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俊岭 《文教资料》2014,(19):106-107
本文采用访谈法,研究了45名教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认识及疏导,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有一定的认识,能较科学地理解中学生逆反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疏导方法,但对逆反心理的认识和疏导仍停留在感性层面,理性认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2.
吴永法  张强 《山东教育》2002,(17):14-14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自主逆反。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运用控制手段,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  相似文献   

3.
宿万周 《甘肃教育》2014,(17):33-33
正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初中这一阶段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的一个突出心理特点。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和担任班主任工作中了解到,初中阶段是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得最为严重的年龄段,本文试图从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方面加以分析和探究。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这个阶段的  相似文献   

4.
周志媛 《考试周刊》2014,(69):192-193
初中生正值逆反心理较强的阶段,而逆反几乎是每一个人青春期不可回避的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也因学生的叛逆而变得困难重重。某些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尤甚,对教师的教育极力排斥。研究发现,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无法可循,教学者要保持充足的耐心和恒心,以沟通和交流为主。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教师产生排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总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这对正处于青春期、表达欲望空前强烈的初中生来说,简直是无法忍受的。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管理,班主任要尤其重视,以免他们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5.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信度逆反。有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二)期望过高逆反。家长或教师提出的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6.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初探王景赞(南康县教研室)心理学家指出:逆反心理是表现为个体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刺激下,对某类事物产生了排斥、厌倦、反感、厌恶的情绪,从而做出“逆反”的举动,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中学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7.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发生冲突时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反抗心态。中学生处于一个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逆反心理会表现得较为突出。逆反心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学生的逆反心理需要得到疏通。而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是根据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来探求如何利用语文教学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就会发现,在教育学生时,常常会遇到学生不听话甚至产生逆反对立的情绪。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寻求解决良策是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逆反心理”指的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 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加之近年来改革和开放形势的发展,这种心理特征得到了强化。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时常会遇到一些违反校纪校规,而又屡教不改,甚至专与自己唱对台戏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逆反  相似文献   

10.
逆反,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时期的儿童逆反的行为影响有很大差异。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对立情绪,"反其道而行之"是逆反心理最突出的表现。小学是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它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其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一、逆反心理的成因(一)自身倔强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孙雁群 《师道》2006,(10):12-13
引起注意,发泄不满,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是中学生逆反心理和行为的普遍表现。逆反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对抗态度。是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常态教育要求的心理倾向。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这,应该是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标志。事实上。这些逆反情绪和行为表现于外的外显逆反者,往往受到教育者们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逆反的表现。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究其原因,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教师对其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正确、有效的沟通,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尊重导致的。班主任要使班级活动有序、和谐开展,就应有宽容的心怀,要会微笑,把快乐带给学生、感染学生;应该控制不良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一、中专生逆反心理的表现1.超限逆反指教师或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中专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某些家长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问题,却不给予理解或帮助;个别教育者不分中专生的能力高低,一概过高要求、批评指责,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与施教者要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与教师的主观愿望相反的心理 ,是一种抵制正确、维护错误、违背常理、背离社会规范的反常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不仅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加大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使学生听不进教师正确的意见 ,甚至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在原因。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 ,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 ,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大人…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逆反心理治疗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印 《班主任》2004,(2):29-29
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学生所产生的一种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班主任应在了解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防止或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总结如下十种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现状调查,探讨其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相关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叛逆心理量表》,对桂林市131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更多地表现在对限制性选择的情绪反应,对别人的意见或建议的逆反心理相对较少;男生的叛逆心理较女生更明显,高一学生的叛逆得分显著高于初二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的叛逆心理越明显;独生子女在抵制来自别人的影响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和城市学生对依从性的逆反反应表现明显;学习表现越差的学生,其叛逆心理表现越明显.结论:内心的叛逆是中学生的一种成长经历,是中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与家庭组织结构、学校教育因素等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必然性,包含许多积极因素,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号、一种警示.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从积极层面理解、认识、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是人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去处理学生的逆反现象,是一门很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摘     
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起因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都会产生一种厌烦和对立的心理体验,一般在行动上表现为不认真学习。长期处于逆反心理状态的学生,会缺乏兴趣与友爱的感情。教学活动中引起逆反心理的原因概括起来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种。产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有:第一,教学内容难度太大,超过学生的认识能力;或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费力气就能完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必然性,包含许多积极因素,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号、一种警示。教育工作者应当善于从积极层面理解、认识、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