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淑丽同志的新闻照片《救救这个企业》(见下图)分别获得河南日报社举办的“古温杯”新闻摄影赛一等奖和1988年度河南省好新闻照片一等奖,这是许多人意料中的事。这张照片发表在1988年7月16日河南日报的一版上,它以现场抓拍的真情实景,表现了女企业家痛哭悲伤的一瞬。由于“悲剧是将美好的事物撕  相似文献   

2.
一条不起眼的小线索后面,可能跟着一条不错的新闻。《河南日报》7月24日和26日刊登了两篇报道《为上北大卖西瓜》、《北大学子,从黄河滩区走出》,就是从一幅通讯员照片挖出的独家新闻。7月23日晚上,河南日报总值班肖建中编委打电话让我到夜班。原来,在摄影部当天发来的通讯员拍  相似文献   

3.
朱巍 《新闻爱好者》2002,(10):44-44
记是否具有宏观意识,是否善于宏观思考,这是立足宏观的深度报道成败的关键:几年前,我在《春潮涌动话农业》系列报道“豫中篇”《高效农业在崛起》(发表于1997年4月9日《河南日报》)的采写过程中,深深感受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这组报道组织得好,是把领导意图和群众的愿望相结合的好报道。谢谢省报编辑部和有关记者同志。”——这是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2005年5月17日的《河南日报(农村版)》报头上的批示。徐光春书记在批示里直接把箭头画到了两篇稿件的上方——评论《把实事办好》和消息《书记郑重承诺厅局积极响应十件实事件件有着落》。2005年5月18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路国贤也批示:农村版这组报道写得好,应当表扬。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夏炎在他的批示中特别强调:农村版是河南日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紧跟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园地     
《新闻爱好者》2004,(2):28-29
·人物·“雷锋老师”与摄影□张成山他的名字和一位闻名中外的英雄的名字相同,他是从唐河县教体局退休的老教师———雷锋。熟悉他的人说:“雷锋老师不愧叫雷锋。”几十年来,他以英雄雷锋为榜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和“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雷锋老师今年68岁,他在辛勤执教的40年中,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相机不停,先后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和新闻照片1800多篇(幅)。雷锋老师自幼就叫雷锋。他幼年时与一家照相馆为邻,久而久之,对摄影产生了感情。1956年,他参加教育工作后,每月…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好照片“一图胜千言”; 有人说,一幅优秀摄影作品,犹如一首诗; 也有人说,“新闻照片只有一天的寿命”。而我读于文国的新闻照片《窑主与矿工》,觉得它很有思想深度;那震撼心灵的形象和潜在人物背后的语言,冲击我连绵的思考、联想、分析、判断。读了好多年,方自以为读懂了。 1996年,这张照片见诸《工人日报》的时候,文字说明曰:5月16日,在贵州西南贫困山区,一个矿工在为赫章县野马川镇窑主(站立者)从半公里多的斜道井下一次拉上来  相似文献   

7.
通讯《告别缺水的日子》(原载《河南日报》2003年8月25日一版)获得2003年度河南省好新闻奖一等奖,细细想来,这其实是一篇被“逼”出来的好新闻。原来,2003年夏季《河南日报》在一版开设了一个专栏,名为“潮涌中原———‘三个代表’在河南的生动实践”。报社记者部就此专门给各  相似文献   

8.
在吉林省白山市,崛起了一家民营企业———白山市老乡亲食品厂。这个厂生产的“老乡亲”牌粘玉米走俏省会长春市,并且还很快打入了深圳市场,受到用户青睐。因此,我先采写了消息《“老乡亲”粘玉米走俏省城》,发表于2002年12月30日《长白山日报》头版头条;接着我又采写了人物通讯《“再就业状元”吴春艳》,发表在2003年1月9日《长白山日报》头版;后来,我又抓住机会拍了一张新闻照片,发表于2003年1月17日《长白山日报》头版;不长时间,我又精心撰写了一篇评论《从“老乡亲”所想到的》,发表于2003年2月6日《长白山日报》头版。上述四种体裁的新…  相似文献   

9.
此为2003年4月1日《洛杉矶时报》刊登的记者布莱恩拍摄的战地照片,事后查明它是由电脑将两张照片合成的。2006年3月24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结果揭晓,单幅新闻照片《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获经济与科技类金奖。消息传出,便引来一片质疑,许多人认为这幅照片是电脑合成的。几天后,该照片作者承认那确是拼接照片,“华赛”组委会随后决定撤销“第一爆”作者的获奖资格。这件丑闻,其实也是新闻照片制假之风日盛的一个直接恶果。人们不禁要问:假照片一旦泛滥,媒体的公信力如何维系?洞开的“后门”:数字技术带来的制假便利2003…  相似文献   

10.
一种另类的新闻专题——《传奇故事》的“不同”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奇故事》是江西卫视2005年元月1日开播的一档日播新闻栏目,或者说是一档“另类”的新闻专题节目。它通过对新闻素材的再加工,挖掘其中蕴涵的矛盾和转机,使新闻本质富有了传奇色彩。节目从开播伊始就展示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收视率不断攀升。开播一年后,即在全国10城市AC尼尔森数据中跃居全国卫视晚间自办节目前三位。笔者作为《传奇故事》的一名编导,一直在节目制作一线。本文主要阐述《传奇故事》与其它新闻类节目的“不同”之处。一、以采撷全国各地优秀新闻节目素材为主,自拍节目为辅。《传奇故事》作为一档日播栏目,…  相似文献   

