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8年4月5日上午。新华社驻马尼拉分社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拿起话筒,听到电话里的声音是菲律宾新闻部长兼总统新闻发言人特奥多罗·贝尼尼奥。他通知我:“总统收到了你要求单独采访她的信。她决定后天,即她访问中国前,用40分钟的时间,接见和回答你的问题。请你把要提的问题马上写给我。”放下电话,我不禁喜出望外。很早我就想有一个  相似文献   

2.
十年来,天津某预备役师宣传干事王立华执着地耕耘在自己所热爱的新闻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份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回望走过的岁月,她说:再给我这样的10年青春,我依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样的岗位。“那一年,新闻作品终于超过了散文”读大学的时候,王立华平均每个星期要看两本文学书,而自己写的“小豆腐块”也经常在媒体上发表,其中几篇更是被教授看中,拿来当范文讲。可是谁也没想到,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散文却成了她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毕业刚分到部队那会儿,团里的政治处主任就给她下达了任务:“小王啊,你是我们这儿第一个科班出身的新闻干…  相似文献   

3.
赵苏 《军事记者》2001,(10):16-18
阎吾小传:阎吾,山东荣成人。1922年生。“七·七”事变后,15岁时即参加中共荣成县委领导的“河山话剧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秋,他在战斗中负伤后到山东纵队宣传部任干事。1946年开始军事记者生涯,先后在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志愿军分社、海防前线分社、解放军总分社当记者,曾任新华社军事编辑组组长、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解放军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有新闻作品集《雄风录》、《奇志集》、《阎吾战地情景新闻选》面世。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一书。(…  相似文献   

4.
1989年2月,我被派到新华社中东总分社工作,直到1993年6月回来,在中东呆了4年多的时间。回来以后,就有个想法,我已经50出头了,应该考虑一下以后怎么办。我当时就想,既然已经在新华社干这么多年了,那就去中国新闻学院吧,给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界培养接班人,同时把自己这一生的新闻经验好好地总结一下。可是,新华社对外部当时就跟我说清楚了,说“你这个人,任何部门要都不给,必须要留下来”。于是我又留下来了。直到1997、1998年,英国威尔士大学有一个新闻、传媒、文化学院,给我一个“访问研究员”的衔,我又在那儿给他们的博士生开了一门《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前的春天(一九六五年二月),我由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调到甘肃分社工作。从松花江畔来到西北高原,对一切都充满了新奇感。比如说,人们用“又干又酥”四个字来形容甘肃的干旱,“干”是指雨量稀少,气候干燥;“酥”是指农村用小石子铺成的砂田,这种砂田可以保墒抗旱,是西北  相似文献   

6.
1990年我刚刚开始搞新闻写作时,勤奋学习,天天练笔,努力多写稿,但写的几十篇稿件都屡投不中,我因此有些气馁,觉得自己不是干新闻的料,情绪十分消沉。而我们单位的“土记者”看透了我的心思,除在业务上指教我外,还要我找“老师”——订阅《新闻知识》,我立即遵旨照办,使我的精神上有了寄托。 天天盼的第一期《新闻知识》到手,我就被那五彩的封面和篇篇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它指导性强,象未见面的老师在为你解闷,尤其是“通讯员经验谈”和读、作、编”,读来倍觉亲切,十分够味解渴。我从这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中得到启示,获得了许多新闻稿件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从而摸索着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豆腐块”、“火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山东省平度市档案局刘保国:1993年,我用12元续聘了新闻辅导老师——《新闻与写作》。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刚两年多,但已十分喜爱她。她一年为我辅导12次“课程”;她设有我特别喜欢的“讲座”如:“新闻采访系列谈”、“新闻来稿评析”、“新闻标题写作”、“视听之友”、“当好通讯员浅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个“新闻迷”。几年前,我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新闻爱好者》创刊的消息,心里一直默默地“爱恋”着她,总想得到她。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亲戚的破书堆里拣到了1988年第一期《新闻爱好者》,一看便被她吸引住了,仿佛干涸的土地遇上了甘霖,爱不释手。遗憾的是就此后再也没有见到新的她。我村距县城50里,离周口市10余里。我几乎每  相似文献   

9.
聚合“山野珍珠”谭飞在新华社甘肃分社当了一年半的农村记者,使我感受最深、受益最多的是参加了去年8月分社组织的甘肃扶贫攻坚调研小分队。如今回首,那一次的种种经历与体验仿佛就在眼前。“珍珠得用红线串”在甘肃跑农村,我有一个感觉:农村新闻宛如散落在山野的一...  相似文献   

