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的科学家通过和一些企业合作研究,终于发现了可抑制头发脱落的基因。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科学家们发现的这种基因在毛发根部起作用,能够制造出称为“纤维母细胞增殖因子(FGF)”的蛋白质,有抑制毛发脱落的作用,这一基因被命名为“FGF— 5S”。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寻找能够激活这种基因的植物提取物质,以便利用这种基因物质生产出效果更好的新型育发剂。 (《科技文摘报》2000年12月1日)  相似文献   

2.
日本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在植物茎叶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当强制这些基因在植物的其他部位发挥作用时,这些部位都可以长出茎、叶和花。据称,这一新发现可用于农业增产。 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田阪昌生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对植物生长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有两种,即CUC1和CUC2,存在于植物茎顶分裂组织中,在植物发芽后生长叶子时才发挥作用;科研小组使用荠菜进行实验的结果表明,把这两种基因除掉,植物就完全失去了茎顶分裂组织,从而无法生长叶、茎等组织;让这两种基因在一些植物上的其他部位强制性地发挥作用,这些部位也会生长叶、茎,甚至开花。 田阪教授说,如果使用这两种基因让植物按照人们的意愿,在某些部位产生茎顶分裂组织,那么就能够增加粮食及花卉等有用物质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1980~1986年,对广州某养鹿场圈养的东北亚种的梅花鹿后代进行了观察,发现它们的长茸期、发情配种期、产仔期较原产地的东北梅花鹿有所不同.表现在脱盘长茸提早,整个长茸期比东北梅花鹿长了1个多月.广州圈养梅花鹿在2月就开始脱盘长茸的占13.1%,最迟的在6月,占2.6%,3月与4月是长茸高峰期,分别占32.2%与34.9%,5月份占17.1%.梅花鹿公鹿在7月下旬开始发情,母鹿在8月中旬发情配种,至次年1月,10月是发情配种的高峰期.母鹿产仔最早在4月,占8.6%,最迟在8月,占5.7%,5月与6月是产仔高峰期,各占42.9%与30.3%,7月占12.5%整个发情配种期比东北梅花鹿的长了2个多月,母鹿的产仔期也长了2个多月广州圈养梅花鹿每年换毛两次,第一次换毛在3月上旬至5月上旬,是脱冬毛长夏毛,第二次换毛在7月下旬至9月,是脱夏毛长冬毛.  相似文献   

4.
我们恐怕都有过到医院打针或抽血化验的体验,即使技术最娴熟的护士也难免使你发出一声“哎哟”,至于一些“二把刀”,就更不用说了。可是我们也常常会毫无感觉地被蚊子叮咬,蚊子大口吸我们的血,而我们毫无痛觉。如果发明一种仿生蚊子叮咬技术的注射器,人们是不是就不会再为打针痛苦烦恼了呢? 的确可以试试。现在日本一个微型机械科研小组就在研究这种无痛注射器。我们先来弄清蚊子叮人时为什么不让人感到疼痛的原因。 研究发现,蚊子吸血的嘴(喙)是高度锯齿状的,不像通常的注射针有光滑的表面。在显微镜下观察,前端有一…  相似文献   

5.
荔枝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荔枝花芽分化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花芽分化临界期,IAA、ZRs和GA等3类内源激素含量较高,其相应的叶片也具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同时,ABA的含量也升高,抑制了茎尖的营养生长,使其免发“冬梢”,从而与IAA、GA和CTK相互作用,使茎尖由营养生长锥转入生殖生长.在花器官分化期,3类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内源激素再度升高,而ABA则消失.提出调节荔枝花芽、花器官的分化不是某一种激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激素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6.
最近,国外保健专家再次告诫女性,各种化纤内衣、内裤、胸罩及丝袜等都可能引起疾病或者受伤。 1过敏性皮炎。经常穿化纤制品的内衣裤最易得此病,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表现为丘疹、红斑。这主要是衣料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甲醛树脂、防皱处理剂、柔软加工剂、荧光增白剂等化学物质所致。 2膀胱炎。日本女性曾一度患膀胱炎者明显增多。有关泌尿专家分析认为:这与日本青年妇女从内裤、衬裤到外面穿的裤子,都是化纤制品有关,尤其是化纤布内裤非常有利于尿道口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3乳腺癌。最近美国科学家经对比观察发现:一年四季都戴胸罩的女性比不戴或少戴胸罩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比例较明显增高。过去有研究认为,因为过紧、过窄的乳罩(尤其是化纤品)会影响血液的循环,使有毒物质容易滞留乳房组织内而导致乳腺癌及乳腺增生等。 4外阴瘙痒。有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女性好发于阴蒂、大小阴唇、会阴及肛门等奇痒难忍,或局部搔破感染,这与她们常穿化纤内裤密切相关。如果本身对化纤织物过敏者,内裤又过于紧小,其症状更为严重。这是因化纤品吸水性和散热能力差,造成分泌物和汗液对外阴部皮肤刺激所致。 (《光明日报》2000年6月5日)  相似文献   

7.
2001年1月10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秋光纯在关于“金属氧化物相变”的研讨会上宣布,他的研究小组发现了迄今为止临界温度最高的金属化合物超导体——二硼化镁(MgB2),超导转变温度达39k。二硼化镁的发现打开了研究新一类具有简单组成和结构的高温超导体的大门。 二硼化镁超导体的最大特征是:易合成,易加工,应用前景好。与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不同,二硼化镁容易制成薄膜或线材。因此,可应用于电力传输、超级电子计算机器件以及CT扫功成像仪等方面。如同15年前(1986年)高温氧化物超导体发现之那样,二硼化镁的发现使世界凝聚态物理学界为之兴奋。最近,世界主要媒体都相继报道了这个超导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二硼化镁晶体属六方晶系,早在1950年就被人们发现,但其超导电性从未有人研究过。这次二硼化镁超导电性的发现者日本青山学院大学4年级学生永松纯。去年3月,永松纯接受了其指导教授秋光纯布置的毕业论文——组合钛(Ti)、镁(Mg)、硼(B)等轻元素以发现新的超导体。在做了165个样品以后,永松纯发现了二硼化镁具有超导电性,超导转变温度达39k。永松纯等人的论文已刊登在2001年3月1日的《自然》杂志上。《自然》杂志还专门设立了网站,报道最新的进展。永松纯等人的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超导热,有关二硼化镁超导电性的研究论文正在迅速增加,今年3月将在美国西雅图召开关于二硼化镁超导电性的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