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亚里士多德将时间和运动联系在一起开始,时间就被束缚在运动的模式下,并隶属于运动的框架。柏格森则通过绵延概念展现出时间自身,重新审视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首次引入了电影作为思维的一种机制。德勒兹又将电影与时间联系起来,认为时间的本质可以从影像中的时间晶体中体现出来,并且发现了直接呈现时间的时间符号,即时间—影像。德勒兹通过对电影的论述说明了时间如何从运动的隶属转变为将自身直接呈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德勒兹的电影理论是一种思维内在性研究理论,他以影像本位为理论视角,以感性与影像的“相遇”式的研究取代了意义式研究的主流电影理论研究,建立了以“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为主线、以不可辨识区为核心原则的多维性、生成性思维模式,以“第四人称单数”的摄影机视点否定单一线性的叙事逻辑,并以此界定传统经典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电影意识”既是一种影像哲学,更是一种思维哲学,在数字影片、3D影片所展现的电影新景观时代,表现为电影美学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影像的时间美学逻辑发展可以追溯到柏格森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思考。柏格森将时间定义为生命的绵延,而思维和影像正是在时间流中,我们经验和理解世界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德勒兹进一步发展了“时间—影像”的哲学理念,将“运动—影像”概念扩展为“回忆—影像”“梦幻—影像”与“晶体—影像”,从而确定了时间—影像的经典理论。同时,他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演化为影像符号学,为数字影像向交互—影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奠基。因此,可以说德勒兹的时间—影像理论是影像时间美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理解影像的本质与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提起"仿像"便自然想到鲍德里亚,然而,"仿像"理论在德勒兹的思想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鲍德里亚主要立足于社会学领域,传承了麦克卢汉、列斐伏尔、德波等人对消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加侧重技术层面,而德勒兹主要以哲学立场为视点,颠覆柏拉图主义、拒斥再现理论,更为侧重学理层面。可以说,德勒兹的仿像更为彻底。虽然二人遵循的是两种不同的影像思维逻辑,但二人都基于后现代主义立场,在"一"与"多"传统命题的框架内重新认识"仿像",考察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吴天芸 《海外英语》2012,(3):212-213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其两部电影哲学专著《电影I:运动——影像》与《电影II:时间——影像》中对电影符号论提出了飞跃的观点,并以后结构主义生成的美学,为我们对电影的事件、时空关系的研究提升了平台。堪称概念创造大师的德勒兹,融入其"生成美学"的哲学思维,对蒙太奇手法的作用给出了别样的诠释。群像电影《通天塔》片名取自《圣经》,以多个故事的同时叙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导演伊纳里多对蒙太奇的巧妙运用,完美地将叙事嵌入时间的延绵。该文欲结合德勒兹的哲学观与电影美学,从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探索《通天塔》为观众提供的饕餮盛宴背后的哲学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尽管德勒兹的电影著作未及处理1980年代以来、欧美经典脉络之外的丰富而多样的电影形态,但是他所贡献的一些概念和思考仍具有进一步拓展"时间—影像"之后的电影研究的理论潜力。本文围绕"少数电影"的论题,梳理了从德勒兹的理论原点到后来不同学者的批评应用。这些批评应用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对好莱坞美学体系下"对抗性的现实主义"的讨论,达德利.安德鲁挪用"游牧"这一德勒兹术语对西非电影的考察,以及张英进为理解新时期中国电影而从不同的理论来源引入的"少数"话语,它们与德勒兹的问题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富于启发性的对话关系。这些批评实践反过来对德勒兹的理论术语和思想框架也构成了某种协商或修订。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叶法国学术界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纠结中,崛起了德里达、福柯和德勒兹等新一代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符号"(sign)是源自当时文学批评争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今天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在当代西方符号诗学从二元论到多元论的嬗变轨迹中,德勒兹诗学受皮尔斯等人多元符号思想影响,扬弃索绪尔一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念,体现出多元流变的特质。在德勒兹文学批评著作和电影艺术哲学著作中,符号诗学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在跨语境意义上,德勒兹差异哲学衍生出来的符号诗学突破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和语言学局域,富于当代学术意识,并且与中国古典诗学题旨构成一定的思想共振关系。这种跨语境耦合,能够激活异质诗学的潜质,开辟新的思想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8.
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美学核心点--符号、欲望、生成、感觉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后现代哲学对文学、艺术和美学的依赖,或者甚至可以说,没有美学就没有后现代哲学.美学是后现代的元哲学,这在德勒兹如此,在德里达、利奥塔亦复如是.  相似文献   

