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两个人. 一个叫公子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照旧礼,我们尊他为季子.一天,季子佩戴着宝剑去看望徐国国君.国君看完季子的剑后,满脸喜欢之色.季子看在眼里,心想,这剑还是送给爱剑之人吧.当时急于出使晋国,季子没有立即把剑送给徐国国君.等到他出使回来,徐国国君已死.季子黯然,当即摘下宝剑要交给徐国继任的国君.  相似文献   

2.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这两个人。 一个人叫公子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四儿子,照旧礼,我们尊称他为季子。这一天,他奉命向西出使晋国。出使之前,季子佩戴着宝剑先去看望徐国国君。徐国国君是个爱剑之人,当他看完季子的剑后,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满脸的喜欢之色。  相似文献   

3.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两个人。一个人叫公子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四儿子,照旧礼,我们尊他为季子。这一天,他奉命向西出使晋国。出使之前,季子佩戴着宝剑先去看望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徐国国君。徐国国君是个爱剑人,当他看完季子的剑后,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满脸的喜欢之色。  相似文献   

4.
找到自己     
有必要认识两个人。一个人叫公子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四子,照旧礼,我们尊他为季子。一天,季子佩戴着宝剑去看望徐国国君。国君看完季子的剑后,满脸喜欢之色。季子看在眼里,心里想这剑还是送与爱剑人吧。当时急于出使晋国,季子没有立即  相似文献   

5.
诚成 《小读者》2012,(12):24-24
春秋时期,著名的贤德公子季子奉命出使。途经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礼遇。席间季子佩带的一把宝剑受到了徐国国君的喜爱,只是不好意思开口要。季子也明白他的意思,但一个使臣不能不佩剑,那是国家和君主的象征,所以季子未能有所表示,但他决定待完成使  相似文献   

6.
心里的许诺     
季札是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奉命出使几个诸侯国。他在拜访徐国的国君时,徐国的国君喜欢上季札的佩剑,可是没好意思开口要。季札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但因为他还有出使任务,不能没有像样的佩剑,就没有送给他。等到他完成出使任务返回,徐国国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到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去。他的随从很不解,说:“徐君已死,你这是送给谁呢?”  相似文献   

7.
心里的许诺     
季札是春秋时吴国的公子,奉命出使几个诸侯国。他在拜访徐国的国君时,徐国的国君喜欢上季札的佩剑,可是没好意思开口要。季札心里明白他的意思,但因为他还有出使任务,不能没有像样的佩剑做服饰,就没有送给他。等到他完成出使任务,徐国国君已经死去,于是季札解下宝剑,挂到徐君墓前的树上离去。他的随从很不解,  相似文献   

8.
<正>人生在世,会面临这样那样的诱惑,许多人经受不住,最终身败名裂,受人唾(tuò)弃。只有坚守自己的良心,无愧于他人,堂堂正正,才能在受人尊敬的同时又成就自己的人生。春秋时期,贤德公子子奉命出使。途经徐国,受徐国国君的礼遇。席间,徐国君对季子佩带的宝剑十喜爱,又不好意思开口要。子明白他的意思,但一个臣不能不佩剑,那是国家君主的象征,所以季子未有所表示,但他决定待完使命后,就把宝剑送给徐  相似文献   

9.
[中考原题]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常州市政府在制定的“常州市民精神”中,倡导全体市民要“重诚信”。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重诚信”的含义。(4分)(1)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他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去。  相似文献   

10.
为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考查考生语文的综合能力,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一批创新试题。下面,为同学们举例介绍这些试题。例1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常州市政府在制定的“常州市民精神”中,倡导全体市民要“重诚信”。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重诚信”的含义。(1)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等他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去。(2)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位姑娘相约桥下,姑娘因有事未到,正逢潮水…  相似文献   

11.
打开2004年各省市的中考试题,新课标的气息扑面而来,请看: 例1 2004年常州市中考试题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常州市政府在制定的“常州市民精神”中,倡导全体市民要“重诚信”。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重诚信”的含义。(1)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  相似文献   

