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是龙形象趋于成熟的时代,当时志怪小说中记载的坐骑龙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仙人隐喻、预示吉凶、象征五德等多样现实功用,既体现出龙文化中龙的神性与人性,又体现出龙形象所代表的超越性及政治性。  相似文献   

2.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关羽传说或文本常用龙形来指喻关羽的非凡与神性.关羽的兵器青龙偃月刀,也与龙信仰有较直接联系.关羽与龙二者的相似,具有形象层、叙述层和深层蕴涵,突出了农耕民族自然神信仰人格化之后的泛化,战神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向古老的自然神崇拜的靠拢.在民间,关羽和龙都被赋予保国安民、解难济困的实用性功能,遂产生共同的文化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4.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5.
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  相似文献   

6.
龙年说龙     
阿蒙 《神州学人》2000,(1):25-25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是龙的传入。龙的意识大抵沿自古代炎黄先民的图腾崇拜。古时典籍称:伏羲之母华肯在雷泽因脚踏龙身人面的富神的足迹,感孕而生伏羲。伏羲文娟“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列子·黄帝篇》。炎帝之母在华阳淤玩,看见神龙一有感而孕,生炎帝。炎帝“人身牛首”《正义)引(帝王世纪》。作为部族的徽记的龙,其形象随历史的演变、氏放的融合分化而不断变异。定型后的龙的形象大体是这样的:牛头,象鼻.鹿角,马鬃,蛇躯,鳞身…  相似文献   

7.
龙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对中华民族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龙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龙形象的形成与龙文化的内涵两个方面.龙复合形象的形成是氏族族徽、氏族之间以及氏族文化之间的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合过程,是中国人综合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生物兼容并蓄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粗具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8.
《现代语文》2007,(11):78-78
在先民的心目中,龙既然是神物,当然也就在观念上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一起了。人们用龙比喻美好的事与物,龙的形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种艺术作品中,在语言文字中,在各类物品上,都不乏龙的形象。在"食"的领域中更是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民间童话源于神话,属“羲娲系统”.其衍生于图腾崇拜,逐渐演化为龙、虎、凤型童话.童话中的龙、虎、凤形象,是劳动人民在现实与幻想交织中,概括了龙、虎、凤习性,注入了人的思想的一种艺术创造的结果.这种艺术创造是人和龙、虎、凤的统一,现实和幻想的统一,它使童话中的龙、虎、凤形象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李白诗歌中的"龙"不仅与游仙联系密切,而且被用于比喻皇帝、宝剑、马等人或物,就连以"龙"命名的人名与地名也在李白诗歌中反复出现。龙文化不仅为李白诗歌提供了大量奇幻色彩的意象与典故,而且使得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含蓄,也更加形象生动,更起到了深化诗歌精神内涵、突出诗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1987年,距今6400多年的"中华第一龙虎"蚌图惊世出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龙年。期间,围绕这一重大发现展开了一系列不断深化的龙文化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有4次全国性龙文化研讨会,其中有1次"龙文化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是在上海召开的,其他3次都是在濮阳召开的。历次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学者都以"龙"为主题,对濮阳市进行文化定位和文化产业展望,期盼龙文化研究与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互为推进。一、中华第一龙,无愧第一  相似文献   

12.
白族的水神文化融合了外来龙文化,逐渐形成了白族龙文化,集中表现为对龙的崇拜。白族的节庆活动中随处可见龙的身影,主要是祭龙和龙本主崇拜。在白族龙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崇龙意识寄托着白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白族龙文化不断继承与发展,至今仍焕发着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一种动物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这种动物就是“龙”。中国人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十二生肖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它对于中国人的意义,远非外国人能够揣摩得了。活生生的龙谁也没有见过。没见过的原因绝不是因为龙是珍稀动物,而是因为在这世上其实从没有生存过如今我们所见形象的龙。“中国龙”,其实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说到“中国龙”的历史与形象来历,那真是太久远了。现在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一条龙,出现在距今六千多年的仰韶文化中,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那是一条长一米七八的白蚌砌成的龙,做云中飞腾之状,已经与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大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其中写到很多动植物和鸟类,出现最多的是马和鱼,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鸟和鹿。在《诗经》中虽然龙字也多次出现,但是缺乏对龙的具体形状的描写。可以推断,商周之前,龙这种动物可能就已经灭绝了,留在人们心目中的龙只是一种民族记忆和标志。龙以头角峥嵘矫健活泼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世界华夏族人的鲜明徽标。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大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其中写到很多动植物和鸟类,出现最多的是马和鱼,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鸟和鹿。在《诗经》中虽然龙字也多次出现,但是缺乏对龙的具体形状的描写。可以推断,商周之前,龙这种动物可能就已经灭绝了,留在人们心目中的龙只是一种民族记忆和标志。龙以头角峥嵘矫健活泼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世界华夏族人的鲜明徽标。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中国人非常崇拜龙,并自称“龙的传人”。其实,龙并不存在,它是我们祖先创造出来的一种崇拜物。既然传说中的龙并不存在,那么真实存在过的恐龙肯定就和龙挨不上边了。对大量的化石研究表明,恐龙各有各的形象,与传说中的龙完全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把恐龙与龙联系起来呢?问题就出在恐龙的“龙”字上。其实,恐龙只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  相似文献   

17.
吴鸣建 《神州学人》2011,(12):26-28
“龙”,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之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8.
《史记》对中华龙形象的演变与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史记》中记载了少量平民化的龙,重点着力于对龙的帝王性的渲染,它为汉高祖刘邦塑造了系统的龙脉,把君王与龙形象紧密地联系起来。《史记》是龙形象演变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节点,龙作为一个普通图腾被从平民化的土壤中发掘,而成为增强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的一个工具,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9.
稼轩词中的“龙”形象十分丰富,它们既是辛弃疾笔下用典的神兽,也被用于比喻皇族成员、岩石、花、雪等人或物象。词作中还屡次出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潭、龙泉县、龙安寺等等。此外,图腾、宗教中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在稼轩词中也偶有涉及。形象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共同构成了辛词中的龙文化,它们或是用典,或是真实写照,使辛词更加形象生动,进而起到强化词风、突出词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中“龙”的基本神性体认在通天、善变、征瑞、兆祸、威吓、祈福、祥和、美满等诸多审美苑囿。因此,华夏龙图腾信仰标识可谓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演进历程中不断吸收、综合、融汇其他文化并在原来“龙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完善和拓展。它历经弘萃通远、源远流长、温雅畅融的历史积淀演绎业已成为张扬国人性灵的丰厚纯真的民族文化情愫,从而彰显着中华“龙文化”崇奉的生命勃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