10.
当记者,在跑面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批采访基点。这,委实太重要了。一九六四年,我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在采访活动中,我发现分社的几位老同志写稿时出手快,而且总是能触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很是羡慕。我曾向一位老同志探求“秘诀”。他直率地告诉我:要当好记者,必须既跑面又蹲点,既要掌握全省、以至全国情况,还要在心中装着“三个十”:即熟悉十个典型单位,结交十位知心朋友,想着群众议论的十个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研究,以求找到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这真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1.
人物小传:郭建跃,解放军报社高级记者,大校军衔。历任解放军报社记者.解放军报社驻北京军区记者站站长、分社社长。在30多年的军事记者生涯中.他的新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首届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等数十种奖项,被总政评为“贡献突出的专业英才”,著有《新闻创新论》等10余部专著,2012年荣获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13.
邵云环同志简历邵云环,女,1951年6月19日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1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塞尔维亚文,1975年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工作。1990年至1993年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今年3月,主动请缨,赴贝尔格莱德采访,发回许多深受欢迎的稿件。1999年5月8日在北约对中国驻南使馆的轰炸中牺牲。“我们不相信她去了。真的,她仿佛刚刚同我们道别,她平静地说:“请大家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谁知,她这一去——”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统缉部,人们轻声对我说。我也不相信,邵云环,我们的同行,你真的就这样离去…  相似文献   

14.
1999年第10期《新闻爱好者》杂志发表了我为纪念新华社河南分社成立50周年撰写的《难忘的年代》一文后,时隔50载的故友陆续来信、来电。 最早来信的是,远在新疆工作的赵青同志,她在信中说:“看到你在《新闻爱好者》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万分激动。当年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眼前,我闭上眼睛又像是见到了那些穿黄军装的与穿灰军装的老朋友。开封中山路中段那所旧址仍记得很清楚:咱们分社在后院,河南日报在前院,同志们之间团结友爱的情谊,使我终生难忘。”家在许昌的赵岚同志来信说:“看到你写的文章,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害…  相似文献   

15.
内罗毕分社的同志告诉我,我于六月十四日写的“南非种族主义者的新暴行”(以下简称“南非暴行”)一稿被评为好稿,我还以为他们是说笑话呢。“南非暴行”稿被《人民日报》采用后,我曾对一些同志说,如果不是发生南非入侵博茨瓦纳这种带有世界性新闻的事件,我在这里写的稿子是很难上《人民日报》的。有的同志就开玩笑说:“你们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6.
爱她没商量     
我和《新闻与成才》的“姻缘”有点戏剧性。1990年春天,那时我还是个刚下连不久的“新兵蛋子”,在营部炊事班干一份苦差事──烧火。有一天,我在打扫一位已经转业的老班长的房间时,拣到1本无封面、无封底、无目录的旧杂志。当时随手一翻,如获至宝,揣入怀中。上班时蹲在烧火间细细品读,立即被她迷住了:“怎样把新闻写好?投稿注意些什么?”等等。我喜欢写新闻而又苦于无路可走,无人可问,无门可入,有她帮助,真是无助我也!我高兴地直咧嘴,激动地直拍大腿,可是炊事班长在上边却急得直跺脚。他用镐铲敲着锅喊:“加大点火!”我…  相似文献   

17.
怀着愉快而又不无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梁丽娟同志写的《从内部看英国》一书,掩卷遐思,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在梁丽娟逗留英国期间,我恰巧也在伦敦。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我在新华分社工作。我只比她早回国三个月,却比她早去了三年零七个月。对她书中所描绘的英伦情景,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之读来倍感亲切。当时伦敦新华分社有十多个同志在工作,而梁丽  相似文献   

18.
李蓉的作品风格和成长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蓉1993年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 ,分配到解放日报工交部(现为经济部)工作 ,至今已有9年时间。今年对李蓉来说 ,可谓三喜临门 :被评为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文化新人 ,最近又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她还是上海十佳新闻工作者、三八红旗手。这么多荣誉 ,她是当之无愧的 ,一切是她干出来的 ,这是她应该得到的。李蓉几乎每年都获得新闻作品奖。在这之前 ,她曾两度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四次获得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一次获得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她撰写的新闻论文 ,曾先后获得上海市新闻论文奖二、三等奖。至于解放日报每天编…  相似文献   

19.
吴复民是1986年底全国高级新闻职称评委会评出的全国首批高级记者之一。她1964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新华社上海分社任经济记者,四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在新闻实践上建树颇丰,推出了“纵论式宏观经济新闻”新体例,为宣传和推进上海的改革开放形势,发挥了新华社记者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99年尚未逝去的时候,不少传媒,包括一些权威的媒体,都纷纷评出了“一九九九年十大国际新闻”。这种“十大新闻”的“早产”,在以往都因本年度再未发生其他重大的新闻事件而得以“盖棺论定”。然而,在多事之秋的世纪之交,十大国际新闻的先行评选,似乎被不大不小地尴尬了一回,因为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辞去了总统职务,任命普京为代总统。如果叶氏赶在评选十大国际新闻以前辞职,它是否就会被纳入有关专家的视野而有幸当选? 我非国际问题专家,对十大国际新闻评选的标准也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