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关系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都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明英宗正统至天顺年间是贵州地区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十分频繁的一段时期。文章以明朝郭子章所著《黔记》为窗口研究这一时期贵州地区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进而为当前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民族地区过去主要是土司制统治,进入明代后,由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和边境民族地区经济日益发展,土司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因而自明代永乐年间开始,便出现了改土归流的趋势,永乐十二年贵州置省,是这一趋势的重要标志。入清以后,这一趋势显著加强,雍正年间鄂尔泰在西南三省的改流,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土司的叛乱后,终使西南民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得以完成。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及边境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构建学校多元一体文化课程体系,既体现了我国不同民族群体或个体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诉求,也是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适切性需求。贵州仡佬族地区多元一体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须立足其多元和单元交互存在的文化生态系统,强调地区文化或民族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中的话语权力。在课程开发与管理上,加强民族地区统整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进一步强化具有地区和民族文化特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报告专门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重大问题,而民族地区"三农"问题又是解决全国"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发展民族教育是解决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基础和核心。仅就贵州民族教育与贵州民族地区"三农"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民族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贵州民族学院自上世纪末就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学校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只有着眼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开放,才能把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各个领域的骨干人才。以这个办学理念为指导,我们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办学思想上的新突破:明确了“立足贵州,服务贵州,为贵州经济建设和社…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民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2012年2月国务院国发2号文件对贵州省民族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贵州民族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必然构成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旺盛需求,从而推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贵州民族地区高职专业建设应紧贴产业发展,科学地进行专业布局,加强内涵建设,使高职教育与民族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7.
明初,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贵州,民族林立,土司割据一方,明王朝还不能控制土司割据的地盘。虽然土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统治,但是在明朝建立初期,贵州少数民族土司动乱不断,严重阻碍了明朝中央集权的推行。因此,中央政府在贵州镇压少数民族土司动乱的同时,对贵州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以此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文章以贵州凯里苗族地区为例,认为发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走适合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20世纪初,塞缪尔·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1915)对贵州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在贵州省威宁石门坎地区创办学校,实行双语教学,男女同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曾为贵州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通过对伯格理教育思想的再认识,旨在为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获得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民族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发展民族教育,对于加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振兴相应滞后的民族经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推动贵州的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