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无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或是“道德至上”的,或是“泛道德主义”的,都在于强调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道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征。在西方,道德也许同宗教、艺术、科学等仅仅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在中国,道德不仅渗透于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终于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伦理型为特征的文化,这样就使道德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已形成一种文化全球化的态势,但这种文化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一体化”与“趋同化”,而是在文化多样化中强化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中国应该建设自己的文化精神:这就是要建立一种科学理性和人本精神辩证统一的超越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撞击,国内逐渐掀起一股“文化热”。这一文化思潮不仅涉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一课题,而且还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对整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道德伦理等等传统的文化现象,进行着新的探讨与思考,这是继“五四”运动后,在文化领域内,又一次社会性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对加快和深化改革,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具有内在的联系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不仅具有(非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功能。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形而上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不是直接结合,而是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辩证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取舍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重要中介。从实践本体论意义上反思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真实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6.
每个现代化的国家和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发生过或正在面对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我们中国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明显的特殊性。中国是世界现代化“宴席”上迟到的宾客。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脚步缓慢踱向现代化阶梯的时候,西方那些捷足先登者漫无礼貌地给了我们许多干扰。于是,中国的现代化,就不仅和自己的传统文化有着摒弃、发扬、转化等等的对立同一关系,而且和世界文化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有着冲突、吸收、融会等等的对立同一关系。这两种关系的交叉和演化,就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现代化“为何”、“是何”和“如何”的基本问题,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立体设计、对中国现代化动力的重新定位以及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全方位把握是这一理论的创新之处。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不仅为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基础,而且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期和中期,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进行积极探索的集大成者,应当首推毛泽东。他在大力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同时,系统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不仅科学地回答了“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提供了诸多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想,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先河。同时,从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经验的角度审视,毛泽东的这一探索中也存在一些今天看来是一种缺陷或局限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家文化偏向进行分析,得出几点结论: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一种家之环境文化偏向;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一种家之伦常文化偏向;传统民居材质的“当下存在”和祠堂的“永存不灭”,反映出一种家之“弃祈”文化偏向。  相似文献   

10.
面对西方传统和“另类的”科学哲学的双重困境,中国科学哲学开创了一种既不同于“知识论”又区别于“文化论”的第三种研究范式,即“科学文化论”的研究范式,从而走向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又区别于“另类的”第三种科学哲学,即科学文化哲学。建构科学文化哲学不仅将促使科学哲学中国化,而且将为科学哲学理论和实践作出体系性和原创性的贡献。科学文化哲学的建构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科学哲学知识体系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学人正在致思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对此,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不过依据我们的理解,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应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内容用具有普适性的现代语言形式作出阐释,使其有可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成分得以展示、得以张扬、得以真正进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应当包括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一是弄清固有内容,二是进行现代阐释,而前者又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却又侈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只能是空话。瞎话、废话而且,不会有什么实…  相似文献   

12.
有限性和超越性是萨特自由论哲学的本体论结构。文章通过对此本体论结构的分析,“有限性”显现为是“虚无”或“自为”的一种永远摆脱而又永远无法摆脱的“存在之匮乏”状态。而“超越性”对“有限性”的不断克服和对匮乏的执着排除,正是“有限性”发动出来的三雏向度上的“超越性”锻造了人的自由本性。  相似文献   

13.
(一)“心为天下之大本”的心本体论 心学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是指作为理学两大主要流派之一的陆王心学而言,而且,心学也是作为程朱理学体系自身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心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含有“心理”、“心物”、“心性”等多层关系,归根结蒂是主观与客观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之一,是唯物史观的基石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含义的科学阐释和澄清,其意义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要求,而且也关乎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内在逻辑结构的理解与阐释,关乎对于诸如“实践美学”、“实践本体论美学”的科学性如何地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三教合流”是鲁迅对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特性及盛行根源的深刻总结;“三教合流”源于“诸教同源”,其源在“巫”,这是中国鬼神文化信仰的根柢。“三教合流”与国民劣根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泛神信仰为特征的“巫”文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鲁迅通过这一批判,全面、深入而彻底地清理了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鬼神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铺平了道路,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回归正道,重拾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遗产架起了桥梁。  相似文献   

16.
从实体本体论到文化本体论──论当代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体本体论到文化本体论──论当代哲学的转向李无苑实体本体论是古典哲学的基本形态,它试图用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实体来说明世界。而文化本体论则是在经历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之后,由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罗蒂等人开创的一种当代哲学趋向。它既超越了传统...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现代思潮的三大流派之一,现代新儒学力图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民主科学之新,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谋求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新儒家将这一过程名之为“内圣开出新外王”。为实现“内圣外王”的现代联结,第二代新儒家的重镇牟宗三提出了“良知自我坎陷”说,其中心意旨是认为:作为传统儒学之本的道德理性可以通过自我否  相似文献   

18.
现代哲学要在批判古典实体本体论和现代生存本体论的基础上,重建存在本体论。存在不是实体,也不是"是"(being),而是生存的根据,是"我"与世界的共在。由此得出存在的基本属性,一是本真性,二是同一性。存在的本真性通过生存的超越性实现,存在的同一性通过"我"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实现。  相似文献   

19.
“本体论”作为对对象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是人的超越性和自为性特质的表征,是哲学的本然使命和永恒课题。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真实意蕴在于马克思并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拯救和完善了本体论,改变本体论的历史形态,建构了实践本体论。“实践”范畴本身独具的特质使“实践本体论”的建构成为可能和现实化。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建构作为一种独特的本体论建构范式,克服了传统本体论的缺陷,显示了自身理论的优点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20.
乡村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造的重大内容。以梁漱石为代表的乡村现代化实践者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本土化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本土资源,“乡村建设”以及“乡村自治”和“乡村教育”等试验,都力图在传统乡村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本土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改良推动乡村建设。其《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从乡村建设问题着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功能、性质以及特殊性问题,以致形成了一整套有关乡村教育的理论,它不仅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建设和当时乡村教育运动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些观点和实践仍然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