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目漱石笔下的代助是明治文学中典型的"多余人"。漱石运用梦叙事的手法,暗喻的修辞以及对"无意识"身体感觉的描述表现了代助的精神内涵。代助回避现实,其"自我"难以在现实中确立,带有浓厚的非现实性特质。游离于新旧文化之间的代助产生人格的"自我"分裂,具有忧郁型心理。其焦虑心理的产生源于依附封建意识的"妥协性"。这种气质与明治时期近代化改革不彻底的状况密切相关,也是漱石自身对于"自我"认同局限性的折射。  相似文献   

2.
夏目漱石笔下的代助是明治文学中典型的"多余人"。漱石运用梦叙事的手法,暗喻的修辞以及对"无意识"身体感觉的描述表现了代助的精神内涵。代助回避现实,其"自我"难以在现实中确立,带有浓厚的非现实性特质。游离于新旧文化之间的代助产生人格的"自我"分裂,具有忧郁型心理。其焦虑心理的产生源于依附封建意识的"妥协性"。这种气质与明治时期近代化改革不彻底的状况密切相关,也是漱石自身对于"自我"认同局限性的折射。  相似文献   

3.
漱石论梦含英咀华──冯其庸《漱石集》读后感王湜华冯其庸先生的《漱石集》,是继他的《红楼梦》研究论文集《梦边集》之后的第三部《红楼梦》研究论文集,近日已出版问世。笔者有幸先睹为快,通读一过,获益之多因不待言,其痛快、其激动,也难以三言两语说得清,憋在心...  相似文献   

4.
期望     
张璇 《阅读与鉴赏》2003,(11):81-81
北京一中漱石文学社简介“漱石”典出《晋书·孙楚传》。孙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枕流漱石”。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北京一中文学社定名“漱石”乃取磨砺文思,文笔之意。文学是一个自由的王国,北京一中漱石文学社创社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片领地让他们自由开垦,展露他们的才华,奏响他们的乐章。漱石文学社创办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能力。文学社成立两年来已有社员30余人,定期出版文学报《漱石》。  相似文献   

5.
《心》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漱石将笔锋指向人的内心,发掘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不安。使人们痛切地感受到,我们需要爱,追求爱,却也必须承认通往爱的路途是艰辛坎坷的。通过分析四种感情,突现了以"先生"为代表的近代日本知识分子对爱的渴望与追求,在寻求爱的路上却陷入绝望的深渊,搀杂了个人主义的爱必然会伤到他人,同时也会伤及自我。但是漱石还是相信爱的存在与可能,给人们留以爱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何伟 《文教资料》2006,(26):56-57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在其创作生涯的中期创作的十篇短篇小说,以梦的形式记叙了十个短小的故事。这十个梦反映了漱石对亲情、爱情、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在漱石的文学创作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其后漱石的长篇小说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梦十夜》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分析了文章所反映出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夏日漱石生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前一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漱石追求的理想社会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自由,他所向往的理想道德是资产阶级所提倡的以个性解决为中心的观念。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却发展成带着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天皇政权的统治下,踏上了对内压迫人民,对外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面对这种黑暗的现实,正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到压抑、愤慨。漱石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大都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深入地探索了他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轻松一刻     
王妍 《新高考》2008,(1):64-64
漱石枕流晋代名士孙楚(子荆)年少时想隐居,便对王济(武子)说"当枕石漱流",结果不小心说成了"漱石枕流"。王济便反问他:"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楚将错就错,借题发挥,说:"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一句错话,竟反倒成了名言。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终其一生追求余裕美、和谐美和悲剧美,其“和”的审美理想历经了从“非人情”到“则天去私”的转变。这些美学思想在其小说《草枕》和《心》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漱石美学的形成,最初是缘于漱石反对自然主义滥觞、弘扬日本民族文化的初衷。此外,国外美学和日本文化对漱石美学的影响,亦不可低估。当然,夏目漱石的审美观并非完美无缺,反恩其思想,可以发现它也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0.
《满韩漫游》是夏目漱石1909年游历中国东北的游记,记录了日俄战争后漱石眼中的满洲印象.游记中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漱石对中国人的同情,但同时也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塑造了肮脏、落后、愚昧的中国人形象,反映了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夏目漱石和大江健三郎都非常关注政治,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活动,并都曾拒绝政府授予的所谓荣誉。在此处他们是有共同点的。但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导致漱石在晚年转向了宗教式的"则天去私";大江则保持着一贯的较为彻底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  相似文献   