12.
【猜题依据】2011年高考《回到原点》《总有一种期待》《这世界需要你》《诚信》等关注社会热点,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经典高考作文试题。【猜题背景】社会信任危机背后的冷思考!【全真模拟试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春秋时名公子吴季札受吴王之命出使北方上国,路经徐国,便去拜会徐国国君,徐君隆重接待远道而来的吴国使者。在会见过程中,徐君见季札身边所佩的青铜宝剑煞是威武,请求季札解下来鉴赏。宝剑出鞘后寒光闪闪,锋利无比,惹得徐君艳羡异常。聪明的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便暗许将此宝剑赠与徐君,但因考虑到还要继续北上去出使上国,  相似文献   

13.
朱浩真 《上海教育》2014,(18):87-88
沪教H版高二语文教材(试用本)收录有《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以生动、凝练的文笔叙述了季札献剑的感人故事。季子的一番话可谓是点睛之语,"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徐君死后,季子之所以要挂剑于墓,因为不能欺骗自己内心的许诺。这除了展现主人公的守"信",更体现他的真诚。  相似文献   

14.
文章概述了常州市戚墅堰区樟村现有的旅游资源,对剑井和剑井寺、季子和徐君墓以及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丁堰果园遗址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同时,文章还浅述了江南农村古民居的形制特点和保护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吴王不听大臣们劝告的情况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终于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相似文献   

16.
【原文]季扎“之初使,北边徐君。徐君好季扎剑,。弗敢言。季扎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剑,系之徐君家②树而去。从者日:“徐君已死,尚谁子叫?”季子曰:“不然④,始吾心已许之,艺以死倍。吾。C哉!”(选自司马迁《史记》)【注接]①季扎是吴王诸樊的弟弟,公元前544年,奉命出使鲁国。②读出ong,坟墓。③“谁手”即“子谁”,送给谁之意。④好:对或正确。③倍:通“背”,违背之意。【导读]这则短文不足百字,它通过记叙季扎赠剑的故事,歌颂了朋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古代贤人一诺千金的美德…  相似文献   

17.
有故事的山     
《红领巾》2006,(10):8-9
山不在高,有故事才最好。就算山有成为平地海洋的一天故事也仍然在世间流传莫干山干将、莫邪是古代两把名剑的名字,也是春秋时期一对夫妻的名字。夫妻二人奉命为吴王铸剑,历尽艰苦终于铸出干将———雄剑和莫邪———雌剑。剑铸成后,吴王杀了干将。干将和莫邪的孩子长大后,想方  相似文献   

18.
要离     
阅读提示春秋时代,吴王阖闾听说王僚的儿子庆忌跑到卫国去了,此人号称吴国第一勇士,万夫莫当,吴王怕庆忌会与他为敌,心里老想着他,吃不香,睡不着。伍子胥出主意荐了要离去刺杀庆忌,要离接受了任务,为了迷惑庆忌,他把自己的妻子杀了,还自断一条手臂,终于博得庆忌的信任,成功完成了刺杀任务,但后来,要离自己也自刎而死……“鱼肠是一把剑,一把宝剑,一把天下无敌的宝剑,你会因它名扬千古,你会为它醉生梦死。”吴王喜欢打猎,他有三十七名善射的武士,一百零八匹彪悍的好马,三百二十张坚硬的良弓。无止尽的奔跑,无停留的追逐,无慈心的了结。无不让…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13,(Z1):62
一名剑客去拜访一位武林泰斗,请教他是如何练就非凡武艺的。武林泰斗拿出一把只有一尺长的剑,说:"多亏了它,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剑客大为不解,问:"别人的剑都是三尺三寸长的,而你的剑为什么只有一尺长呢?兵器谱上说:剑短一分,险增三分。拿着这么短的剑无疑是处于一种劣势,你怎么还说这剑好呢?"  相似文献   

20.
春节前后,我国南北各地均有食用年糕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的形成,最初出于对伍子胥的纪念。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受迫害而逃亡吴国,吴王阖闾和夫差在位时均曾被任用为相,为吴国的强盛作出了贡献。但他在吴国大败越国之后,反对与越国讲和,也不赞成北上争霸,与吴王夫差意见不合,故渐被疏远。伍子胥见吴王不听劝谏,知国家衰败之势已无法挽回,曾悄悄地告诉吴王随从:“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经城下相门,掘地三尺得食。”时隔不久,吴王听信谗言,赐剑命伍子胥自杀。忠臣人头落地,吴国很快被越国灭亡。战火不绝,民饥乏食。吴王随从忆起伍子胥生前的话,便带着民众去相门掘地,至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