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待完善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场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但由于市场的社会客观环境体系尚不配套,以及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赵文华,王佩军,安玉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进入了重大转折时期─—建立和培育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配置两个视角来探索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目...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出现低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供求总量失衡、市场歧视等几个方面.尽管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但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设立最低工资保障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设立针对这个群体的最低工资保障不仅是反对市场歧视的一种必要手段,而且也是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必然要求,更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生活保障和发展基础的基本要求.政府应尽快建立分地区分类别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指导价,对就业市场和高等教育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干预.  相似文献   

4.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并发挥有效作用,不平等就业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障碍。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围绕供给、需求、匹配三个关键环节,着重解决如下问题: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为祖国的富强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择业观,政府应当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继续扩大用工需求,推进以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核心任务的高等教育改甍,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备的匹配性。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大学生就业偏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部门偏好和地区偏好。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模型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收入差距相对悬殊、转换工作的成本较高、社会保障差异巨大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就必须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面,I盏着El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和市场的竞争力是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以市场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越来越强,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信用失范问题也日渐突出。文章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用失常现象的形成原因,并提出要化解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信用危机,应从优化大学生内在品德素质和净化外部市场环境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捷 《教育与职业》2006,(23):80-81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市场的逐步建立,作为市场的基本尺度——诚信,理应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深入分析了产生其就业诚信缺失的宏观社会背景和微观原因,并提出了重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的措施,认为对毕业生进行诚信教育并辅之以信用评价体系,铲除就业诚信缺失存在的社会空间,是重构毕业生就业诚信的主要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培育和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王志刚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之精神,不久的将来,除少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由国家负责安排就业以外,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则自主择业,而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大部分将通过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来完...  相似文献   

10.
高水平大学毕业生高端就业市场的建设是提升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基于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高水平大学毕业生高端就业市场的建设、要突显人才培养特色、突显学生为本的要义、突显大学的国家责任,注重差异化竞争战略和整体性实施策略。高水平大学要充分考虑影响高端就业市场定位的诸多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