出误区的一个可能选择是进行"系统化"创新模式改革:进行回归生活世界、倡导知行合一的通识课程设计,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学科性",促进学生利用课外经验与校园生活场景进行"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地方财经类大学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规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作为地方财经类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近年来在课程体系规范和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创新课程体系改革理念,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按照"2+2"模式建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本科生前两年按照学科大类完全打通培养,在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统一建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基础教育平台,以夯实基础;后两年建立专业课程模块,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志趣进入不同专业课程模块学习.  相似文献   

16.
又是一年考试季。随着2014年高考的日渐临近,各地高校新政迭出,其中,"大类招生"堪称亮点。东北财经大学继续实施分数优先,扩大大类招生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部按大类招生;南开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增至12个。大类招生正成为我国重点高校招生的改革趋势。所谓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合并,按一个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实行宽口径大类培养,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之后,再根据兴趣爱好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开展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资料记载,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间的理念衔接,共塑一流大学教育,是高中教育与高校的共同使命,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立意之一。"通识教育""学习投入"和"社会服务"作为当代大学教育质量的三大支柱,依赖于高中阶段的素质基础,是发达国家大学招生的重要考核内容。就普通高中与大学教育有效衔接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学校在实施新高考方案时需要做到四点:一是用通识教育理念引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监控;二是将学习投入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是全面提高中外文化经典阅读质量;四是全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行动。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重振顶尖大学的通识教育成为日本应对21世纪高等教育危机乃至振兴国家的关键,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在2013年宣布实行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大规模本科教育改革.东京大学依托教养学部和专业学部的合作,不断完善由大类招生、两年教养教育、专业分流、两年专业教育四个步骤构成的本科培养机制;京都大学不设教养学部,仍由专业院系主导贯通四年的人才培养,大学则为各专业提供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资源.这两种代表日本最高水准的通识教育模式各有利弊得失,将为我国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丰富启示.  相似文献   

19.
美国高校“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为大学回应多方问责、赢得社会支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历史演进大致经过以下五个阶段:口试、论文等早期综合考核;标准化考试源起;通识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评估;测试机构快速发展和大学内部学习评估改革;回应外部问责。"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在历史演进中的"实况"及其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这一质量保障方式,为我国改进大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通专结合"是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和优化的方向。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中,如何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育实际操作者的关注。文章首先廓清了美国通识教育近一个世纪来从通专并存到通专平衡,再到通专融合的演变进程。其次,分析了美国五所一流大学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的特征: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对通识教育价值理念进行再塑造;跨越学科、兼容并包,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再融合;文理并重、巩固基础,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再重整。最后,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给出美国通识教育的启示: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构建塑造核心价值观的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体系;以学生学习为导向,构建激励学习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构建科学评估、协同优化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