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勤奋人生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付不起,电话公司因此而掐断了他的电话线。后来,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大脑中储存着,出版社高额的订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级的大富翁了。可是,他的每天,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之中度过的。  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一年之中,他只有3天的时间是例…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电话公司因此而掐断了他的电话线。后来,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之中构思着,出版社高额的订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级的大富翁了。可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勤奋的创作之中度过的。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一年之中,他只有3天的时间是例外的,…  相似文献   

4.
勤奋一点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电话公司因此而掐断了他的电话线。后来,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之中储存着,出版社高额的订金就支付给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级的富翁了。可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创作之中度过的。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的休息时间。这三天是:生日,圣诞节,美国…  相似文献   

5.
斯蒂芬.克莱恩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短篇小说《街头女郎玛吉》塑造了三位女性形象,由她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她们的命运可以看到,贫民窟是社会的边缘,贫民窟里生活的女性更是社会边缘的边缘人物,贫民窟的男人是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贫民窟的女人更是"他者"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6.
提灯寻影     
梁振晓 《师道》2007,(10):47-47
教育者是无知这一黑暗原野中提灯的使者,用缕缕灯光把黎明推向高处——题记他在世间行走,思想是陪伴终身的唯一行囊;他在大学行走,学识是馈赠弟子的昂贵礼物。在物欲横流的城市森林里,他耐得寂寞,守得清贫,硬是把自己锻造成了铁打的营盘,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流水的兵"。斗转星移,光阴荏  相似文献   

7.
阿尼玛作为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提出的重要原型,主要指男人潜意识中的女性原型意象。乔伊斯名作《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里几位重要女性作为斯蒂芬潜意识里的阿尼玛意象,对他从懵懂到成熟的不同成长阶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编筐织篓 ,贵在收口”。但却有不少的老师对结尾并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往往采取结合板书 ,以千篇一律的语言如“我们今天学习了……”、“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懂得了……”、“希望同学们以后……”或手指黑板“你今天知道了什么”等草草了之 ,干燥乏味 ,最近听了于永正老师教学《全神贯注》一文的课尾时 ,不觉耳目一新。于老师的课堂结尾是这样设计的 :师 :正因为罗丹的这种工作精神深深打动了斯蒂芬·茨威格 ,所以才有这一段名言 ,指屏幕齐读 ,“那一天 ,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 ,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的多。———斯蒂芬·茨威格”…  相似文献   

9.
魔女的结婚     
[前情提要]马提亚斯向斯蒂芬解释当年为什么会对斯蒂芬父亲下黑暗咒语的原因,希望他能够和自己回到现实,然而斯蒂芬却拒绝了,并且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奈之下的马提亚斯只能先救出被妖精女王禁锢住的艾莱茵。然而一系列恐怖的事情并没有结束,不久之后,他们在榆树上发现了库拉特的尸体,但是却不知道真凶是谁。[一]马提亚斯没有回答,他麻利的熄灭蜡烛,然后伸手拦过艾莱茵,动作迅速的把她拖进茂盛的木丛中。低矮的树木缝隙里漆黑一片,因为衣服和头发缠绕在枝叶上根本动不了身体,无奈之下艾莱茵只能一屁股坐到  相似文献   

10.
斯蒂芬.金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作品销量超过3亿5000万册,而且几乎每篇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被称为最会赚钱的作家。但是,斯蒂芬.金却经常花大量的时间,去写一些无关紧要的微型故事。有一次,他花两周时间构思了一篇短故事,投到杂志社。收到样刊和稿费,斯蒂芬.金非常开心,兴致勃勃地告诉一位前来造访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文学界最富争议的事件,大概是美国全国图书基金会(TheNationalBookFoundation)于2003年11月19日授予斯蒂芬·金(StephenKing)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斯蒂芬·金1947年9月21日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有超过70部电影和电视节目取材自他的作品。例如《魔女嘉莉》(Carrie)、《闪灵》(TheShining)、《热泪伤痕》(DoloresClaiborne)、《危情十日》(Misery)、《肖申克的救赎》(TheShawshankRedemption)、《绿里》(TheGreenMile)。这些闪光的名字,建起了属于斯蒂芬·金的电影王国,而他,正如他的名字那样,是这个王国的国王。  相似文献   