12.
《哥儿》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小说用喜剧式的手法 ,通过主人公哥儿在学校的一段短暂的经历 ,对日本教育界的腐败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凸现出初期的“愤怒的漱石”的创作个性 ;在艺术上 ,作者高扬日本民族文学的传统 ,使小说洋溢着江户文学的幽默情趣和滑稽诙谐的俳谐精神 ,显示出早期漱石文学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伊克巴尔的宗教哲学思想曾引起了东西方宗教学界的高度重视。他认为真主的属性包括直觉顿悟的部分和理性认识的部分,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认识真主的存在,而且这是唯一的途径;对人类自我和意志自由提出了系统见解;在自我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最高典型"完人论"。他的宗教哲学思想虽然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但却不乏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身兼学者和神职于一身的约翰·多恩一方面深受家庭传统的熏陶,在内心深处打下宗教的烙印,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为了实现自己的世俗野心而背叛天主教,皈依英国国教,一方面又为自己的改教行为陷入深深自责;他一方面肯定人的情欲,追求肉体欢愉,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反省自我,祈求救赎。这样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弃绝的矛盾贯穿了多恩生活的始终,也正是在对这二者的妥协中诗人实现了情爱与宗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到宗教哲学的影响,霍桑对人性和人类的生存问题有着异于常人的深刻见解。短篇小说《胎记》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折射出他在宗教人性观的影响下,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反思。霍桑借《胎记》指出,一味地迷信科学,妄图僭越人类受造物的身份与自然分离并抗衡,必将导致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16.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爱欲追求,是主人公从宗教阴影下走出来的积极超越,自我超越和对历史的超越。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禁欲主义一致,是呼唤社会文明进步的艺术表现。克洛德的爱情追求,由于他不可能彻底脱下身上的圣袍,难免陷入人性复苏与圣职羁绊的尖锐矛盾。宗教与人性的根本对立,克洛德超越历史的叛逆行为,决定了他的追求既不被民众接受,又为社会观念所不容。他最终不肯放弃救世主的方式.当然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但是,克洛德以性欲为主的爱情追求,是对人性存在的合理肯定;其悲剧行为,深刻揭示了宗教与自我生存状态的荒唐。其进步意义,不在于克洛德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以什么为起点,他的行为方式对旧社会秩序有一种什么样的震撼。  相似文献   

17.
高西峰 《文教资料》2013,(18):13-14,17
在分析夏目漱石作品的思想和主题时,书斋无疑是个关键词。书房作为知识分子存在的场所,在他的作品中,书斋不仅是知识分子提高自身学识和修养的场所,更是他们进行思考和自省的场所。漱石笔下的人物大多整天闷在书斋,很少与外界联系。从某种意义来讲,书斋成了他们逃离现实世界的内部空间。书斋不能使知识分子的心灵得到慰藉,从书斋走入外部现实世界,才能拉近与他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于连反叛性的坚毅性体现对父权不服从,对阶层尊卑的挑战,对宗教神学的不满与利用;家庭权威、政治权威和神学权威都与其性格抵牾,他以潜心读书躲避父亲,以坚决抗争争取个人权利,以虚伪手段让宗教为个人所用,甚至以出卖自我灵魂来提高自我身份。于连的一系列反抗带有悲剧性,首先归因于等级制度,这既是其成功的障碍又是其矛盾性格的产婆;其次源于其正义目的和邪恶手段结合。  相似文献   

19.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日益密切,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文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并以石竹山道教文化资源作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石竹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好。鉴于此,为促进石竹山道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南瑛 《现代语文》2008,(6):33-34
李清照的<漱玉词>,记载着词人一生的喜怒哀乐.本文顺着词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对其不同时期的词作进行品读,以勾画作者独特的自我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