11.
新闻摄影从版面配角逐步成为报道手段的一个主体,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河南日报》改版后,新闻照片越用越多了,越发越大了,  相似文献   

12.
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到长葛县视察,诺大个县竟寻不出搞新闻摄影的,不少珍贵的新闻镜头没能留下,一个25岁的年轻人目睹此情此景,内心十分难过。这个年轻人叫田保俊,时任和尚桥公社的团委书记。毛主席视察离开长葛不久,他便买了自行车和照相机,摸索着拍新闻照片。1958年12月26日,河南日报第三版刊登了他的处女作《青年积肥突击队》。自此后,田保俊辛勤耕耘,收获颇丰。河南日报、河南画报、人民政协报、河南广播节目报、河南科技报等相继发表了他的作品。30多年间,他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达750篇,《腾飞》《玉米田间管理》等六幅作品获省、市级奖励。田保俊说:“咱啥也不图,就图个给党报党刊当个马前卒,尽咱一份责任。”在他的记忆之中,最得意莫过于这类事:1978年7月他随领导一起到南席公社阎寨村帮助工作时,拍了张玉米田间管理的新闻照片,介绍了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河南日  相似文献   

13.
徐斌 《新闻实践》2006,(3):F0003-F0003
今年2月10日,第49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路透社摄影记者芬巴尔·奥赖利拍摄的《尼日尔紧急供给中心的母亲与孩子》(见附图一),在122个国家和地区作者的8万多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本届“摄影奥斯卡”的最大赢家。“荷赛”评委会主席詹姆斯·科尔顿在点评这张照片时说, “这张照片包含了一切:  相似文献   

14.
新闻照片画面最忌“重复”。我从事党报新闻摄影工作十几年了,现在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做到不拍画面重复的新闻照片。党报新闻摄影不能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在同一新闻题材上,要做到不拍与自己拍过的画面相同的照片和不拍与通讯员所拍画面相同的新闻照片,那是很难的。为此,笔者试求说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新闻界同行。  相似文献   

15.
(按见报时间顺序排列)典论监督奖(3篇)车站广场丑事不少非治不可 (载郑州晚报1月6日作者:张利民、 胡巨成、赵剑敏编者:李韶、康群)“马自达,蒙难记 (载河南日报3月6日作者:王超群 编者:张家勇)许昌二内燃厂“内战”激烈 (载河南日报5月9日作者:李蓬、王志杰 编者:张银波) 一等奖消息(10篇)冰雹袭击商丘地区 (载河南日报5月4日作者:路英香 编者:张家勇)一项决策皆大欢喜 (载《经济参考’》报5月21日新华社河南分社 作者:李海甫编者:王永增一女研究生被骗入火坑 (载河南日报6月7日作者:枚苗、徐小再 编者:王中山)厂长李万春推出企业效益保证…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批评报道的生命.但怎样才能做到真实呢?我们在采写《安阳城乡“客运站”说明了什么》(见《河南日报》1987年5月16日)一文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就是深入调查,反复核实,把事实搞准确.  相似文献   

17.
一份医学研究报告说,处女的子宫癌发病率高于已婚妇女。一位西方记者在报道这一研究成果时,写下了这样的导语:“癌症是生锈的结果。而不是纵欲过度的结果。”(新华出版社《美国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第79页) 有一个时期,河南省商丘县有个乡食品收购站作出收猪“十不要”的规定,诸如麻脸的不要,皱皮的不要,大耳朵的不要,大肚子的不要,粗腿的不要等。为了批评这种刁难农民的不良现象,《河南日报》记者杨玉璞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文章的题目是《收猪不是“选美”》(见1986年5月21日《河南日报》)。读罢以上两件新闻作品,您有什么感觉呢?笔者的感觉是:很幽默。幽默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如果您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您就必须具  相似文献   

18.
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其中农村人口7600多万。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根据城乡读者的不同需求,将《河南日报》分为城市版与农村版。《河南日报(农村版)》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创刊,面向全省乡以下农村发行,这不仅仅是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适应改革开  相似文献   

19.
一张新闻照片引发的质疑及原因探究2002年大连“5·7”空难发生后,由于事发海域情况复杂,打捞员历尽艰辛才于5月14日找到第一个黑匣子(语音记录器)。5月15日,一幅表现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照片发表在全国各大小报刊上,“打捞员抱着黑匣子站在照片中央,满脸高兴;站在他身后的一群人无不面带笑容,有的鼓掌,有的还激动地把双手举过头顶”。不少报纸并将其作为头版新闻放大处理,如《中国青年报》、《信息时报》、《新快报》、《解放日报》等。这幅新闻照片在报上一露脸,立刻引来一片愤怒声、声讨声和质疑声。5月17日《…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月29日至7月22日,河南日报记张鲜明、李建峰,香港汇报记徐志敏等,受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委派,为了宣传河南人而进行一次新闻的“万里长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