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环境为基础的社会。大众传媒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大众传媒如何与民俗传播嫁接,民俗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今民俗学界不可不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民俗传播,将民俗生活变迁与传媒结合起来,来揭示媒介环境中的大众传媒与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和文化现象,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民俗是一种广泛的社会存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载体和民族认同的纽带。民俗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粘合剂,是展示国情地情的主渠道,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舞台,也是法制建设的奠基石。深入研究和不断发扬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精神血脉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有着以文化人的重要育人功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互联网信息媒介样态的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泛在化、受众需求的个性化,也带来了文化育人的数字化革新。数字化技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优化,有着规避陷入技术伦理的价值导向、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目标、防范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价值诉求。数字化技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表现为:传统性文化育人观念、单调性育人内容供给、割裂性文化表达形式、僵固性文化育人机制。基于此,数字化技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优化,应提升数字化技术应用认知度,强化数字化赋能及数字化媒介载体创新意识,完善数字化教育共享平台,以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理念、内容、方式及机制。  相似文献   

4.
黄雪华 《快乐阅读》2013,(11):15-16
对联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民俗、语言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但对对联知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而且利用对联知识优化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张小娟 《中国教师》2008,(20):50-52
<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在当今新形势下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要求我们要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以创新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学,其基本精神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  相似文献   

6.
但夏 《华章》2014,(27)
《蜀红》是一部优秀的民俗歌舞剧,它将尘封千年的“蜀红”等民俗传统以音乐舞蹈的方式再现在人们的面前。本文以《蜀红》为例,从中探寻四川民俗歌舞剧的现状,试图对四川民俗歌舞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优秀人文传统的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热爱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民族精神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民俗节日因其浓烈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气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组成完整而和谐的节日教育内容体系,成为幼儿成长教育的优秀民俗节日"读本"。但是,目前幼儿园的民俗节日教育活动普遍比较单一、零星,缺乏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创新。本文以"诗情画意品中秋"民俗教育活动为例,阐述以节日民俗文化为基点,以快乐体验和自主发展为理念,以爱的情感交流为落脚点,以家园互动和社区参与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民俗节日教育,旨在建构一种形式创新、资源整合、过程优化的园本民俗节日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的一支民系,保持和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是他们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客家民俗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虽有借鉴吸收南方土著的山地文化,但更多的是继承传统的中原文化。探析客家民俗舞蹈艺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渊源,让中原文化的精髓世代流传下去,既是当代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也是华夏子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中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舞龙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我校舞龙运动的开展状况,探究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弘扬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美术教育中提倡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本土地方的文化艺术,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获得乡土情怀,认同自己的文化,培养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感情等作用。美术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传递者,是民间艺术的弘扬者,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这一做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一国家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是民俗学从学术概念到人类文化自觉的反思,是一个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也是人类追求文化共享和多样性的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带入传媒时代,对民俗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转变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民俗象征、民俗思考、民俗符号等多重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3.
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之一,如今民俗教育已倍受人们的关注。文章对民俗内容的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民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功能:民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对历史教学中渗透民俗教育还要有一定的适度性、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庙会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作为中华民俗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与形式。今天它已成为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内容的一部分,开展对庙会文化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审视历史、文化、民俗等多学科的流变过程,从而使这一古老文化融入现代化的洪流之中。  相似文献   

15.
《申报》在早期的二十年间刊登了大量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一方面继承了前代民歌形式灵活、内容生动的特点,又因其借助报章发行,具有报章文学的特色.它改变了传统民歌及前代竹枝词重抒情的特色,着重描述晚清十里洋场的风物、人文及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诗史”的作用;同时,将新的语言运用到竹枝词的创作中,也是对传统民歌及前代竹枝词的革新.  相似文献   

16.
栗园围香火龙是源于军事的宗族式民俗,现已形成了扎龙、起龙、出龙、拜厅、舞龙、游村、放龙、送龙等为一体的元宵节期间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对沟通客家人情感,增进海内外客属的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有利于形成地方教育和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合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利用合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表现,在几千年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轰轰烈烈的白事,被人们看作一生的一个完美归宿,而通过这些丧葬礼仪活动,也产生了一大批民俗行业,纸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是丧俗艺术中一种主要而又相当普遍的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超越其审美价值。甘肃通渭丧葬纸扎品种多样,颇具特色。就通渭丧葬纸扎的种类、工艺特色等进行田野调查、通过采访纸扎艺人、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通渭丧俗纸扎进行探究,感受陇中文化的丰富多彩和通渭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萨满跳神是民俗、宗教、艺术的综合体,融说、‘唱、舞、乐于一身。流传在今东北民间的跳神活动一方面作为萨满教的遗俗,一方面新的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本文以田野调查所得的五个跳神案例为对象进行考查与分析,进一步明确其所代表的民间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汉文化是我国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它照耀着整个华夏民族,并吸引着各国学者纷至沓来,而浪漫旎丽的楚文化无疑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精华,使得这朵奇葩愈发璀璨。尤其在西汉初期,无论从治国纲领,艺术成就,还是民俗文化等,无不受到楚文化的深刻浸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