12.
赵嘉哲 《下一代》2012,(5):40-40
“就这样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罗丹再没跟我说一句话,他把我给忘了,把这个世界给忘掉了。”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被遗忘的下午》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3.
勤奋人生     
安武林 《小读者》2011,(5):22-22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经历十分坎坷.他曾经潦倒得连电话费都交不起,电话公司因此而掐断了他的电话线。  相似文献   

14.
《全神贯注》(见人教版教材五年制第七册第七课)一文写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法国大雕塑家罗丹家里作客时发生的一件事。文中主要写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一件雕塑作品,其细节描写相当细腻。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地,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你看,这里运用“一会儿上前,一…  相似文献   

15.
夏日的夜晚,树林里、草丛中经常可以看到荧光闪烁,给田野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萤火虫的生命之光为人们津津乐道,被古希腊人称为提灯夜游的诗魂。其实,萤火虫既无意与繁星争辉,也并非提灯夜游,而是在向它的情侣发出爱的信号。发光是某些生物的一种本能,有的为了求偶而发光招引异性;有些是  相似文献   

16.
乔伊斯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要讲述了忧郁多思的主人公斯蒂芬从儿童到青年的成长历程,是现代成长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斯蒂芬逐渐从一个敏感不合群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青年艺术家,在这期间,他对自己在宗教方面,艺术方面的身份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经历了伴随成长的欢笑与眼泪,最终,他的性格慢慢成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选择,即放弃神职,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7.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飞离”主题是主人公斯蒂芬与家庭、国家、教会的矛盾和冲突的结果,斯蒂芬的叛逆性格也是社会的产物。质言之,斯蒂芬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斯蒂芬这个人。斯蒂芬冲出束缚在他身上的家庭、国家、教会的罗网,走向流亡的主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爱尔兰的社会现实,艺术家的命运以及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因此,《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具有较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神行太保:你们学校里有没有这样一些同学,背着老师,躲在角落里吞云吐雾?《作文大王》神风通讯社的众位小记者采访了这些校园里的抽烟族,太保带你一起去听听他们怎么说。韩苏琛:我采访了一个抽烟人士———吴贵。他说他抽烟已有一年了,五年级开始的。最初他看见他爸抽烟,也想尝尝是什么滋味,就从家里偷出一支烟,背地里抽上了。这一抽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不抽支烟他心里就难受,于是就经常偷着抽,久而久之,有了烟瘾。吴贵还说,抽一口烟嗓子里就会有一种快感。用一个字可以形容———“爽”!他还说烟是个好东西,可以稳定情绪、解闷,没事时抽烟是…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几乎做着同一件事:天刚刚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他一天的写作。他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边飞快地敲击着打字机的键盘。这个时候,大街上人来人往,人们匆匆忙忙去上班。他像一个听到冲锋号的战士一样,全身高度集中,全力以赴地奔赴自己的战场。他是一个作家,他的战场就是荧光屏幕,他的武器就是打字机。这个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国际上著名的恐怖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20.
弥野彰从不喜欢别人用“神童”或“小天才”来形容他。弥野彰的妈妈递给他一个牛皮纸袋,里边装着他在学校的午餐———一个三明治和一些饼干。当戴着眼镜、刚满12岁的弥野彰从公寓里出来时,妈妈问他:“你今天不带骨头标本吗?”她想确定儿子用不用带上脊椎骨和人头骨标本去上人体解剖课。但儿子却摇摇头说:“不带。”这是很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曾经历过的早晨———但有一件事不同:弥野彰不是在读初中,他是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一年级研究生,是这所大学有史以来进入专业学院的最年轻的研究生。如果他毕业后不接着攻读博士学位的话———因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