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追风筝的人》这本成长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成长的引路人是成长小说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本文从成长小说角度,对主人公阿米尔成长之路的引路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蒋婉莹 《林区教学》2014,(11):25-26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 Eini)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主人公阿米尔在其成长中所犯的错误,而又在救赎以后逐步成长的故事。基于此,从"儿时犯的错误、哈桑实施救赎、阿米尔的自我顿悟与救赎"这一思路出发,对阿米尔的成长之旅进行解读,以期揭示《追风筝的人》这部成长小说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韦柳钰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72-74,78
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成长与救赎之路。本文通过阐述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外在和内在成长历程,分析成长与自身救赎的关系,认为主人公是在成长中学会了救赎、在救赎中实现了成长。  相似文献   

4.
作为阿富汗出生的美国人,卡勒德·胡赛尼向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阿富汗的文学之窗。小说《灿烂千阳》是作者继《追风筝的人》之后推出的第二部力作,这部小说以两位普通阿富汗女性为焦点人物,记述了她们面对战乱和家庭暴力时苦苦挣扎的动人故事。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角度解析《灿烂千阳》,并从成长小说的特点论证了《灿烂千阳》是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5.
《追风筝的人》是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一部描写阿富汗社会现状的著名代表作,叙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从被控制转向新生的成长过程。这部小说主要对现代阿富汗社会让人心酸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描绘,阿富汗独有的穆斯林文化是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阿富汗斗风筝的描写来充分展现出风筝在阿富汗文化中的独特意义。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艺术手法来对阿富汗社会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追风筝的人》的内容进行了大致的概括,并且对作品中蕴含的象征艺术手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进而对《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一词进行作用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一书,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由受挫到新生的成长过程。风筝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个叙事的符号贯穿全文,对理解主人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本文从主人公与风筝相关的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解析主人公人性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胡塞尼以阿米尔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展开叙事,通过童年期的阿富汗、移居美国间的阿富汗和重返战乱中的阿富汗三个生活空间的建构与切换,以对阿米尔成长与救赎艰辛历程的塑造投映出不同活动空间中阿富汗鲜活、立体、富有温度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在小说中,风筝作为特定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反映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所代表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以及阿富汗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风筝意象的解读,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以及他的救赎行为对我们当代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在小说中,风筝作为特定的意象贯穿整个小说的始终。作者通过对风筝的描述,反映了哈桑与阿米尔两个人所代表的阶层和地位的差异性以及阿富汗的社会状况。通过对风筝意象的解读,探讨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之路,以及他的救赎行为对我们当代青年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花祭 《八小时以外》2010,(3):122-122
可能是年龄大了的缘故,在读《追风筝的人》之前,大约有两年的时间没有买过单行本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是朋友推荐的,那是一本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600万人追捧的书。看完后我不得不记住这个名字:卡勒德·胡赛尼。一个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四年后,他从《追风筝的人》身边轻轻走过,捧出了这颗《灿烂千阳》。  相似文献   

12.
《灿烂千阳》是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力作。本文从女主人公之一玛丽雅姆的视角,展示了其面对男权压迫时,从困惑、忍耐到觉醒再到反抗的过程,分析了她的成长历程,解读了作品所蕴含的女性意识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3.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围绕救赎与成长描写了一个少年如何完成救赎,成长为一个男子汉的故事。小说的写作背景、情节、主人公的刻画都体现了成长小说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双重文化色彩等。小说探讨了这些文化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终以主人公回归本民族文化向读者揭示出本民族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主要以风筝为线,围绕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在重复的背叛和救赎中得到成长。追寻着阿米尔的救赎之路,读者可以了解到命运的不断轮回,阿米尔的救赎、阿米尔父亲的救赎和拉塞夫的救赎构成了整篇小说的人性救赎。  相似文献   

15.
《追风筝的人》是2005年全美第三大畅销小说,很多对其的研究以成长主题或象征隐喻作为切入点,而运用认知诗学理论来解读该小说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从风筝图形突显和主题突显两方面入手,通过对小说内在认知理据的挖掘,使其主题意义得到更充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依据,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对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物会话进行语境顺应性分析,证实了以顺应论分析小说人物话语的可行性,同时也为赏析小说人物会话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以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一个阿富汗男孩背叛与救赎的成长小说。这篇小说是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备受文学界关注,并涌现出大量有关此小说的文学作品。国内外的学者大部分都以主人公阿米尔为研究对象,并以背叛与救赎为主题来创作。文章将以此小说中的哈桑为研究对象,分析阿米尔同父异母弟弟哈桑悲剧生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中展示了阿富汗的社会风貌,他也成了阿富汗的代言人。本文将浅要分析《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与救赎,并对其中的阿富汗风土人情进行描绘。  相似文献   

19.
周晶 《考试周刊》2009,(38):29-30
比较对照形成冲突是畅销书《追风筝的人》的一大写作特点,本文分别从小说故事发生时间、地点的变化对比,人物性格及成长的对比,情节细节的对比等方面阐述了作品中对比的使用及其所产生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20.
《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之作,自出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获奖无数。这部小说以现代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背叛与救赎。本文借助有效的语料库研究方法和工具,通过对比分析《追风筝的人》小说文本和电影字幕的文本,以求验证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是否能为文体学研究提供新的发现,并探索电影改编中词汇、语法和衔接等这些文体特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