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前言 长久以来。台湾中学地理教育大致延续20世纪20年代张其昀建立的传统,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才有较大幅度的变革。变革的方向有四:一是中学地理课程的定位,由“民族精神教育科目”转向“生活教育的通识课程”;二是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由教育部统一编撰改由民间自由编写,经教育部审定通过后发行;三是废除国民中学地理科课程,以“社会领域”代之,并取消教材纲要,改以“能力指针”作为编撰教材的依据;四是高级中学部分,减少区域地理的内容,增加系统地理和应用地理的份量。这些变革,固然有其理想性与前瞻性,但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克服。为了论述方便起见,本文分国中地理课程和高中地理课程两部分讨论。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初语文独立设科开始,语文教育历经百年艰难探索,迎来又一轮新的课程改革。回头审视语文教育走过的不平坦道路,留下印迹最深的还是前人对语文课程范式的追寻探求。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中后期,人们一直致力于构建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并通过政府高度重视的汉语、文学分科改革试验,从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方面建立起比较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逐步形成“知识——传授”的课程实施范式。之后,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强调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基本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相似文献   

3.
面向21世纪中日本科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探讨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立大学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指导思想、“一般教育”课程转变为“教养教育”课程过程等,分析中日两国本科课程改革的异同,并揭示了90年代世界大多数国家本科课程改革中的一般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4.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给人类的教育活动的定义.现代教育的内涵正从“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中国当前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为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研究”运动。斯腾豪斯作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在这次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推广了他的这种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进一步拓展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概念,并且把这一观点引入到了教师教育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点,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如今,“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发达国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目标。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课程实施主力军的教师必须面对新问题,探索新思路,谋求新发展,才能应对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相应的,“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专业成长理念在新形势下需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量”的急需逐渐转变为对幼儿教师“质”的提高的要求。到了20世纪,对幼儿教师专业教育技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强调以确立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1966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说明,指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期望通过提高教师的课程参与能力来保障改革的成功。但是,在“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关键词的时候,人们却未对教师“专业性”这一前提达成一致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教学内容以绘画为主,所以叫做“图画堂”,课堂上都以“自由画”为主。也有兼教劳作的教学课程,叫“手工堂”。现在的美术教育,则以培养儿童对优美事物的欣赏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创作的潜能为目的,以求达到陶冶性情,美化生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兴起,合成课程备受关注。“合成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我学习的机会,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选择学习内容,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强调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张中原与徐林祥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可见,语文教学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这与现今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念相一致。本文旨在运用“合成课程”的观点来分析语文教学,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反馈信息,反观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客观地诊断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约10年的恢复建设,法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教育改革逐步被提上日程,并被置于重要地位,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法国教育当局的重视。以课程的改革为核心,以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为主题的课程改革运动逐步在法国兴起。20世纪40年代的郎之万——瓦隆改革,以及70年代的哈比法案对法国20世纪中学课程改革及设置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为此后提出的学校课程“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提供了支持,基本代表了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 1.概念的提出 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地提出“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有3次。第1次在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J.Rousseau)等人;第2次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Dewev)等人;第3次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遍及美、欧、亚洲等多国,主要倡导者为布鲁纳(J.Bruner)和施瓦布等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学家们认为:教学不是追求“结论”,而是“解释”材料,学习者“通过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然后论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学课程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世卿  张宏 《天中学刊》2004,19(5):19-22
因前苏联在外层空间的挑战而引发的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大规模教育改革,即学科结构运动,基本上着眼于课程的改革,旨在加强科学科目的教学,培养高级技术人才.70年代初倡导关联课程和人文化课程,目的在于改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离的现象,但使中小学教育再次走进学术性衰弱的误区.70年代中期出现的“恢复基础”教育热潮,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恢复了传统主义教育的一系列做法.80年代掀起的教育改革,着眼于教育的综合改革,以《2061计划》的出台为标志,美国的科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经济的竞争实质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问题就引起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各国政府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上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要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变迁与教师专业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世纪的教师培训主要限于任教学科的内容;20世纪早期,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基本形成,但强调教育学科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五六十年代,强调学术学科,削减教育学科又带来了新问题,如何保持两类课程的平衡仍然是课程改革的重点;80年代后,两类课程内容上的融合改变了过去的对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表现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科学课程是在传统的自然常识课程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演变而来的,是传统的自然常识课程的延续和发展。从“常识课程”到“科学课程”,这一提法的改变,本身就表明了人们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视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屠天源 《江西教育》2006,(12):16-16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一直处于摇摆多变之中。其重大改革就有3次。20世纪50年代末的“新数学运动”。基本上着眼于课程的改革.旨在加强数学课程的现代化?培养高技术人才。70年代。出现了“恢复基础运动”教育热潮,强调数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