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窦锋昌 《青年记者》2016,(16):13-14
说到当下媒体人工匠精神的缺失,我最先想到的是两件事. 其一,大概两年前,财新传媒的掌舵人胡舒立去一家媒体做了一个演讲,演讲后照例安排了问答环节,在场的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媒体盈利能力的不断下降以及媒体的未来?”我当时恰好在场,对胡舒立的回答至今记忆犹新.胡舒立说:“这个问题不应该是一个普通记者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个记者,你只要踏踏实实写好自己的每一篇稿子就好了,媒体的经营以及未来走向是主管部门和社长、总编管的事.”  相似文献   

2.
如今,不少新闻媒体都开通了“新闻热线”,公布一个好记上口的电话号码,安排专人值班,配备专职记者和专车;有的还与公安110、工商、卫生等部门联手,组成快速反应网络,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的媒体还设立“读者线索奖”,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一经采用,即可获几十元至几百元的奖金。 “新闻热线”不仅使媒体的新闻真正变得多了、活了、快了、强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  相似文献   

3.
“科技改变生活”是科技日报一个有10多年历史的科普品牌版面.该版面从2004年创刊,每日一版,处在4版这一较为重要的位置,并且全彩印刷,相比其他较为刚性、专业的科技报道版面,以科普为主,重服务性,创刊10多年来广受好评.2016年6月,为更贴近时代潮流,适应读者阅读需求,“科技改变生活”进行了全新改版.  相似文献   

4.
卢汇 《山西档案》2000,(1):41-43
像我这样处在文化边缘的年轻人,第一次听到“顾准”这个名字只是两三年前的事.那时候许多媒体都在说道这个名字,因为有一本《顾准日记》新鲜上市,并且销路很好.有的报章在评论这本日记时,连带着介绍了此前已经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顾……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评论》2010,(2):125-126
22年前,美国文坛痛失顶尖短篇小说家雷蒙·卡佛。他曾预言:“我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期望值很低。在这个国家里,选择当一个短篇小说家或一个诗人,基本就等于让自己生活在阴影里,不会有人注意。”  相似文献   

6.
一人文化产生于日本,日本青年的单身率逐年增长,随之在日本社会的单身经济中衍生出一系列的单身文化.一人文化是指十分珍惜和享受一个人的生活,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也要活得精彩,这样的一群青年也叫“一人族”.社交媒体的普及发展,给我国青年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人族”青年会将自己的单身日常上传到社交网络平台,记录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低俗之风“拷问”媒体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红杰  邹声 《新闻世界》2004,(12):18-19
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呈抬头之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针对这种现象,多位专家表示,媒体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绝对不能忘记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8.
“临渊羡鱼”意思是面对深渊,希望得到水里的鱼(羡:因喜爱而希望得到).比喻空有愿望而没有实际行动.语本《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例如明·朱之瑜《朱舜水集·答小宅生顺问六十一条》:“此为之数年,便可见效,十年便可有成,何不试之,而徒作临渊羡鱼之叹?”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三章:“可惜你我手无寸铁,还是‘临渊羡鱼’么.”“临渊羡鱼”常同“退而结网”连用,意思更加显豁.例如邹韬奋《能与为》:“故有志于某种事业者,与其临渊羡鱼,毋宁退而结网.”王蒙《比怀念更重要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八十年代的青年人理应比五十年代生活得更富裕、更文明、更高尚、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
伴着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广播电视媒体传播观念、传播格局的不断变化,与受众更为亲近的“对接”方式——“说新闻”在几年前应运而生了。这一新的播音形式,很快为大多数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写“清楚”     
把事实写清楚,这是写稿的起码要求。文字马虎潦草,固然是不清楚的表现,事实残缺不全,更使人看不清楚。有些稿件时间概念不具体不确切,如“1990年的产量比1989年前增长了3倍”,这是一个含糊概念,“1989年前”,到底是指哪一年,这个3倍又怎样去核对,叫人摸不着头脑。又如“这个乡的农工副三业产值、利税已跃居全县第二位”,但原来第几位却没说明。这种有尾无头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地震、海啸、飓风、核泄漏……一次次巨大的灾难发生后,公益往往成为媒体报道的核心内容,很多媒体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甚至发起成立公益组织.和“公益”二字紧密联系的媒体,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然而,公益不是一句华丽的口号,更不是如烟花般绚烂、喧嚣却转瞬即逝的梦幻图景.在世界的很多角落,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一直在思考:媒体参与公益,如何才能留下一串坚实的足迹?如何才能成为一项长期的事业?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影响力的“公益之魂”?美国纽约时报和它的“最需要帮助基金”,或许能够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梁强 《今传媒》2016,(8):19-21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以个人传播为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变身为媒体元,发布分享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之事,本文以人们在典型的自媒体形式——微信“朋友圈”中的活动为切入点,思考自媒体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而探讨生活意义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Bshare的数据报告,中国社会化媒体十大平台排行的一个图表排在前三位的是QQ空间、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分享量占比分别为37.02%,15.71%和14.24%,同属腾讯的QQ空间和腾讯微博相加已经超过了50%。一分钟内,twitter上新发的数据量超过10万,facebook浏览量超过600万……很难想象,伴随着互联网数十年的积累,互联网产品与用户的成熟,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到底蕴含着多少海底的宝藏。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更加快了UGC内容的产生的速度,使得互联网的数据信息成指数倍的增长,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变得拥挤,从80年代开始一直沿用至今的IPv4到最近开始越发紧缺,所以IPv6启用,成为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正冉冉升起。”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手机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突破性创新,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比广播更丰富,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中介,传播文本、视听、娱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互动性的传播工具,可称为“第五媒体”。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却不敢苟同。我认为所谓“手机媒体”仍然属于网络媒体的范畴,手机仍然是“第四媒体”。本文试图用浅显的语言来阐述一下理由。  相似文献   

