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评梅的离家"出走",不仅仅是其在"五四"思想和社会解放引领下被动式的个人选择,而更多地是基于要逃离俗常生活的内在叛逆愿望之驱使.从当时时代和知识青年关系看,石评梅离晋赴京应该具有空间性与文化性的双重指向.我们与其把它当作一种行为姿态,倒不如把它视为一种精神追求更为恰当.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正因为石评梅与传统以及传统主导的俗常生活有割不断的联系,她又不可能真正"逃离俗常",这是石评梅思想复杂性和精神悲剧性的真正由来.  相似文献   

2.
孤独意识是石评梅孤独敏感的天性与个人生活感情遭遇相融合的结果,也是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相对立、相冲突的必然结果,更是她的自我认识觉醒后的一种必然心理。这种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石评梅的生存状态上。  相似文献   

3.
石评梅是活跃于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时间不长,但留给后人的作品却不少。她的作品以散文和诗歌见长,大多是生平的自叙、心灵的坦露和真情的抒唱,是“自剖”文学。石评梅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这是社会时代的普遍性和个人的偶然性相结合的使然。尤其在与高君宇的爱情问题上,相爱又不敢爱,徘徊莫定,直到高君宇逝去才得以解脱,却又痛悔永失爱人。在她的哭悼文中,一改以往东方女性温柔含蓄地表露感情的形象,而是以呼天抢地,撕人心肺的大胆直白震撼读者,构成了同时代文学史上无人替代的石评梅式创作风格。同时,石评梅的悲苦一生以及无性的多愁善感,使她的作品冷艳、凄清,充满“感伤”的情调。当然,石评梅的创作风格并非单一化,《我告诉你,母亲》这类诗歌便具雄丽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论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思想大解放的思潮中,小说塑造的精英不同于以往的神性英雄;分析精英残缺化与理性化的特质,凸现精英的启蒙价值;指出这种启蒙价值是“真”与“善”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5.
石评梅是我国“五四”新文学开创时期的一位女作家。虽然,她已沉寂大半个世纪,但是,她那用血和泪谱写的一首首心曲,她那用爱情苦旅和人生悲剧编织的一章章诗篇,至今读来,亦不免令人荡气回肠。“五四”时期崛起的石评梅,无疑受到了时代变革的强烈冲击,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也赋予她个人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间与书写空间。标举着“科学与民主”、“个性解放”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将“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放到了社会和时代的前沿位置,解放人、解放女性,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标志;妇女与妇女问题,第一次进入了时代启蒙思想家的思考视…  相似文献   

6.
石评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她的感伤体散文在现代文坛别树一帜。其作品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宣泄,不醉心于生活表象的图解,不沉溺于庸常悲切的哀诉,而具有博大的情感内涵,深邃的艺术意境,诗化的话语风格。这些作品在情感抒发、意境营造和语言组织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抒情哀婉缠绵,意境凄幽淡美,语言冷艳清绮。石评梅散文独特的文学品位和审美价值也正得益于此。  相似文献   

7.
一、生命,迅忽如彗星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评梅一曲悲歌,一首壮别的碑文,在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高君宇一九二五年病逝后,被痴情的女诗人,二十年代极有才华的青年作家石评梅,以一腔最深的情,最切的爱,亲手书写并刻在高君宇的墓碑上。这是泣血的生命之光,这是无泪的切肤之痛,这,是情感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最强音。正如杨扬在《她的心,为英雄呼喊》中所说:“它仿佛是海浪峰头一簇闪亮的浪花,仿佛是管弦协奏中一声引  相似文献   

