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文章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观察和熟悉客观事物,收集和积累材料的过程;二是分析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思维过程;三是语言表达的过程。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物”就是客观事物,“意”就是思维,“言”就是语言表达。物、意、言是写文章的一个总过程,而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则是写作中的第一个过程,也是写作“言之有物”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一)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这是写作心理学揭示的规律。“表象是思维的起点”,是写作中双重转化的基础。没有表象,“意”和“文”只是无源之水。不同的“物”在...  相似文献   

3.
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个“物→意→文”的过程,也就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意相互渗透、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其中“物”即生活,为写作的基础;“意”即作者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的综合体。要写好文章,核心是“意”,惟有努力把“炼意”和“做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写作过程作为锤炼思想、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的  相似文献   

4.
正确的思维向度是科学地描述与概括写作规律的前提。写作规律研究从现代哲学观念、相关学科成果和写作学自身发展态势中获得了宽广的理论背景。它的思维向度可确认为“普通形式”、“内在动力”、“目的指向”三个维度,而据此概括的相应写作规律是“主、客、受、载四体化意”、“物意文三级循环”、“质料、主旨、结构、语言四因合体”三条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5.
张豪 《新读写》2023,(11):32-35
<正>有一种说法,写作就是由“物”到“意”,再由“意”到“物”的转化过程。由这种观点,人们又推演出“物—意—文”的写作过程模式。“物”,是事物、人物、事件,是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经历过的。“意”,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想要表达的意愿。“文”就是我们写成的文字。简单说,写作就是人们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或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作文自然也是这样的表达,是运用语言传情达意。一是表达思想,呈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激发学生写作双重转化的主要力源为情感、赏识、需要、审美四个方面,双重转化中的重要环节为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反馈等。  相似文献   

7.
当代“写作主体建构论”的核心是:写作不仅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自我心灵的投射、复制,写作就是在文章中复制“自我”,表现“自我”。这个理论是对古代“性灵”写作传统的一个接续,是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盛行至今的把写作行为机械为“文体技法”论与“物-意-文”的线性、稳态模型的一个颠覆,近年来为写作教学所力导。  相似文献   

8.
在写作流程中,“物”转化为“意”,“意”转化为“文”,是一条重要的写作心理规律。文章分析了促发转化的力源,并紧扣双重转化中的感受、摄取、运思、表述和反馈诸环节陈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从主体能力的角度,全面考察写作过程的实际,经过继承和借鉴、开拓和创新,“物(?)感(?)思(?)文”的写作过程论逐渐形成。“物(?)感”是写作的第一重转化,即内化,它是写作的开始;“感(?)思”是写作的第二重转化,即意化,它是写作的关键;“思(?)文”是写作的第三重转化,即外化,它是写作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研究文章的写作主要是研究文章成品的制作过程。文章的制作过程必然要经历从“物”到“意识”,再从“意识”到“文章”的“双重转化”,即经过“物→意→文”的矛盾运动。“物、意、文”的矛盾运动,实质上就是写作过程本质的体现,可再分解为相互联系制约的“同化”、“内化”、“外化”三个层次,清楚地反映出文章制作过程中由心灵的动态转化为文章的静态的发展过程。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鲁迅曾明言中过韩非思想的毒,但韩非思想的具体观点并未对鲁迅发生任何影响。韩非对鲁迅的影响发生在两个层面,一是思维方式,二是文章风格。韩非思想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善于洞察人心的深层动机,其文章的风格特点是雄辩犀利,这两个方面对鲁迅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研究生的讨论探究式"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教学方法在测评的"查、讲、听、议、写"各个维度上达成了预期目标,证明该教学模式能有助于新研究生们较好的完成学-研转换,进而对其培养创新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英汉思维差异对二语写作中语篇构建的影响,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139篇英语作文样本的语篇特征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汉语的螺旋型思维、感悟型思维和一分为二型思维对二语写作的语篇构建产生了干扰作用,表现为:篇首不切题,段落内容与主题不一致,句与句之间缺乏连贯性,观点不明确等。  相似文献   

14.
“读后感”是属于义论文范畴的一种重要文体,写作难度大于一般性议论文,也是初中学生较难把握和写好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写作“读后感”的三字思维途径,即“读”,“思”和“联”,它对于中学生写好“读后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创造工学教学模式,是引入创新技法的理论、策略、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模式的总称。其典型范例———“爱的”(ATDE)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侧重于通过问、想、做、评四个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五力”;信息交合快速作文法则是将创新技术应用于作文教学之中,侧重于提高选题、构思、成文的速度,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野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视野已经成为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鲁迅的野史思维。野史思维不仅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创作,还影响着鲁迅小说和散文的书写。野史思维是鲁迅迥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维方式势必存在差异。任何一种语言,不单单是在句子构造上,就语篇模式上也表现出运用此种语言民族的思维特点。可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在学习外语时无可回避地受到母语影响。Kap lan昔日提出了英语思维是直线型,但东方语言思维却是螺旋型的看法,同时指出二语学习人的英语写作呈现其母语思维特点。本文就大一新生的英语作文进行剖析,考证了Kap lan对于语篇模式与思维特征的看法,并且也对思维模式与二语写作中语篇模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首先对"表象——抽象——具体"这一理论思维方法进行了概念解析和理论说明。其次指出这一方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基础的极为重要的理论思维方法。最后强调和分析了这一方法的一般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杜拉斯的《情人》和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对其中蕴含的叙述风格、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和男性形象进行比较,以此来探讨两位女性作家不同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从事物间诸种“关系”入手,借助“关系”思维的方法,以观卞之琳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风格形成,及其与中西诗学的关系,从而在多元的“关系”中达到对卞诗主题意境的准确把握,以期拓展视域,有所新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