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雪莱及其抒情诗《西风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分析雪莱的生涯及其抒情诗(西风颂)的基础上,着重对整个诗篇和予示着最后的成功、希望且令人信服的结论:“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以及所具有的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西风颂》是英国诗人雪莱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中文译者众,当中数王佐良的译文无论在韵律上还是意象上都翻译得较为出色。对王佐良翻译的《西风颂》进行分析的论文很多,但皆从诗学的角度分析,论文试从阐释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解构王佐良翻译《西风颂》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大解对古代赋体误读误解,创作的《燕山赋》缺失赋的文体特征,实为一首当代新诗。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证明,诗歌与赋文是本不相同的两种文体。古诗历史悠久,新诗个性涣散;赋文则成熟于西汉,格式相对固定。当今作者应明辨诗体与赋体特征,编者亦应对此认真考量。  相似文献   

4.
卢淑玲 《海外英语》2012,(11):153-154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西风颂》为人们所称道,也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但对该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较少。该文将以王佐良先生翻译的《西风颂》为例,分析该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指出一些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音韵格律的视角解析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抒情诗《西风颂》独特的创作手法。在诗中,雪莱展现独特的运用音韵格律的才华,使其作品在音、形、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表达其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借助象征手法赋予西风深层含义,并以西风为载体,抒发自己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6.
张宝予 《海外英语》2012,(11):204-205
Ode to the West Wind was accomplished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shortly after the failure of strikes and demonstrations of workers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when European people were in great horror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Holy Alliance.Many people had lost faith in revolution and future.Poets started to demoralize themselves.But Shelley was full of confidence that old world must go and new climax of revolution would come and achieve its final victory.This essay aims to appreciate Ode to the West Wind by analyzing its contents,features and writing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7.
对雪莱《西风颂》中的西风表象的诗意接受说明,表象是诗意美的本源。读者解读《西风颂》的过程,是一个多维的、发散性的表象知觉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掘诗的意耕潜能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可能终 结。这也许是经典诗作永久魅力的本源。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阐释《西极天马歌》《鸟孙公主歌》为西域屯垦戍边诗的萌芽;二是论述隋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特征,认为隋代杨素的《出塞》(其二)为亲历西域之作,从而突破了魏晋六朝同类作品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风颂》的两个汉译文本进行比较,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与原文的贴切程度入手,探讨各自的得失。具体分析了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误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风颂》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 《鸡西大学学报》2008,8(3):138-140
试图系统梳理《西风颂》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情况,分析《西风颂》在中国广受欢迎的主客观原因,考察其对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巅  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43-45,54
将《橘颂》与《弹歌》作一番比较,显示屈原的《橘颂》才真正完成了咏物诗的创格。《弹歌》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咏物诗,其咏物意象是物象的再现,《橘颂》则借橘的吟咏,创立了咏物原则和咏物境界,奠定了中国咏物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雪莱的<西风颂>有风格不同的两个中译本,查良铮与江枫的译著.两位翻译家作为第一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因为诗歌理念的不同以及译学思想的不同,反映在其对于"艺术的一极"(原语)及"审美的一极"(目的语)之间"不确定点和空白"处理的方法不同,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解读范式:前者表现为豪放热烈的浪漫主义,后者表现为深邃冷静的哲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希腊古瓮颂》一诗的分析与赏读,从意象、音韵及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的唯美特性。并对济慈诗歌中“美”与“真”的内涵,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从济慈诗《希腊古瓮颂》看"沉默"的艺术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诗人济慈诗作《希腊古瓮颂》将绘画艺术与诗歌相互打通,充分体现了“沉默”对诗的语言的原创性作用,因而也就表达了“沉默”中的“美”所必然造就的那个“真”的艺术现实。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宋玉的<风赋>,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讽谏之作,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是"帮闲文学",二者都以<风赋>文本立论,各取所需,似乎都有所据,一时是非难辩.本文跳出了文本的樊篱,以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进谏策略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战国一代谋臣策士的"无婴人主之逆鳞"的进谏策略,影响了宋玉赋体讽谏文学的创作,从而认为宋玉的<风赋>是一篇曲折委婉的讽谏之作,作品运用了借谀而讽、由谀入讽的写作手法,其讽谏之义艺术地蕴含在"雄风"与"雌风"的对比描写之中,寄寓于发人深省的文字之外.  相似文献   

16.
王珺 《海外英语》2011,(10):292-293
William Blake(1757-1827) is a renowned British poet in the 18th centrury. His lyric poems display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 spirit, and he is regarded as the forefather of the British Romanticism. His London is a well-known lyric poetry, which is thought to be the best versicle in the West. Now let’s analyse this poem in terms of its theme, image and form and then draw a brief conclus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lliam Blake’s poem.  相似文献   

17.
对王维边塞诗《使至塞上》的诸多误解、曲解,不仅损害该诗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雄迈豪逸的格调,更贬低了它崇高的美学价值。误解之源,在于不了解“孤烟”的特定意蕴和美学意义,因而导致对全诗的思想内容和主旨理解的偏颇与谬误,从而大大贬低了边塞诗之冠冕的崇高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在其短暂生涯中留下的出色诗篇中的浪漫化诗学思想。浪漫化即为诗化,本文解答了浪漫化与诗的含义以外,根据德国浪漫主义的独特性分析了诺瓦利斯诗作中所赋予的诗与自然、诗与自我、诗与哲学、诗与宗教、诗与爱等,一同鉴证了诺瓦利斯的重要哲学、美学、诗学思想与观点。  相似文献   

19.
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诗论当属"非个人化"理论,这个诗论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浪漫主义诗论对情感和个性过于强调的弊端而提出的。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作为诗人的共同财产应当被重视,诗歌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非个人化"的过程。艾略特在创作中践行了他的诗歌理论,《荒原》这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就是对其诗论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20.
横贯高宗朝的“龙朔变体”是初唐宫廷诗风的一次重要“新变”。同时并存的“绮错婉媚”之“上官体”和富丽谄媚之“颂体诗”.在具有共通的艺术精神的同时,在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艺术特色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二者以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错落交叠状构成了龙朔宫廷诗坛的实际状况.又各以其审美趣味和价值内涵对初唐宫廷诗风的流变乃至一代“唐音”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