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千米,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间。"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描述。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北,万里长城蜿蜒盘旋于群山之上,依山临谷,巍然矗立,气势非凡。长城一线,是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接之处,历史上曾是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冲突、融合的地域,曾几何时,这里胡笳声声、羌管悠悠、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这里决出了战争的胜负,也决定了王朝的命运。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长城一线关隘处处,尤为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相连的辽西走廊西端。山海关北倚群峦叠翠的燕山,东南临浩浩荡荡的渤海湾,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山”“、海”“、…  相似文献   

3.
柏科 《老年教育》2009,(11):49-49
山海关 位于河北、辽宁两省交界处,是长城的起点,被称为“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北依燕山,南濒渤海,山清水秀,山海相依。登关远眺,雄奇壮观的山色海景尽收眼底,山海关之名由此而得。山海关的始建者是明朝著名大将徐达。当年徐达以他杰出的军事敏锐目光,在这里创建了制山控海的山海关。  相似文献   

4.
举世闻名的山海关,是中国名胜古迹荟萃、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的历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胜地。山海关历史悠久,是古代军事要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了。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倚山连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区,山海关长城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老龙头,长城与大海交汇,碧海金沙,天开海岳,气势磅礴,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关”雄关高耸,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角山长城蜿蜒,烽台险峻、风景如画,这里“榆关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莲捧日”及奇妙的“栖贤佛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孟姜女庙,演绎着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姜女寻夫的动人故事。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岗岩石洞——悬阳洞,奇窟异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美不胜收。以长城为主线形成了“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天下第一关”、“长寿山”、“燕塞湖”六大风景区。  相似文献   

5.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继续扩大侵华战争,占领了东北。1933年1月3日又占领山海关、九门口,然后大举进犯热河。平、津危急。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  相似文献   

6.
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祖国的象征。在外国,也有好些类似我国长城这样的建筑物。古代罗马皇帝哈德良(公元117——138年)曾下令在不列颠筑造过—道长73英里的士墙,用以抵御外族对英格兰人的侵袭。这道土墙,就是英国的“长城”。德国也有自己的“长城”。早在公元前,古罗马人和日尔曼人曾以莱茵河为疆界,为了扩张领土,他们互相残杀,征战不息。到公元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是一座有山、有水、有长城的海滨城市.这里有连接南北的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古城,有闻名遐迩的老龙头水上长城,有令人赞叹的板厂峪倒挂长城,有蓟镇关塞董家口长城……这些丰富的地域资源,为我们开发综合实践研学课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和安里小学以家乡长城教育资源为载体,通过长城研学实践的方式,传播长城...  相似文献   

8.
公元207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留下千古绝唱的诗篇。然而“碣石”今安在?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家作注只得因循诸说,兼收并蓄。本文作者以近年出土文物为依据,参照史籍中的合理记载,并通过实地勘察,得出新的结论:山海关外现今辽宁省绥中县境内海中的“姜女坟”即“碣石”所庄。自然,曹操在此面对苍茫海天,情魄引发,洒暴挥毫,写出《观沧海》诗篇。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段堪比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1939年至1944年的5年多时间里,东起山海关以西的九门口,西至赤城县的老丈坝,北自宁城、围场一带,南到迁安、遵化,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万个村庄、380万间房屋被烧毁,39万名劳工被奴役,35万人惨遭屠杀、虐杀,140万人被驱赶进被称为“人间地狱”的“人圈”……  相似文献   

10.
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防御工程,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长城的修建从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起,至公元17世纪的明朝末年,延续达两千年之久。它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横亘于中国北方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名关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是万里长城的起点,自古为交通要冲,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在甘肃省关西市西,嘉峪山东南麓,居高凭险自古为东西要冲,是长城的终点。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县西北,旧称居都关、蓟门关,是长城要口之一。紫荆关在河北省易县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  相似文献   

12.
山海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因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交通要道,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关城为明初时所置。友谊关友谊关原名大南关、镇南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1953年改为睦南关,后又改为友谊关,是中越两国要口之一。关城为明初时所置。居庸关居庸关旧  相似文献   