9.
政治哲学的后现代视域:游牧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激活尼采哲学的过程中,德勒兹创立了一种以力本论为基础的新型政治哲学——游牧政治学,其中心旨趣是实现社会、国家和主体的彻底“解辖域化”,呼唤一个还不曾存在的“新地球”和“新人类”,因而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德勒兹的游牧政治学是一种在思想中进行的“政治革命”,追求的是“不合时宜性”和“乌托邦性”的政治效果,因而实质上是一种游牧式的政治试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重要哲学概念“褶子”的形成与应用。通过对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思想与欧洲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巧妙改造、融合,德勒兹发明了富有时代精神的褶子概念,进而将其广泛应用于当代思想与艺术实践诸多领域。这种身体与心灵折叠形成的褶子象征着差异共处、普遍和谐与回转送合,在德勒兹的电影理论体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生成-动物作为德勒兹生成理论的一项具体实践,是德勒兹哲性诗学和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他反对西方传统的同一性和存在理念的有力工具。它通过物质身体对异质项的感知,生产出人与动物之间的解辖域化倾向,挑战了二元对立的权力机制。从这一角度而言,"生成-动物"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色彩,暗示了由强势群体向弱势他者的政治生成,并成为引领弱势群体体认并反抗权力压迫的方式,呈现出后现代语境中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为当下的现实政治及文化思考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杨德昌通过影像揭示了一种现代性剩余逻辑,其电影中展现的非凡洞见与矛盾,无疑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症候。资本主义在对时间历史化的同时,又不断将自身非历史化,把主体的死亡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的驱力循环中。在对空间解域化的同时,又不断再辖域化,使乌托邦成为其现代囚笼的隐秘补充。因此杨德昌电影作为一个思考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挑战并激发我们对于未来社会变革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5,(4):59-65
德勒兹通过"精神分裂症"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对人的深层控制,以及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毁灭。他用"块茎"理论拆解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树状思维"模式,用"解辖域化"鼓吹革命性、解放性和颠覆性,释放对资本主义具有威胁的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者等后现代主体的能动性,建构能够让"游牧者"自由驰骋的"千高原",重绘人类解放新议程。德勒兹用后现代理论解构马克思主义,又通过批判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建构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安娜·鲍威尔的<德勒兹与恐怖电影>很可能是国内外首次运用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和电影理论来分析恐怖电影的专著.书中以大量的恐怖电影来论证精神分析作为恐怖电影研究的传统理论,它是主题的、象征的、静态的,而德勒兹的电影理论则是技术的、情感的、动态的.具体而言,人格分裂和人生成异形不是人性向兽性的退化,而是进入另一种充满活力和互动的生存状态;恐怖电影展示的是情感和风格的动力学;噩梦与回忆不是被封闭在潜意识中,相反,它们体现了德勒兹的绵延时间观.  相似文献   

15.
电影拥有自身独特的符号表意系统,影像符号比传统的文字符号更加的庞杂,更加的多义化,表达的含义也往往蕴藏的更深。2011年的电影《钢的琴》被誉为近些年中国电影少有的佳作。这部具有鲜明影像风格的影片,将镜头对准被甩到社会边缘的普通下岗工人的生活,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小人物与无法妥协的发展潮流对抗的唐吉坷德式悲壮故事。试图运用电影符号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和影像语言设计两个层面入手,对影片所蕴含的个人抗争、阶级平反等深层含义进行挖掘与展现,并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来展现这部优秀作品的真正艺术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如今,阿兰·巴迪乌成为了继德勒兹、德里达辞世之后北美学界大力"消费"并"加工销售"的又一位当代法国哲学家。但在这一新的哲学"热点"中,有一个有趣的时间差,即,巴迪乌的哲学发轫其实主要是在70年代,当时他活跃于后68语境中的"法国毛主义",而中国"文革"的退潮和结束也反过来伴随了他最初的理论表达,以至于今天他仍然强调毛主义对当代哲学和社会运动的巨大意义。本文译自他的《矛盾理论》(Thé orie de la contradiction),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导论;  相似文献   

17.
艺术符号是德勒兹文学理论关键词之一。通过对艺术符号这一概念的再阐释,既建构了判定好的文学的标准,同时揭示了文学的能动性。好的文学是把物质性符号生成为艺术符号,对艺术符号的解释和理解是迥异于日常经验的。所以,充分理解艺术符号这个概念需要从艺术符号的生成和它潜在的可能性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从而理解,从艺术符号转化为物质性符号,是文学对社会领域的影响与互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对于“重复”概念的讨论屡见不鲜。德勒兹在休谟、柏格森、尼采等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上对重复哲学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他超越西方传统的线性时间观,提出重复的时间理论,现在、过去和未来呈现出彼此包含的整体状态,并构成循环共生的关系。在德勒兹的重复哲学中,差异性重复具有强大的力量,不仅使我们能够认识和解释新事物,而且对艺术充满生成性和创造性意义。世界正是在对旧事物的重复中包含着变化、进化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西方黑色幽默出现于中国当代小说中,进而扩展到中国的电影领域。虽然中国电影尚未形成特定的流派,但黑色幽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黑色幽默在影像表达中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其寓言化的镜像语言、"戏仿"、"拼贴"的娴熟手段、"挪用"、"误置"的台词等,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影片中的黑色幽默相比,大陆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已经具备一定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类型电影是好莱坞电影制度的一种商业策略,它追求一种宏大叙事的统一性原则,使其在名实之间充满矛盾和歧义,表现为概念上的“空壳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后的好莱坞类型电影实际上已经解体,所谓后现代电影并不是类型电影,在对这些影片的审美过程中反对阐释,提倡“新感受力“不仅是对类型电影的直接否定,也是对影像本位的真正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