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毕飞宇的小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所关注和肯定.从1991年的处女作《孤岛》,到《青衣》、《玉米》系列,再到《平原》和《推拿》,作品内容几经流变,但“疼痛”主题一直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中,如他所说,“我一直在‘疼痛’这个命题下工作”.本文从童年经验、生活经历、地域文化、审美追求四个方面探讨毕飞宇小说创作中“疼痛”意识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相似文献   

4.
丁玲和马烽是同一时代、同为解放区的作家,他们在同一时期创作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和《金宝娘》中的主人公的遭遇极为相似,但结局大相径庭.论文试从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叙事视角三个方面比对两位作家对相同命题做出的异质解读.  相似文献   

5.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始见于明代宋懋澄的文言小说《负情侬传》,同时代作家冯梦龙辑入《情史》,且在其《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初以白话小说敷衍其事。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的对比分析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补充对作者的创作视角进行深入挖掘,认为从《负情侬传》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的创作倾向发生了变化:宋懋澄是“借以言志”,冯梦龙是“借以警世”;尽管存在差异,作家不同的创作视角对我们深入理解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洞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对整个晚明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与真”点明了废名小说的自传性质,其从写实到写意、从叙事到缘情发展成为“诗化小说”的创作过程,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在这位作家心中的交流与融合及其创作兼具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樊凤金 《文教资料》2011,(34):22-23
本文着重分析王晓明的《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以提示王安忆小说创作转变在当代文学中的现实意义,并对以下问题做了理性思考:中国作家的创作出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姚紫的中篇小说,以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作为切入点,主要是从《秀子姑娘》《咖啡的诱惑》到《阎王沟》《窝浪拉里》再到《新加坡传奇》等文本,分析叙述者“我”的主体身份、本土意识以及情感认同的变化,探究作为南来作家的姚紫,从中国大陆至新加坡的历程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及姚紫本人的主体身份、本土意识和情感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巴金早期创作思想命题为“爱的哲学”,并与冰心早期创作的“爱的哲学”从形成渊源到表现形态进行比较,从两作家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创作个性中发掘出精神同质,并给“爱的哲学”以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说“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他的长篇小说无不体现着这一创作思想.他的首部长篇《浮躁》以政治和社会为视角,对改革开放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作了整体的评判,然而作家因对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无奈而致困惑,因而在以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改从文化视角上寻找新的切入点,《白夜》、《土门》、《高老庄》即体现了作家以“文化批判意识”为核心的创作心理和文化探索精神.尽管作家的种种文化探索仍不免流于无奈,但他执着的艺术探索精神却十分可贵.  相似文献   

11.
作为红色经典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旗谱》之所以影响至今,其原因有三:从酝酿到诞生长达23年之久,显示了作家准备之充分,经验积累之丰厚,体现了小说创作的特殊性;作家对五四文学和外国文学特别是苏联革命文学有过丰富阅读积累,创作出长篇小说《红旗谱》,有着深厚的文学背景支撑;创作的特殊性和文化背景支撑,使《红旗谱》在革命历史建构和审美建构过程中保持了平衡和张力,小说的魅力依然未减。  相似文献   

12.
从《子夜》到《清明前后》——以描写民族资本家为主的系列作品和从《蚀》三部曲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系列作品的创作,茅盾因此而被称誉为现实主义作家。“五四”时期,茅盾作为一名批评家,主张作家要寻求获得“冷静的客观描写”和“崇高的理想”,作品要有强烈的“时代性”。不久,他本人也开始走上了作  相似文献   

13.
擅长乡土叙事、已过不惑之年的西部作家王新军寻求着创作上的突破和创新,中篇小说《警察与美女》用略显俗套的标题阐释着严肃深刻的人生命题———“人到中年”的“取与予”和“常与变”。作家叙写着日常生活的琐细、庸常,透过这些“一地鸡毛”式的生活细节,人们体会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小说同时也实现了与当下现实的对接,诸如社会变革大潮中道德标准的规范或重建,拷问司法公正、呼吁政法队伍廉洁自律等都是小说里涉及到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4.
第7期《人民文学》最值得注意的是《断桥记》(晓航,中篇)。以“智性写作”风光独具的晓航这几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创作势头,此篇则显示出一种明显的创作转型:从早期结合通俗故事元素探讨哲学科学命题的“智性写作”路数(以曾获鲁奖的《师兄的透镜》为代表),转向探讨当下社会现实核心命题的“寓言式写作”。  相似文献   

15.
最初以青年文学批评家知名的梁鸿,从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开始,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了文学创作,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一时间成为中国非虚构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因为兴趣、气质、写作偏好的原因,经由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梁鸿创作的体裁逐渐由非虚构文学转向了小说。2017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荣梦想》,在极短的时间内,这部小说被大规模修改,并更名为《梁光正的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产生了很大反响。从《梁光正的光荣梦想》的创作到《梁光正的光》的修改,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完整的"文本",透过这一"文本",我们可以窥视一部作品从发表到出版的过程中,作家创作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废名的《浣衣母》主旨含蓄凝重,人物形象意蕴丰赡。透过它.可以窥视到处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乡土作家在创作上的矛盾心理和审美理想;亦可以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在泛商时代“经典重构”、“经典重读”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阿来《尘埃落定》的写作,是当代少数族裔作家文本创作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如今学界对其文本的解读,可谓巨细靡遗,但是将其创作放置到作家所在的以族裔、性别文化为根本建立的场域中去思考却鲜有人涉及。选取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依据,提炼出作家创作过程中深受其影响的——“知识场域”这一内涵,进而从文本内外解析作为创作主体的阿来,以及文本的消费者和评论者,是如何共同利用这种“知识场域”,消解女性的话语权,造成女性地位缺失的。  相似文献   

18.
《金光大道》和《苍生》是浩然分别在中国社会两个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即“文革”和“改革开放”里的重要创作。不同的时代氛围、不同时代的美学理想以及作家在社会不同时期和个人不同人生时段的创作心态 ,都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作品的生成。通过对比阅读 ,从中把握出二者所分别呈现出的“遮蔽”与“敞开”的鲜明特征 ,并以此感知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家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年)是在英国作家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2年)的基础上的续写。虽然均被视为“童话”,但从实际的创作来看,作品中还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感悟现实的成人视角。而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也导致了作家不同的创作心态,从而令作品产生出彼此迥异的艺术特性来。从以上种种角度来看,沈从文虽然续写了“漫游”,但却创作出了一部与原本大相径庭的小说。两部小说的艺术个性也是判然有别的。  相似文献   

20.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