15.
胡志娟 《北京档案》2000,(10):46-46
当我又一次拿起了书本,往事就象潺潺的流水,从我面前流过.三十年前,世界在一个扎着羊角小辫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眼里,是玫瑰色的,生活里充满了欢乐与甜蜜.那时的我曾经做过许许多多金色的梦,梦想自己成为一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梦想自己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16.
《大观周刊》2006,(32):18-18
从《大观周刊》一露面,其中的《风情万种》栏目便以女性张扬洒脱的象特质,为昆明现代女性挥起了一面旗帜。赢得众多女性喜爱。当读者的期盼值越来越大.我们惟有做得更贴近本土.更接近生活才能满足大家的“胃口”。由此,栏目调整为近期大家看到的形式和内容——邀请本地嘉宾参与,讨论男女情感热点话题,广泛采纳读者对自己感兴趣话题的一句话点评,更与其它媒体联动,使每期内容都能在电台反复“原音重现”……互动增强凸现情感魅力,大众参与造就栏目品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我们媒体的报道常常犯因果思维定势的毛病,只注重起因和结果,而整个事件过程中的复杂多样却很少提及,往往给读者“一……,就……”的错误引导。比如去年中国信达公司对冶钢集团6.3亿元建行贷款实行债转股,媒体纷纷对此事做了报道。其中,一家都市报记者写道:“……此次债转股可使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1个百分点,一年减少4000多万元的利息负担,当年实现扭亏为盈。”中央把“债转股”作为国企三年解困的战略举措之一,但仅凭“债转股”一举,冶  相似文献   

18.
高方 《传媒》2015,(6):8-11
历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大战,万众瞩目,总给媒体界留下余晖不落般的回想.今年更是如此.“两会”落下帷幕后,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仍如身在其中.作为首次奔赴“两会”一线的《传媒》特派记者,翻阅自己的笔记,忽然觉得,今年“两会”的新闻大战,已全然不是教科书里的模样,更不似去年或是前年…… 这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闻大会战.  相似文献   

19.
一家媒体的评论栏目办了10年,设置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纪念性议题:说说那些陪伴了你10年以上的人、事、物,你和他们有什么故事么?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吾日三省吾身”,回顾10年陪伴,不仅是一次个体生活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在熟悉的事物中寻找生活坐标、从熟悉坐标中认识自我的机会.在这个快得让人窒息的时代,人们似乎已经没有能力慢下来去思考这种“没用”的问题.智者与愚人的差别,很多时候就在于智者常看些貌似“无用”的书,思考些貌似“无用”的问题.人们常常厌恶庸常生活的重复单调,可静下来仔细想想,“不变”的事物其实不多.  相似文献   

20.
新闻碎片化时代报纸资源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让一个普通人描述自己十几年前的媒体接触方式,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描述清楚: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但是今天,人们的生活被很多碎片化的内容切分,在信息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