13.
古北口作为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 ,历来起着拱卫北京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研究了辽金时期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争。辽初 ,在未占领燕云十六州之前 ,入侵中原多经由古北口 ,辽末金军完颜希尹、完颜娄室在古北口大败辽兵 ,顺利占领了燕京 ,对灭辽起了重要的作用。依照宋金“海上之盟”的规定 ,金将燕京交给宋 ,但随即与宋军就发生了战争 ,金军完颜宗望大败宋郭药师 ,而守卫古北口的宋兵也战败 ,金又占领了燕京。金代发生在古北口的唯一一次战争是大定二年 ( 1162 )契丹移喇窝斡起义军与金军之战 ,起义军虽获大胜 ,但最终仍归于失败 ,这些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争 ,攻守双方分别涉及到汉人、契丹、女真等民族 ,由此可以看出古北口不再只是长城上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民族的重要关口和民族的分水岭 ,更主要的则成为保卫正统王朝和观念的一个“堡垒”。  相似文献   

14.
汉代萧关考     
萧关又称陇山关,位于关中西北,在今宁夏南部山区固原县境内,是关中四关之一。据载它“三面陡立,北踞高埠”,形势险要,是长安通向漠北的重要关口之一,具有“长安咽喉西凉襟带”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是,萧关究竟在固原何处,宋朝以来,众说纷云(有瓦亭、三关之说,有开城,硝河之议),莫衷一是。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今固原东南古城公社古城址就是  相似文献   

15.
2015年4月14日,不少网友在微博或者QQ空间里晒出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园长城”的照片,引来了许多网友的围观和热议。据校方介绍,“校园长城”全长1600米,连接校园的东、中、西三个区域,目前建设费用已投入260多万元,总预算400万元以内。作为一座仿古建筑,“校园长城”绝大部分是按照秦汉至明清时期的长城建筑符号进行设计,烽火台、垛口、关隘一应俱全。  相似文献   

16.
沈坚 《历史教学问题》2007,(6):F0003-F0004
娘子关 旧称苇泽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之东,距县城45公里.地处太行山脉中段,由东西向的绵河横穿南北向的太行山形成之天然通道,为山西、河北间的咽喉,内长城的重要关隘。因形势险峻,自古即为军事战略要地。东汉末年董卓任并州牧时。即曾于此筑城驻兵,隋开皇年间又一度设有苇泽县。娘子关名之起源,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7.
1933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华北的门户——山海关(因地处河北省临榆县境内,又名“榆关”),中国驻军何柱国部奋起抵抗,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史称“榆关抗战”或“榆关事变”。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至今尚未见有专文介绍,通用的中国现代史教材也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榆关抗战作一综合叙述。  相似文献   

18.
滦河镇,古称喀喇河屯,位于承德市西南三十五里处,早在避暑山庄修建之前,这里就建起了喀喇河屯行宫.当时的喀喇河屯“宫外烟井鳞次栉比”,是口外一大都市.本文依据实地调查的材料,并参阅有关资料,对喀喇河屯的主要居民——满族的迁入、生活、风俗、作一初步探讨.一、滦河镇的兴衰繁荣滦河镇位于滦河与伊逊河交汇处的南面,滦河水浩浩荡荡,极利于航运,镇东是平直开阔的河谷地带,陆路交通亦便利.由于水陆交通方便,使这里成为古代兴建城市的理想处所,早在公元1200年(金承安五年),这里就是兴州县的治所,兴州古城到元朝时仍称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必读》2011,(9):2-F0002
长城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持续了2000多年,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万里城墙上分布的百座雄关、隘口以及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城墙沿山脊建筑,  相似文献   

20.
陈弘绪年谱     
公元一五九七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丁酉),一岁。弘绪生于南京。其父道亨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弘绪祖先为江州(今江西九江)人,系陈宣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自唐宋始,世世代代居住一起,号称“义门”。传至陈绩,绍兴中,仕于安仁(今江西余江县锦江镇),“因徙居之,遂为安仁人”。后弘绪祖父又迁居新建(今江西新建县),“遂为新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