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名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因而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命名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澄城县地处陕西省渭北高原,北魏太平年间始得其名,至今已有1540年。本文试从文化学角度,从该县乡镇地名反映的地形地貌、地理方位、宗族观念、宗教影响、社会经济以及情感观念等方面进行分析,初步解读地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汉语地名进行界定,并归纳出音译、音译加汉语语素、意译、汉语命名等几种命名方式,后对新疆汉语地名进行汉文化透析,指出这些地名中的主要汉文化蕴涵;证明汉族在新疆开发中的地位;昭示汉语词汇发展的复音化规律,把地名发音化趋势的产生提前到汉代,把多音节调的构形向观音节靠拢,也提到了汉代;新疆汉语地名还反映了汉瓦族的共同民族心态、民族习惯等。  相似文献   

3.
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同时,地名本身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是一种信息载体.以普洱市一区九县的地名(主要以各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对傣族地名在普洱少数民族语地名命名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欧洲的殖民活动对拉丁美洲地名的命名有着一定的影响。文章将从欧洲殖民活动造成的地名更替,拉丁美洲国家地名中的殖民色彩,以及这些地方脱离殖民统治后的命名这三个方面讨论欧洲殖民活动对拉丁美洲地名的影响。研究殖民活动对地名命名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殖民者的意图及其目的,以及反映民族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历史根源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加速,加强对地名的规范管理工作显得日益紧迫。文章以武汉地名为研究对象,归纳出武汉地名的四种结构形式,即“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并概括出武汉地名的六种命名方法:说明法、借词派生法、形象命名法、缩略法、借词转化法、谐音雅化法等。从而进一步总结出武汉地名的命名规律及其反映出的武汉地域文化特点,并对武汉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6.
湖南侗语地名不仅记录了侗族人对其聚居地的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分类,也蕴含了丰富的语言、历史、文化信息。湖南侗语地名在语言结构上采用侗语偏正式结构特有的"通名+专名"结构,在命名理据上,通名主要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人工建筑物或设施、聚落或行政区划等命名;专名主要以动物、植物、方位、地形特点、民族、姓氏名等命名。  相似文献   

7.
地名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南海诸岛地名从文化角度可以分为地理意义命名、历史意义命名、军政意义命名、地方文化意义命名和吉祥文化意义命名等,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南海的探索与认识,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历史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是证明南海诸岛主权归属中国有力历史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杨旭 《现代语文》2016,(4):10-13
王寅(2014)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以"命名转喻论"对专名问题作出了统一解释。地名作为专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名活动也遵循"命名转喻论"。文章基于"外延内涵传承说",以介休村名为例阐述了地名分类、地名转喻的外延内涵传承过程及原则,研究发现:基于喻体内涵可把地名分为特征和属性(自然、人文景观)、来源和生成(历史)、作用和功能三大类;地名转喻的外延内涵传承过程可区分为喻体为专名和喻体为通名两种;地名转喻的原则包括:地名所涉本体和喻体须满足转喻映射的某一默认类型;地名转喻过程受多种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制约;地名转喻会受到一些文化、社会、美学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红河县哈尼语地名记录了红河县哈尼族人民生态环境的变迁,红河县哈尼语地名可以如实的反映红河县哈尼族地区的地理、植被、动物、山川河流等情况,它是哈尼族人民生态环境变化的记忆,反映了哈尼人与自然、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生态史信息;哈尼语地名成为哈尼族人民传播本民族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我们了解红河县地方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窗口,集中体现了哈尼人的思想和情感。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在对村寨的命名和村寨的理性选择上,充分显示了哈尼人民的勤劳智慧,同时通过这些地名也能反映出哈尼族先民们的生态观。文章主要是针对红河县的哈尼语生态地名进行尝试性探索,分析了哈尼语生态地名命名的特点,以挖掘出红河县哈尼语地名中所蕴藏的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现有的78个市县名在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地区具有不同的语源类型特征.淮北地区,社会历史因素是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历史地名是当地市县名的主要语源类型.江南地区,自然环境因素是地名命名的主导因素,自然要素是当地市县名主要语源类型.二者之间过渡性明显的江淮地区,市县名的语源类型也具有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1.
山阴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当地人习惯把县境分为山区和川区,川区又以桑干河为界,分河北片和河南片。本文从这种分区出发,根据地名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的密切关系,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首先分析了地名反映出的地形、水文及人们的居处差异,其次对三区地名命名法进行了比较,然后对地名中的特殊读音及用字加以说明,阐释了特殊地名反映出的历史文化景观,并对部分村名的语源进行了考证,最后简要分析了不同地区相互排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政区名的命名研究已成为当代地名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学术界对重庆地名的研究尚不系统和深入。实际上重庆的区县名命名方法十分独特。就今天重庆43个区县名而言,其命名可以归纳为3大类12小类,而且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独特性,研究这些独特性和规律性对于指导今天重庆的地名工作具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村落名是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村落名的描写与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村落名的命名方式、村落名的文化内涵以及村落名的规范问题三个方面对鞍山地区的1 066个村落名进行了研究。鞍山村落名多采用了"通名+专名"的命名方式,文章用统计和分类的方法从通名和专名两个方面对其命名方式进行了探究。鞍山村落名作为文化词汇的一部分,反映了鞍山地区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鞍山村落名存在异体字和重名现象,本文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的产生、形式结构和发展演变等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地名的变化相对缓慢,因而较好地传承了文化,反映出地区的地理面貌、历史发展、思想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经历了宗法制度为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国人血缘和宗族观念已深入人心,居住地的命名往往体现了宗族观念。本文以蓬莱市镇地名为例,分析地名的文化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5.
承德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聚积区,它的地名多以动物,植物、山川河流,人物的蒙古语、满语命名。地名的产生和变化反映了少数民点生产、生活、社会的变迁。从地名的变迁可以推知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以星宿代指地域或以星宿名命地名,是中国传统化所特有的一种化现象,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地理学上的一个具体体现,本列举了东北地区的几处以天星宿命名的古代地名,对其中所反映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地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历史痕迹和社会变迁。从文化学角度看,它既有一个时代文化特征,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彰显一定时期的历史信息,对一个地域的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蒙城是皖北文化的缩影,蒙城地名研究是蒙城地域形象重要识别元素。蒙城文明可上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地名类型大致分为十种。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为姓氏、地理、民间、宗教类命名,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以经济种类、政治新貌等命名。蒙城地名文化如实反映了蒙城的历史进程、区域经济、多教信仰、家族血亲等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地名的形成又与一定的地理、历史、心理因素等相关,本文以安庆城区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地名的语言形式以及其文化内涵,以加强对地名命名工作的重视,促进地名命名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村庄是比地名更小的地方行政单位。一个地区村名的命名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多种因素有关。以苍山、洱海间的大理镇等5个镇为例,对村庄的名称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白语和汉语对村名命名产生的影响,对村名命名的类型进行分析,同时还分析了村名中体现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山水自然文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村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0.
毕节方言地名词有两大语源:其一为外来汉语地名,包括两种情况,即由汉族移民异地移植的地名(如古南京地名)和按汉语命名方式命名的地名(如府、县、乡、村、铺、伍、所等通名)。其二为借词地名,即源于各少数民族语并已经通用的地名。毕节方言地名系统来源的多元化特征,也折射出其所独具的多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