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章从模糊语言学理论方面解释了传统委婉语和文体委婉语的本质及其特点,说明了委婉语的模糊特征。在委婉语中,人们倾向于用模糊概念代替精确概念,用同属一个集合的模糊程度大的词语婉指模糊程度小的词语,用不属于同一个集合的模糊词婉指另一个模糊词语。  相似文献   

2.
谈模糊词语在修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常交际中.模糊词语往往比准确词语更能表达出谦逊、亲切、礼貌的感情色彩;在学语言中。模糊词语以其语义的不确定性给读提供审美再创造的广阔空问;在科技、公、公关等语言中,模糊词语也以其语义的伸缩性和概括性。具有精确词语不可替代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3.
公文写作离不开模糊概念,模糊概念通过模糊词语进行表达。公文中大量使用模糊概念,根本目的为了更真实、准确反映公务活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语用模糊是对模糊言语作出解释。此模糊言语既可表现为模糊语言,也可表现为非模糊语言。本文从模糊词语产生语用模糊,模糊词语的精确表达及非模糊词语的语用模糊三个方面,探讨了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指出语用模糊的范畴进一步扩大,学界对语用模糊的定义、具有不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模糊限制语的概念首先是由G.Lakoff在《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中提出的,他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但有的学者认为,这个定义容易把模糊限制语与模糊语混淆,因而把它定义为“限制模糊词语的模糊程度或使精确词语变模糊的词语”。模糊限制语可以模糊发话者与所说话语的命题内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英汉词语的语义模糊性体现在两方面,即词语本体的模糊性和人类认识的模糊性。本文阐述了英汉词语语义模糊性对英汉互译产生的影响,粗略探讨了可行的翻译方法,并且认为在寻求等效翻译过程中完全可以找到更加忠实于原文模糊语言的译文,因此,以模糊译模糊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及其礼貌表达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语言是礼貌表达的一个重要策略,在交际中,人们为了遵守“礼貌原则”,可以便于使用模糊语言来维护双方的面子,使交际顺利进行。本以模糊理论为出发点,利用“礼貌原则”分析了模糊语言中的模糊限制语,模糊范畴识别符,本身意义模糊的词语在交际中的礼貌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书作为记载法律内容与法律活动的文字载体,决定了其语言具有高度准确的特点,但它并不完全排斥模糊词语的应用,恰当采用模糊词语能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起到准确词语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模糊词语在法律文书听运用及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论述模糊词语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模糊词语在应用写作中对表达写作主体意志感情、主观评价、分寸、程度,更符合实际地表述时间数量以及表述事物的普遍性和变化过程时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0.
意义准确,是词语选择最重要的标准。所谓“准确”,是指说写所选词语的意义与自己试图传递的信息高度一致。模糊不同于含糊。模糊语言现象与词语选择意义必须铁标准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1.
认为模糊词语不等于含糊词语.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在语言表达上也千差万别.在某些场合和情况下要用精确词语,在另一些场合和情况下,又需用模糊词语.文章论述了多种情况下必须使用模糊词语,只有正确认识模糊词语,了解其基本功能,才能做到表意明确与得体,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模糊语言学研究的核心是语义的模糊性,而词语是模糊语义最突出的载体。文章从语言基础、现实基础、心理基础、美学基础四个方面探讨模糊词语存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武芬  陈建平 《现代语文》2015,(4):149-152
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基本特性,但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同样广泛存在。本文首先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存在理据,然后分析法律模糊词语的特殊语用功能。在此基础上,从奈达功能对等视角探讨法律模糊词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法律文书作为记载法律内容与法律活动的文字载体 ,决定了其语言具有高度准确的特点 ,但它并不完全排斥模糊词语的使用 ,恰当采用模糊词语能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起到准确词语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模糊词语在法律文书中的运用及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法律英语作为一种语域变体,以准确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为其表现特征,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使用模糊词语。分析了法律英语中模糊词语的语用功能,探讨了法律模糊词语的主要翻译技巧,并认为法律英语翻译贵在正确地理解和准确地表达。对于法律模糊词语,应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6.
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法律领域中的语言现象。立法语言中模糊词语的运用有的是立法者利用模糊语言的优点而故意为之;有的则是自然语言的先天不足使立法者被迫不得以而为之。前者称为主动模糊,后者称为被动模糊。主动模糊语言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起到精确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动模糊语言不仅使法律法规在现实中难以操作,而且会给一些素质不高的司法人员留下"权力寻租"的机会和空间。立法语言的规范化就是趋利避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运用和理解模糊词语的原则,既探寻确定模糊词语意义的方法,又探寻限制被动模糊语言模糊过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模糊语言存在于各种化中,主要表现在词语和语篇上,模糊语言无法从语义的角度得到全面的解释,语言的模糊实际上是语言的语用变异,语境是理解模糊语言的重要因素,它对模糊语言具有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18.
汉语和英语中的精确数字以及词语通常用来表示精确的数目和数量的,其特点是精确性的表达方式,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界定和确定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交际中或是书面语言中经常用到,但是往往却产生了语义模糊、意向模糊和不确定性和语用模糊。  相似文献   

19.
日常交际中活跃着大量的模糊词语.其语义范围具有不明性、重合性、概括性和相对性等特征;交际中,使用模糊词语可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弥补信息的某些短缺,使日常表达丰富多彩,它为文学家创造了广阔的语言空间,它与精准词语交错使用可以构成表达的虚实相间,同时模糊性词语的使用要关照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20.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口语表达比起书面表达,模糊词语和模糊言语使用频率更高,更有效。口语表达中的模糊性,除了由客观事物的模糊性所决定之外,还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思维的模糊性,情感的模糊,言语表达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