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理论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英语饮食词语的语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元元 《考试周刊》2012,(30):27-28
转喻和隐喻都是基于经验的思维方式,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以英汉“cake(蛋糕)”为语料,从认知转喻和隐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从而呈现词义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隐喻和转喻理论,立足量词语料库,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聚焦考察汉英身体名词作量词的认知机制及其搭配原则的异同。研究发现:第一,汉英身体名量词都存在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认知聚焦方式;第二,汉英身体名量词的隐喻性认知聚焦方式主要有外聚焦和单聚焦两种;第三,汉英身体名量词的转喻性认知聚焦方式主要表现为部分聚焦和容器聚焦两种。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而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词义引申本质上是一种隐喻现象。认知语义学研究认为,支配着一词多义意义关系的原则是语义的隐喻性。从认知的角度对"口"的本义及引申义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文章以hand为语料,从隐喻认知角度来分析一词多义的现象。研究发现:(1)隐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大于转喻;(2)在词义延伸中有两种思维结构: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思维结构;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联想思维结构。两种思维结构相互交叉,出现连续统的现象;(3)词义从本义向转喻、隐喻方向延伸的时候,离本义越远,修辞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它的出现体现了人类的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经济性原则。基于原型理论,本文从隐喻和转喻机制着手,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多义词"头"词义延伸的认知理据,从而更好地阐释语义范畴中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颜色词,而且这些颜色词不仅有其基本义,还具有丰富的隐喻义和转喻义,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的角度,运用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的语义重合,对外语教学、翻译及跨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体验主义是造成汉英饮食习语异同的根源。探析其语义形成过程,旨在构建其认知语义理据模式,证明首个意义理据为转喻,其它意义的语义理据应为基于转喻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隐喻、转喻及原型理论,以汉韩英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红"为例,根据词典中汉英韩"红"的各种语义认知的典型程度,分析了汉英韩民族的文化心理图式及其成因。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图式对语义认知及语义范畴扩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阐释了拟声构词的隐喻机制和拟声词语义转移中的转喻方式,并探讨了拟声词的隐喻和转喻的界面关系。研究发现:1.拟声构词是在依据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度的基础上通过语音隐喻进行的。2.拟声词语义转移的原因是发生了邻近性的认知转喻。3.语音的范畴化感知是拟声词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界面。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对隐喻和转喻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思维模式对汉语"手"和英语"hand"做语料对比分析,分析了"手"的词义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义项拓展,分析了其多个义项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从而也有力地证明了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以英汉face为语料,从认知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发现:两词在认知上均以隐喻为主,转喻为辅;英汉语所显示的这种类似性典型地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选择倾向性;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则印证了人类认知基本根植于身体经验,但也受制于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美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名词动用的实质是受转喻促动的,隐喻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选取名词动用的实例从隐喻、转喻的角度阐释其深层机制,旨在将认知理论成果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促进名词动用的习得。按以转喻为主和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生成的名词动用对实例分类阐释,以转喻为主的名词动用下分八小类以揭示其转喻理据,对隐喻、转喻共同作用生成的名词动用分来源于转喻的隐喻映现、基于名词隐喻义的转喻和基于转喻机制的隐喻延伸三类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5.
词义扩展是人类认知思维的体现。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思维,分别基于事物和概念间的相似性和邻近性而构建,是实现词义扩展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多义词教学往往将其各个义项独立,忽略彼此之间的认知关联,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从认知角度来分析词义扩展的内在机制,并对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培养多义词的认知思维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玉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31-133,137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话语的基本特征,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够为这一现象提供较有说服力的认知理据。本研究以英汉人体词语"手"和"hand"为个案,通过对其义项做基于词典的考察发现,隐喻和转喻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分别以相似性和临近性为基础,在"手(hand)"词义延伸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理据作用。英语汉语对比分析的研究视角验证了不同民族身体体验的相通性,以及由于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带来的不同民族认知体验的差异性。为词汇多义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多义词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转喻到隐喻的渐变——习语的形成与理解的认知理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荫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4):43-46,87
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机制,不仅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以Deignan提出的"从转喻到隐喻的五个渐变"的观点为基础,以汉英习语为例,分析习语形成和理解的认知理据,揭示了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渐变性的过程,也为习语的认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