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右某家口食”类户籍簿的里计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统计一里的现有户数和男女口数,再按照人户身分,分门别类地统计该里人户。官府编制此类籍簿的目的是著录并统计一里的所有户口,而非记载役龄男子的服役情况,其性质与派役簿无关。从东汉同类户口簿标有“卒”、“甲卒”等注记以及孙吴时期仍保留征收“更”钱的记载看,孙吴“凡口若干”类户籍簿具有征发口算赋与徭役的功能。与“凡口若干”类户籍簿相比,“右某家口食”类户籍簿更具有基础台帐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各地志所载唐开元、天宝户口数字的源流、系年和校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问题,是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存唐代的户口资料比较丰富,为深入研究唐代的人口问题提供了数字依据。在现存唐代户口资料中,除了一些全国户口总数的记载以外,尚有贞观、开元、天宝和元和年间各州的户口数字。其中,尤以开元、天宝年闾的数字最为丰富。《元和郡县志》(简称《元和志》)和《太平寰宇记》(简称《寰宇记》)有“开元户”;《通典·州郡门》(简称《州郡门》)有开元的户、口数字;《旧唐书·地理志》(简称《旧志》)和《新唐书·地理志》(简称《新志》)分别记载了天宝年间的户、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所记载两汉郡一级户口数,估算出西汉元始二年嘉陵江流域有248 388户,有1 057 263口。东汉永和五年嘉陵江流域有297 015户,有1 119 986口。两汉人口的分布主要呈不平衡性和沿江分布的特点。文章还对涉及嘉陵江流域各郡的人口数量多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明代潮州经济的发展概况 1.人口增长 古代社会人口的增减是一个王朝兴衰的重要指征。民国的《潮州府志》记载:潮州府在明洪武初年人口是:69079户,296784口;正德七年是:90249户,483422口;到万历二十年是101558户,540806口;可见终明一朝,其人口变化基本上是呈稳定上升趋势。人口增长除了潮州府自身人口增加外,还有大量移民迁入。揭阳县和潮安县浮洋镇建村情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明初到嘉靖间有大量外省移  相似文献   

5.
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七·历代盛衰户口》中指出:“(北周)大象中,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九千六百四。”按《周书·静帝纪》记载:静帝宇文阐诏改大象三年为人定元年,即公元581年。是年二月甲子,“隋王杨坚尊号,帝逊于别宫”。这样,外戚杨坚得以借托孤之便篡夺帝位,建立起隋王朝,改元开皇。然则,杜佑所说大象年间北周之民户,亦即隋初之户数。其实,杜佑所记载的这个数字很不精确。《通典·食货典》云:北周灭北齐时,北齐还“有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  相似文献   

6.
南越,亦称骆越,《后汉书·马援列传》注:“骆者,越别名。”它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即五岭以南直至今越南中部地区。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户215448,口1372289。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七郡有户375624,为前汉七郡户的1.7倍。口1931843,为前汉七郡人口的1、4倍(《后汉书·郡国志》对郁林、交趾两郡户口没有记载,著者暂按《前汉书·地理志》所载之数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7.
隋代人口问题,研究者多着眼于户口的增长。本文则以开皇大业间的有关材料,对隋统一后至大业初的户口盛衰做一初步探讨。 一 《隋书》卷29《地理志上》: (大业)五年(609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  相似文献   

8.
敦煌汉文卷子S.9156《沙洲诸户口数地亩计簿》,是一份写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田册残卷,其中以“突”为十亩之数,就是这个时期的标志。这件田册残卷,记录了敦煌百姓元琮、武朝副等二十户的占田数。据统计,这二十户中,有十八户的占田数是一人一突;其余两户与此数只差几亩。此外,又有内容相同的S.4491号文书。在这份文书中,登记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是中国历史书的传统样式。秦汉之际的郡书、地理书、都邑簿是地方志的发端。郡书记载一地的先贤、耆旧、节士的事迹,如《陈留耆旧传》、《兖州山阳先贤赞》等。地理书记载一地的疆界、区域、山川、道理、物产、户口、风俗等,如《秦地图》、《三秦记》等。都邑簿记载都邑城郭、官署、街坊、闾巷、寺院、古冢、坟墓等,如《三辅黄图》、《三辅宫殿名》等。东汉时期的《越绝书》记载人物、地理、都邑,内容全面,是地方志发端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康熙休宁县保甲烟户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户籍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清代的户口统计从依据编审册转到保甲册,是明清户籍制度的一个重大转变。《康熙休宁县保甲烟户册》对保甲与户籍制度、徽州地方社会等研究有重要价值。保甲册中多数人户载有同居人口,反映了人户构成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保甲册还记载了多样的生理行业和广泛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1.
松柏汉1号墓47号木牍《南郡卒编更簿》,它的性质,像一种理论预算性编制。其数据是宏观性数据,是一个为实征徭役提供的理论预算性数据;此簿的基本属性是"编人",即对县卒人员的分组编制。秦汉月更徭役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编制,对于一个更卒个体而言,其年内践服更役之总量是不得超过一个月。牍文所示"三更"等诸"更",其义极简明。今以"三更"为例言之,"三更"义即三个更次,亦即将全县更卒分组编制成为三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队列。他皆仿此。  相似文献   