8.
石评梅与同时代的女性作家相比,她的创作时时表现出一种勇于尝试、力图创新的锐气,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题与题材的丰富多样性、文体灵活地相互渗透、浓郁地主观抒情色彩等,都源于她个人的艺术追求,充分地显现出其创作的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技术职业教育在为社会培育技职精英,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贡献居功厥伟,此乃有目共睹之事实。从个人微观角度看,技职教育对个人才能性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与经历;从宏观角度看,技职教育则可培育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可导引社会变迁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向上社会流动。台湾自然资源有限,之所以能有“台湾经济奇迹”之出现,完全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展。台湾经济发展之现况,80%厂家为中小型企业,而其中之中小型企业的业主有相当大之比例为技职校院毕业者。这些中小型企业负责人由于过去少有大学直达式之受教背景,在昔日台湾社会讲…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有两个主要倾向,一是对神学的否定,一是对物质主义的批判。前一种倾向在乔治·爱略特的思想发展和小说创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可以说是维多利亚时代人文主义的一个缩影。她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反映着在宗教危机的大背景下,个人如何得以摆脱由之带来的焦虑和绝望,实现更完美的人生。她对神学产生怀疑,但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并没有做出直白的批判。爱略特创作中的怀疑与徘徊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1.
陈染小说以其勇敢大胆的文本实验精神和女性个人体验的独特视角 ,从父母之爱、两性之爱和同性之爱三个方面 ,揭示女性面临的父爱的缺失、母爱的偏狭、友爱的背叛和性爱的畸型变态等等多重困境。她以对爱的追求为主线来展开她的小说 ,其实所要表达的是当代女性在解决了物质归宿以后 ,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追求。陈染也正是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代女性在获得个体意识独立之后 ,在社会现实中欲求不得、精神上无所归依的生存尴尬和女性价值观念的毁灭与再生这一新问题 ,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女性在爱的苦旅上的痛苦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石评梅是一个有着孤独生命意识的作家,这种意识决定了她的作品具有某种孤独的特质.石评梅生命中的孤独意识来源于她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坎坷的爱情.高等教育的经历使她不能见客于世俗的群体,导致她虽然在精神上获得自由但却失找不到新的依托;深刻认识了现实的黑暗却产生了对现实的鄙夷和巯离,从而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  相似文献   

13.
祖国之爱     
爱国,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一种对国家的深情,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正是这种爱国热情将中国人民凝聚在一起,驱策着无数英雄为她奋斗,为她献身。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的日子里,让我们读一读秦牧的《祖国之爱》,感受浓厚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吴敬梓的思想及其《儒林外史》的创作有许多相通处。吴敬梓并非全盘接受心学思想,但是阳明心学思想所表现的精神自主、所体现的个人道德意志尤其为吴敬梓所推崇。《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及思想表达、吴敬梓对精英文化的认识与反思皆由此而深入展开,小说不断重述心学的命题,包括对士人群体精英意识与社会精英文化的留恋。小说描述的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蕴含从复古转向思想、学术和政治的革新意识,是吴敬梓的理想国蓝图,亦与阳明心学思想有相通之处,并一直召唤起无数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改革中。  相似文献   

15.
关键词英雄千钧一发的时刻,没有迟疑,没有茫然,只有用尽全力的一推。这一推,结束了靳伟杰的生命,却续写了四个孩子的人生。学识、修养、关爱、生命……她把一切都给了学生。甚至她的离开,都是她给予孩子们的最后一次教育:教给他们爱和生命的意义。她让深圳哭了。当人们听说了她的故事,含着泪说,女老师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当孩子们在期末考试后被告知老师的离去,他们流着泪说,我们的妈妈走了。是什么让这个柔弱的女人成为奋不顾身的英雄?一位获救学生的家长说:“靳老师心里总是想着孩子。孩子忘不了她!我们忘不了她!”这样的爱,谁又能忘记呢?…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的词,前期主要抒发了作对生活的爱、对自然的爱、对丈夫的真挚感情。她敢于挣脱束缚妇女的封建枷锁,披露真情实感,作品具有反封建反礼教的思想意义,后期词主要写身世漂零之感、国破家亡之恨,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词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健康的思想内容受到人们的喜欢。  相似文献   

17.
爱米丽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她自小生活在封建家长制和男权社会清教传统思想的阴影中,人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而她守旧的性格,又使她彻底成为清教传统和新旧观念冲突的牺牲品。爱米丽个人的悲剧,体现了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没落贵族子弟无所适从的痛苦和深深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18.
石评梅的散文有着自己独特的情绪底蕴,她的人生本苦的宇宙观与悲剧之美的生命意识、冷艳的超然与生命虚无的抗争、理智与情感间的冲突,是其心灵世界的真实记录和情感波折的确切书写,是涌自心灵深处的悲情歌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英国19世纪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织工马南》为例,分析了爱略特的宗教观,指出该小说体现了爱略特的宗教尊崇思想和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并指出爱略特的宗教思想和她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20.
爱米丽悲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她自小生活在封建家长制和男权社会清教传统思想的阴影中,人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而她守旧的性格,又使她彻底成为清教传统和新旧观念冲突的牺牲品.爱米丽个人的悲剧,体现了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没落贵族子弟无所适从的痛苦和深深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