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和“隐喻”理论,对汉语常用词语“起”的词义引申作新的解释。人们认知经验形成的心理意象是词义的基础,意象中的前景特征或背景特征凸显,为词义的演变提供动力;隐喻的认知方式具有推导和建构功能,为词义演变中义位和义位、范畴和范畴之间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认知隐喻学的理论,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容器隐喻为基础分析英汉习语形成和理解的理据。传统观点认为习语是固定的短语,不能从它的组成部分来获得词义。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而是我们思维系统的产物,人类语言中的大部分习语是可以用认知隐喻学的理论来理解和解释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隐喻这一认知机制为工具,对汉语中"足"族词中以"足"为构词语素组成的词、惯用语以及成语进行初步的分类和解释,从而揭示其词义的隐喻衍生过程。  相似文献   

4.
英语词义复杂多样,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变化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范畴等级理论、隐喻理论以及认知域理论等阐释了英语词义的特点。词义的多样性源于词义的不断变化发展,而词义变化发展以及词义层次性的内因是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是人类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词义概念化的过程也因其特定的社会环境而显现出民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和隐喻理论视角出发,探讨英语词汇教学实践中如何借助原型理论准确截取词义,构建词汇记忆原型网络,提高识记效率;运用隐喻理论推动词汇的深度教学,发掘词汇文化隐喻内涵,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改善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6.
隐喻远超于单纯的句式及词义层面问题,在对话语理解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传统隐喻观在隐喻方面阐释不足,而概念整合理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对隐喻的意义成因机理做出了充分的阐释,从而有助于对隐喻性话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语义引申的重要方式,是由物理概念向心智概念的跨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反映在语言层面,则是通过语法化的规律产生新词义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最终以一词多义的话语结构得以体现.尝试借隐喻理论来探悉动词概念“起来”的语义变化,并通过例句解释其从物理概念跨入心智概念的语义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词义的形成与人类认知、经验结构不可分割,隐喻是单词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拓展的一种方式。本研究将概念隐喻相关理论与词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隐喻认知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认知隐喻可以提高词汇习得效率。  相似文献   

9.
隐喻的否定形式的理解是隐喻中一个棘手的问题。高原在《谈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的两个问题》一文中以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在解释隐喻否定形式时陷入困境,作为一个重要理由质疑莱氏隐喻理论。分析文章在该部分的论述存在不当之处,指出"两步加工"的观点没有实证基础,由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意义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对比理论和隐喻理论对汉越语空间维度词"厚/薄(dày/mong)"在空间隐喻义方面的异同之处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在"人品域""价值域""自然现象域"和"情感域"隐喻映射中,汉越语"厚/薄(dày/mong)"隐喻具有相同性。然而,由于汉越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所以"厚/薄(dày/mong)"隐喻也存在汉越民族差异性。这说明,空间隐喻在汉越语中既呈共性又呈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各种方位词及其意象图式投射在其它语域上的隐喻机制。本文依据隐喻理论,首先描述了"来"和"去"的动态空间,然后通过意象图式对其在时间域和数量域上的隐喻机制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与哲学的角度对比喻进行思考,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对比喻进行认知解释和文化解释,以拓宽汉语词义发展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为例,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和关联理论,融合认知与语用视角探讨中国政治话语隐喻的运作机制及语用功能.研究发现:中国政治话语隐喻在认知语境的制约下,使得源域的相关概念选择性地映射到目标域中,听话人借助语境进行语用推理,在政治话语和政治语境假设之间找到最佳关联,进而推知隐喻背后所传达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内...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对隐喻研究的不断重视,国内外众多领域都掀起了隐喻研究的热潮。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隐喻本体的研究,视角比较狭窄;而现今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不仅用于解释语言方面的问题,也解释人们思维方面的问题。本文运用Lakoff和Johnson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划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并说明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运用隐喻的特殊作用。以此来阐明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现实作用,为隐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语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中反映出来的概念隐喻。英、汉语在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这反映出英、汉两个语言民族在以视觉体验为基础的对世界的概念化方式上既有比较多的共性,也有各自的语言文化特点。英、汉语常用视觉动词词义演变既从视觉域(属身域)向心域隐喻投射,也从视觉域向外部物质世界域、社会关系域、以及生理知觉域内部隐喻投射。  相似文献   

16.
一词多义对英语学习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难记又不知如何应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可以解释一词多义。本文根据家族相似性理论,用隐喻和转喻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提出多义词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家族相似性理论对名词进行了新的界定。名词分为原型名词和非原型名词,其中基本名词范畴对人们认知世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基于自身的认知体验,又把名词分为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人们对名词的认知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它对于更好地研究词语的产生、词义的演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传统概念隐喻的研究已呈多元化趋势,而对新奇隐喻的研究相对较少,新奇隐喻的界定又是参差不齐,各有千秋.主要从新奇隐喻的界定及类别,整合关联模式的尝试性分析,利用“整合关联模式”三个方面研究,分析新奇隐喻的生成机制,探讨隐喻的运作过程尤其是情景剧中新奇隐喻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作为认知语言学基础的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多义词"press"的词义扩展过程可以看出,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提供了很强的理据性。利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对多义词的教和学都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宠儿》是美国非裔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文中充满了大量丰富的隐喻,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有着丰富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将关联理论作为依托,一层层发掘这些黑人名字背后的隐喻意义,以及作者用这些名字所要表达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