12.
《中书备对》是现存唯一保存有宋代全国户数、口数和丁数等人口资料的重要文献,但在关于宋代人口问题的讨论中,对这一文献的研究和利用很不充分,有些讨论者甚至忽视它的存在。本文通过考证,确认《中书备对》之户口资料的纪年为元丰二年;所收录的户数为负担赋役的主客户,口数为负担赋役的主客户之著籍男子数,丁数为担负赋役的男子数。  相似文献   

13.
<正>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史料,如何用好这些史料、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长期探索的关键问题之一。如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引用的史料包括“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举孝廉”“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进士题名碑”三张图片(实物史料),以及分别引自《晋书·段灼传》《隋书·刘炫传》和《张文忠公全集·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三则文献史料,如何把这些史料应用于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以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4.
汉代河西人口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的河西人口约十二万左右;经过西汉中后期对河西的大规模经营,到西汉末年,河西人口已有五六十分之众;东汉时期户口隐匿非常严重,故《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河西人口数低于实际数量,但因东汉西北边疆政策已由汉武帝以来的积极进攻、主动进取变为消极防御、被动退守,因而对河西经营的规模与力度都不能与西汉同日而语。加之东汉中期以后局势动荡,战事连绵,东汉时河西户口数西汉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是可信的,而且越往后,下降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作者档案] 罗贯中,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大致生活在元末明初(约1315~1385)。据贾仲明《录鬼簿续遍》和蒋大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记载: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现在还有东原、钱塘等多种学说)。据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曾当过元  相似文献   

16.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宋朝的人口究竟有多少?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论未决的问题。1985年出版的周宝珠、陈振主编的《简明宋史》第61页说,宋徽宗大观四年,全国有20,882,258户,每户以五口计算,人口当在一亿左右。1986年出版的刘铮主编的《人口学辞典》“中国古代人口”条说,宋徽宗大观四年达到46,734,784人,北宋全期;人口没有超过唐心最高数字(唐代人口最高数为天宝十四年的五千二百九十余万)。这两本书目前在国内很有影响,对宋代同一年人口数所下的结论却差距甚大,根本原因在于对史籍中记载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我在《从<邓延天富等户残卷>看西魏北周的均田制度》一文中,分析了从《邓延天富等户残卷》(以下简称《残卷》)中反映出来的西魏北周均田制度,是应接田亩数少,而且实受田普遍不足.但对建立在均田制度上的租调制度等却未论及.本文拟对这些户籍计帐残卷反映出来的租调制度等加以分析,不当之处,祈望指正.一、《残卷》所反映的西魏北周租调制关于西魏北周租调制的记载,史书仅有一条:“凡人自十八以至六十有四,与轻癃者,皆赋之.其赋之法,有室者,岁不过绢一匹,绵八两,粟五斛;丁者半之.其非桑土,有室者,布一匹,麻十斤;丁者又半之.”但据《残卷》分析,却并非如此.先从纳租情况看.西魏北周时期纳租是分三等户缴纳的,即“课户上”、“课户中”、“课户下”,各户等纳税的数量有所不同.如侯老生户,“课户上,口三课见输,二丁男,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宋代县望等级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县望等级是历史研究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但又往往被人们忽视。对各个时代的县望等级进行必要的探讨,将有助于历史上的人口问题及经济史领域许多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只是希望同行们对此给予必要的关注。 《宋史·地理志》不仅扼要地记述了宋代的地理沿革、政区变迁、山川关津、城镇堡砦、户口增减等重要内容,而且也对当时的县望等级做了简略的记载,虽然其中难免舛讹罅漏,  相似文献   

19.
《明初移民山东的云南地望考》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山东胶东地区莱阳、牟平等县有相当数量的家谱记载其祖先明初从云南迁来。而民国《莱阳县志》和《牟平县志》的编纂者和今人风良先生却撰文否定其事。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对此提出商榷,初步认为明初以来,滇人确以从军、充军或抗倭三种方式移入胶东  相似文献   

20.
王义康 《红领巾》2005,(1):117-120,126
从藩镇军额、散见诸文献中各府州实际户与口数及相关材料、本区经济发展状况三个方面对河北藩镇时期的人口进行考察,可知藩镇时期的实际民户未必大减于天宝盛时.由于唐后期户籍自身的重要性减弱,藩镇向中央申报的户籍并非实际征税的户籍,藩镇隐匿户口尤甚等方面的原因,实有民户不能在户籍上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