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模因通过语言完成复制与传播,以此推动语言的发展.而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所产生的网络流行语,正是借助于网络交际的精确复制功能和迅捷的传播方式而形成的.本文从模因论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试图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盛行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网络、新闻报纸、影视等媒介的爆炸式发展,语言变异现象也随之变得司空见惯了。由于这些变异了的语言能够迎合大学生群体的使用需要,因此在大学校园中比较容易得到流行与发展。校园流行语的变异属于社会语言变体,可以使用模因的理论对它的成因和变异形式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大量出现,广为国内外大众所关注。本文基于翻译的目的论视角,对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策略进行研究,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并证明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中西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及英语教育的广泛普及让网络交际中英汉语码混用现象变得常见。基于语言模因理论本文分析了英语复制混用于汉语中常见的方式:英语词汇或其缩略式直接复制于汉语中、英语单词同音异形的方式复制于汉语中、英语语素横向嫁接于汉语词汇或拼音中,以及成功复制传播的英汉语码混用语言模因具有的实用性、时尚性、幽默性的特点,以期对语言的发展、变异及语言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春节联欢晚会从开播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每年春晚都会产生大量传播度很高的词句,口口相传。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模因现象。语言模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也是流行语形成的源泉。基于模因论对2013年春晚流行语语料进行的定性研究,将2013年春晚流行语与语言模因论结合,探讨2013春晚流行语的模因形成方式及其所产生的效应,丰富了对模因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首先对《咬文嚼字》评选的2012-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基本语言形态特征、网络搜索指数及走势进行了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其产生、流行和发展体现的语言规律及舆情和社会动因。针对近十年网络热词流行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究网络传播和流行语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发明并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虽然众多学者已从众多角度对网络流行语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从评价理论次系统-态度系统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积极话语分析的却很少。因此,本论文旨在从评价理论次系统-态度系统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积极话语分析,希望能更好的帮助人们理解隐藏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形态,被年轻网民所创作、使用和传播,是反映当代青年心理需求与时代特征的亚文化符号,而且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简要总结,并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重塑的对策进行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了孕育流行词汇的重要领地。广告创意人员捕捉并在广告作品中引入许多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与广告文案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有各自特征和不同的使用领域。本文着重分析了广告文案写作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已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新载体,每个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负载了隐藏的文化信息。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源语模因在被译为目的语模因的过程中,译者选择何种英译策略会直接影响文化信息的存留。运用归化翻译策略的译文通俗易懂,却使源语模因在目的语中发生了变异,失去了源语模因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而翻译策略的译文却让读者体会到了源语模因的异国情调,新的目的语模因甚至会激起读者探究其中文化内涵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及特征,并探讨了翻译流行语的方法及其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受互联网与英语巨大影响的当今社会,我们的语言也随之而发生变化。网络语言的流行,尤其是中英文的混搭,越来越多地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思维的改变以及社会的变化。本文从网络流行语中与英语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出发,研究其多种表现形式,希望能通过具体的网络流行语来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以言语社区为理论基础,从言语社区的定义来论证大学生群体特有的流行语言,可称为大学生言语变体。本文通过大量收集大学生所使用的部分流行语,探讨了网络语言这种语言形式为大学生流行语开拓了新的空间的根源以及对大学生流行语的态度,以树立科学的语言规范观。  相似文献   

14.
论鲁迅散文中的语言变异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变异是鲁迅散文中的一大特点。文章分析了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包括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语法变异,并对照其英译本,探讨了语言变异现象如何在翻译中重构。由于汉语语言变异独特的表意功能与英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翻译中,译者只有揣摩作者的变异意图,从语言变异的功能入手,同时对于文化差异加以适当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以原作的变异之妙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与日俱增,而且部分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强势模因在网民以及非网民中大肆流传。"全球语言监督"称中式英语对英语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所以,正确合理地将网络流行语译为英语已经变得十分必要。模因论在国外被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最初出现在查理斯·道金斯的书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本质上就是模因的传播,因此,用模因论来分析和指导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讨论了语言的保守性问题。说明了语言从自身中取材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学者莱思所提出的文本类型学理论为研究网络流行语英译提供了较为实用的理论指导.不同类型网络流行语也可以分别归类为信息型文、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以此为基础,翻译策略的选择就是一般网络用语的信患化处理,网络俏皮话情感化处理以及基于社会公共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解释性翻译.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新兴的一种交际语言。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语言,在其各自的语言体系中,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网络用语。本研究基于社会语言学理论,实时在线收集近千条中英网络语言作为语料,从词汇方面对比分析英汉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现象;并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两者在变异中出现的异同点,研究发现网络语言的变异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聚焦于网络流行语“打工人”,从今年火爆各大网络平台的流行语“打工人”出发,讨论“打工人”的语用功能及流行根源。研究发现流行语“打工人”不仅是人们对于自己“打工人”身份的自嘲、调侃,也是对自身被压榨状态的不满与反抗,颓废的外衣下蕴含着积极因素。其流行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语言内部因素在于语言模因自身的竞争力。外部因素则表现在网络便捷性、群体意识觉醒、使用者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御宅族"这个词,只要是上网的人几乎都知道它的意思。"御宅族"也成为了现代日语流行语传入中国的一个典型。我们在网络上能见到很多从日本传来的,也已成为了中国网络用户的流行语的一些词汇。除了"御宅族"之外,还有如"宅男"、"宅女"、"干物女"、"达人"等。本文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这些时下流行的汉语"外来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