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儒家“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忠恕”之道,它的思想真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不欲,勿施与人”。这一践行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以从中引申出来,它是人类的普世伦理,是全球的底线伦理,是全球伦理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的根本。若要走向世界和平,就需要在各个国家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实行“忠恕”之道,只有这样世界才能赢得真正而持久的和平。  相似文献   

2.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常法则:忠恕之道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恕之道作为儒家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伦常准则,包括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他人两个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层面。"忠"侧重如何对待自己,它实际由"中"派生出来,强调的是通过"执中"、"正己"而"尽己成性",与三代以来的尚"中"精神一脉相承。"恕"着重如何对待别人,它强调通过推己及人、以成全他人,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两种表述形式。依儒家之见,"忠恕违道不远",只有既正确对待自己,又正确对待别人,我们才能达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忠恕之道历史上曾为多个不同文明体系所提出,是具有普适价值的道德黄金律。通过在“所欲”或“所不欲”与“施人”或“不施人”之间的几种情况进行伦理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忠恕之道的伦理价值.以及与“以直报怨”的关系。在今天继承和弘扬“忠恕之道”,对于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仍有着多方面积极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试论"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态度。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新构建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忠恕之道是儒家仁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最根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孔子的忠恕道观强调人己关系,以修德为根本,推己及人;以爱人为前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蕴含着伟大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在战乱频繁、礼制混乱的春秋时代还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儒家的忠恕之道都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实现个人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一、儒家忠恕之道的思想基础"忠"、"恕"二字常连在一起出现儒家经典之中。"忠"于谁?忠于君,忠于己。然而,无论是忠于君或是忠于己,都是忠于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是"恕"便紧随其后。对于儒家忠恕之道的解释,学者们一直都见仁见智。儒家认为,人心各有差异,好恶、秉赋也各不相同,但人之为人的本性是基于善意的仁心、  相似文献   

9.
"忠恕之道"本是先秦儒家人际交往行为之圭臬,但经后世朱熹等儒家学者的注疏递嬗而意涵不彰。朱熹更是站在理学的高度,分别从天地、圣人、学者的层面,运用"理一分殊"范式,从本体论,体用论,对"忠恕之道"进行了建构。这种建构缩小了"忠恕之道"的内涵与外延,且与基督教的"黄金定律"相比,在传播意义上,缺乏经典表述。其实,先秦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二者,紧密结合,是对"忠恕之道"的经典阐释。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忠恕之道"的"恕道"与"忠道"有联系亦有区别。"恕道"在现代社会的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宗教团体与宗教团体之间仍然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独立自主的价值选择,中国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来来实现和平崛起。崛起的中国,将会更好地巩固自己独立自主的地位,对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反映了世界各国及其人民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首先完整地提出来的,但它的形成完善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外交活动中,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用五项原则处理各种对外事务,并在世界范围内,倡导这一原则,促进了中国对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长期的和平与安全。  相似文献   

13.
孔汉思先生所提出的“世界伦理”构想,目的在于为京教问的争平和世界间的和平提供一条可资选择的造径。因此“世界伦理”的提出,必须有它得以建立的宗教依据。在分析宗教依据的过程中,孔汉思先生对“大神学解释学”保持了足够的警惕,并对“世界伦理”在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刘邦春  孟娟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113-116,139
美国和平教育是19~20世纪在世界和平运动的促进与指引下在对教育作用的反思的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在论述美国和平教育形成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近一步探寻了美国和平教育的哲学理念。为普世知识开辟和平道路的夸美纽斯、主张用实用主义的学科教学促进和平的约翰.杜威、力推培养全球公民意识促进和平的蒙台梭利和用对话与批判推进和平的保罗.弗莱雷等皆为美国的和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美国和平教育也经历了“和平世界愿景的提出——从反战走向积极的和平教育——迎接女性的和平教育——和平危机的时代——和平教育的积极发展”发展轨迹。美国和平教育发展对促进我国教育中对和平教育本质与使命的理解、提高对和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Despite claims that STS(E) science education promotes ethical responsibility, this approach is not supported by a clear philosophy of ethic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work of Emmanuel Levinas provides an ethics suitable for an STS(E) science education. His concept of the face of the Other redefines education as learning from the other, rather than about the other. Extrapolating the face of the Other to the non‐human world suggests an ethics for science education where the goal of pedagogy is peac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rupture, eros and justice that arises from openness to the demands of the world. Understanding the infinit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vocation presented by the face of the Other radically reconceptualizes science education from STS(E) towards an E‐STS curriculum of responsiveness that critically employs the said of modern science and opportunities of experience to enabl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itizens to act in peace to what the world is saying.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关于“全球伦理”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入,观点各异。我们认为,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全球环境伦理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那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共同利益的形成及各国、各地区间利益相关性的增强,以此为根据的全球伦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现实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17.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8.
"和为贵"与"非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历代王朝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与各国在天朝礼治的和谐气氛中"共享太平之福"。在新的历史情况下,在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中国应坚持和发扬传统,从经济的"大"走向文化的"大"。  相似文献   

19.
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催生了战争恶德。极端民族主义、唯意志论思潮、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战争恶德的思想基础。其主要思想包括:和平意味着毁灭,战争是崇高而道德的行为;领袖是首要的,军人要为之牺牲一切;在战争中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战争恶德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持续提供了思想动力,并加剧了战争的野蛮与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