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讲大气压的存在时,都要讲到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并要求同学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做一做。  相似文献   

2.
验证大气压强的两个实验验证大气压强的实验,常用马德堡半球,一般农村中学没有仪器,可用以下两种简易实验代替。一、马德堡杯实验器材:两只玻璃杯,吸水纸垫圈(或橡皮垫圈),一段蜡烛。实验步骤和原理:先把吸水纸垫圈(图一)放  相似文献   

3.
一、填空题1.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__._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值.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_,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_,其原因是离地面越高,大气层越薄.3.一个标准大气压是_毫米汞柱,可以支持.米高水柱.4.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增大而;气压减小而.高压锅煮饭熟得快,这是因为.5.地球表面积约为5.IX10“米’.地球表面大气总重大约是.牛.6.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若每个半球的面积为14X10‘厘米‘,那么拉开马德堡半球至少要用牛的拉力.二、选择题1.夏天用吸管能吸汽水,其原因是()A.大气压将汽水压上来;B.…  相似文献   

4.
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讲大气压的存在时,都要讲到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并要求同学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做一做. 最近,我读了蔡传平老师的两篇文章,都谈到马德堡半球实验.其一,<物理教学要增强感染力--兼谈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教学>[1].其中有一句话是:"如果半球不是小球,而是象马德堡半球那样大,那么,一个同学、几个同学就不可能把它拉开了,甚至要七、八匹马才能把它拉开."其二,<撰写物理教研论文的选题策略>[2].其中有一句话是:"教师拘泥于教材上‘八匹马也拉不开',对学生说:‘实验不成功'."两处都谈到"八匹马",那么,马德堡半球实验到底是用多少匹吗呢?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大气的压强”一节中,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即空气有质量实验、覆杯实验和马德堡半球实验,其中需要抽气机、测气瓶和马德堡半球等器材,这对仪器少的农村中学不适用。为此,我们把上述实验改为学生自带部分代用器材的简易学生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1654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格里克在马德堡市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从而首先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初中物理大气压这一章内容里,教科书都无一例外地介绍了这个实验。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感受不到大气对我们的压力,为了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但要讲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而且还要实际演示给学生看。然而,此实验对条件差的(尤其是农村)学校来说,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既需要有马德堡半球又要有  相似文献   

7.
1.用凡尔皮碗代替马德堡半球 小学自然课本第三册《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做证明大气压力存在的实验,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实验方法很多,曾经用注射器、马德堡半球、塑料衣钩等做过此实验,虽都可证明大气压力的存在,但效果总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使用马德堡半球做实验,两个半球不容易吻合好,常常漏气,成功率不是百分之百,但作为科学上研究大气压力的壮举,又有  相似文献   

8.
1654年,马德堡市长奥托·格里克于罗马帝国的雷根斯堡进行一项科学实验,目的是证明真空的存在.而此实验也因格里克的职衔而被称为“马德堡半球”实验.  相似文献   

9.
马德堡杯     
1650年在德国马德堡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显示了大气压的强大。用两只杯子,一张吸水纸,我们也能来做类似的实验:在一只杯子内放入几根点燃的火柴,然后盖上湿的吸水纸,再迅速地将第二只杯子倒合在上面,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10.
“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一个著名实验,一般学校的教师对这个实验,只能讲讲而不能做,其原因在于:两个半球合上后,由于不能密封,结合处漏气,  相似文献   

11.
1引言在师范类大学物理专业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中,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定性的演示实验,学生普遍感觉实验没有什么意思,为此将实验进行了开拓挖掘,提出了关于马德堡半球拉力的计算和测量实验.在此过程中让同学们开动脑筋设计了用拉力计测量马德堡半球拉力的方法,达到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学会了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物理投影教学一二孙礼清一、利用投影激发学生兴趣1.利用投影导课来激发兴趣。例如讲大气压时我们制作了《马德堡半球实验》投影片投出,再现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场面让学生观察:把两个直径30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抽出球内空气后,用16匹马向相反的方向拉...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第一册大气压强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笔者在教学演示中发现有如下弊端: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用手摇抽气机抽气,常因接口不密封而漏气,学生一拉即开,有的教师用两用打气筒抽气,常因导管软易被大气压压变形,导致实验效果不好。这样,教师上课时常不去演示它。教材中用两个皮碗,模拟演示,虽能说明大气压存在,但不能形象地说明大气压强之大,难以让学生相信“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格里克及其对真空研究的贡献陕西师大物理系王较过奥托·格里克(Guericke,Ottovon),德国工程师、物理学家.他曾做了脍炙人口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个实验不但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是很大的,而且使奥托·格里克闻名于世,以致现代的物理教科书都描写了...  相似文献   

15.
罗铁 《物理教学探讨》2006,24(11):56-57
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将直径为30多厘米的两个铜制空心半球合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其中的空气,用了十六匹马才艰难地将二半球拉开。可见大气压作用在二半球上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有很多学生常常想计算出这个压力究竟有多大?而半球外表面所受大气压力的合力的求法要用到高等数学知识,所以在中学阶段不能直接去求,有很多资料采用了一种等效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利用直径与半球直径相等的圆盘来代替半球如图1所示,即认为每一圆盘外表面上受到的大气压力与一半球外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合力相等,如果这种处理方案合理的话,这就大大简化了对拉开马德堡半球用力大小的计算,下面笔者就从理论上来探讨一下这种等效处理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6.
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义务教材(人教版)用两个橡皮碗模拟这个实验,但实验时稍用力就可把它拉开,使学生对大气压强“很大”半信半疑。为此笔者利用废旧器材,自制了代替马德堡半球的仪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范迎春 《物理教学》2012,(1):39-40,48
一、证实大气压存在的一些常用实验由于人们始终生活在大气之中,所以对大气压的存在竟然"毫无感觉",从而对大气压的认识也就存在困难。这也使得马德堡半球实验直到今天还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惊"效果,所以成为物理教学上首选的常用演示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虽然效果好,但对器材及操作要求稍高。物理教学中还用到一些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的小实验。例如,用吸盘做的实验(模拟"马德  相似文献   

18.
1.首先用实验方法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____,实验者是____国的____.解析: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在1643年所做的托里拆利实验,不但揭示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测出了大气压的值,这比德国人奥托·格里克在1654年所做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早11年,因此本题的答案应是:托里拆利实  相似文献   

19.
顾江鸿 《物理教师》2002,23(12):40-42
由于在教学中,托里拆利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真空、大气压等是分散在不同章节里进行教学的,我们很少知道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以真空的探索为线索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界憎恶真空”、托里拆利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真空、大气压等之间的历史联系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研磨柴油机或柴油机气门时,要用橡胶皮碗将气门吸提起来进行研打。皮碗在农机公司门市部有售。皮碗在物理教学中有多种用处。一、微型马德堡半球把两个皮碗的碗口相对合在一起,将碗内气体压出,一个人便很难将皮碗拉开。由于皮碗便宜易买,如果每个学生发一对这样的微型马德堡半球,让学生做实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